杨友,龙江涛,吴海燕
图1 CT平扫示左侧腮腺内囊状低密度影(箭),CT值约12HU,边界清楚。 图2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左侧腮腺内囊状低密度影无强化(箭)。 图3 病理图示囊肿的囊壁被覆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大量脱落的均质红染的角化物(×200,HE)。
病例资料 患者,男,7岁,左耳垂下肿块1年半,增大半年。查体:左耳垂下扪及约4cm×3cm×2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5.6×109/L,Hb 134.9g/L。超声检查:左侧腮腺内混合性占位,考虑为腮腺混合瘤。CT扫描:左侧腮腺内见两个囊状低密度影,大者约2.4cm×1.3cm,CT值约12HU,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图1)。左侧颈深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右侧颈深间隙清晰。经肘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40ml后行双侧腮腺增强扫描,左侧腮腺囊状影无强化(图2),CT诊断:考虑为单纯性囊肿。手术所见:腮腺浅叶内可见4cm×3cm×2cm囊肿样肿块,内含豆渣样物质。病理结果:表皮样囊肿(图3)。
讨论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颅内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居多,腮腺表皮样囊肿少见报道。该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偶然发现无痛性椭圆形包块,质中等偏硬。该患者腮腺区低密度病灶CT值为12HU,接近于水的CT值,高于脂肪瘤的CT值,增强无强化,故误诊为单纯性囊肿,忽略了其触诊为质地中等偏硬肿块及超声检查提示为混合性肿块的临床综合资料。表皮样囊肿内可含有液态脂肪、固体角化蛋白、胆固醇及纤维组织等。文献报道手术后的表皮样囊肿内大多为囊变和数量不等的胆固醇结晶[1],造成病灶CT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的原因为肿瘤液化和胆固醇;无液化的低密度原因主要为其内含有胆固醇结晶。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超声表现为囊肿边缘低回声,中心部分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肿瘤表现为无血流信号或仅有极少量血流信号。表皮样囊肿在颌面部的来源可能包括外伤种植、皮脂腺、汗腺导管阻塞或发育过程中残留的原始上皮。本文患者年龄小,考虑先天性的可能性大,生长慢,触之韧。CT上大多数表皮样囊肿呈低密度,因此主要与低密度病变鉴别,尤其是单纯性囊肿。单纯性囊肿衬里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或2~5层扁平上皮,囊腔内为透明浆液性液体[2],患者无自觉症状,边界清,但触之柔软可有波动感。
[1]黄永哲.颅内表皮样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124-125.
[2]张文萍,陈瑞扬.35例腮腺囊肿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志,2006,4(3):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