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2013-09-27 07:40:38同春芬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管理

同春芬 韩 栋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100)

近年来,面对陆地资源的枯竭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巨大发展前景,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再次把发展的目标移向了海洋。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许多沿海国家都在制定和实施新一轮的海洋发展战略,世界范围的海洋竞争正在激烈展开,能否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是进入海洋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纵观世界各大强国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发展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几乎都是“先雄于海洋,后雄于世界”而崛起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历史上也曾创造过优秀的海洋文明。但自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王朝漠视海洋,疏远海洋,最终沦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现在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夙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做出重大决议,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并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发展历程及其经验,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建设海洋强国、创新海洋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与理论依据,是认知海洋、利用海洋和管控海洋,提升我国对国际海洋事务的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一、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管理的内涵

1.海洋强国的基本内涵

中国在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刻不容缓。近年来,海洋强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日渐增多。国家海洋局长王曙光在世纪之初就明确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海洋世纪里”的“一项庄严使命”。①杨金森先生不仅对海洋强国战略作了认真的思考,而且还曾撰文提出“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建议,设计了“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在杨先生看来,海洋强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科技强国和海洋综合力量强国三个方面。②髙之国先生则提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③张海文先生也在《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几点战略思考》中专门论述了海洋强国战略。④徐祥民教授认为,以往研究者对“海洋强国”的解释存在差异,出现差异的词汇学原因在于“强”这个词存在多义性。它既是与弱相对照的形容词,又可以用作动词,即表达“使……强”。实际存在的海洋强国有三种,第一种是“海洋强大的国家”。它是建设的对象。这一解说常见于“建设海洋强国”之类的表述中。与此解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采用恰当的国家建设政策实现“海洋强大的国家”这一目标的战略。第二种解说是“以海洋致国强”。与之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如何发展海洋事业以实现国家的强大的战略。第三种解说包含“海洋强大的国家”和“以海洋致国强”两项内容。在与之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中,海洋既是目标,又是手段。一方面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又把海洋强国当成实现国家强大的手段。⑤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刘赐贵认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⑥综合上述学者对海洋强国的界定,笔者认为,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2.海洋社会

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大会文件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多方面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伴随海洋世纪的来临,人类开发海洋的活动日益频繁,“走向海洋”、“充分利用和开发海洋”亦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最有效的强国之路,人口趋海迁移的趋势日渐加速,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沿海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那么,何谓海洋社会?海洋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杨国桢教授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⑦庞玉珍教授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⑧崔凤教授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由于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活动,因此,海洋社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海洋社会是人类整体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它无法脱离人类整体社会而存在,在影响人类整体社会发展的同时必将受人类整体社会的影响。”⑨张开城等认为:“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产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⑩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海洋世纪的来临以及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加剧,海洋社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尽管目前对于海洋社会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对于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人群共同体这一点的认识没有争议。综合上述对于海洋社会的界定,笔者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从事各种直接或间接与海洋相关活动所形成的人与海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是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3.海洋社会管理

近年来,学界就“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一议题已经形成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概括地说,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在区分社会管理有广义与狭义的基础上,倾向于“社会管理”不是对社会生活全部内容的管理,而是对其中“社会子系统”或 “社会部门,第三部门”相关内容的管理。杨建顺也将社会管理理解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在他看来,广义的社会管理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⑪俞可平认为:“社会管理就是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⑫徐晓海认为:“中国的社会管理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公民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为前提,共同对社会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活动。”⑬社会学家李培林将社会管理定义为:“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⑭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认为:“社会管理是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风险来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管理的外延包括,管理社会行为、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问题和管理社会风险。”⑮谭明方认为:“社会管理指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为维护一定的平等秩序,运用法律、经济、沟通等手段,对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过程中各阶层社会成员构成的四种关系所作的协调与控制。”⑯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社会管理的理解和界定仍然带有强烈的“国家(或政府)中心论”色彩,与西方话语中的社会管理具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西方社会所理解的社会管理完全依靠市民社会的内生机制来实现,家族、行会乃至宗教组织都担负着社会管理的职能,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对较少。⑰在此,笔者借鉴学界对社会管理的不同理解,结合海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将海洋社会管理定义为: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各类涉海公共组织协同和海洋社会群体广泛参与为前提,共同对海洋资源及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活动。因此,海洋社会管理的格局是一个以海洋公共组织自我管理和公民广泛参与为前提的、政府主导的海洋社会管理格局。海洋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政府、公共组织,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组织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二、海洋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加强和创新海洋社会管理,对建设海洋强国而言,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神圣使命。其必要性主要有:

第一,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是直面国际海洋权益竞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然要求。从全球范围看,21世纪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为此,各临海国家纷纷制定新一轮海洋战略。美国政府认为,海洋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开辟的疆域,谁能够最早最好地开发海洋,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为此制定了面向未来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提出“要保持和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直接对总统负责,奥巴马是该委员会的最高决策者。日本为实现从岛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成立了日本国家海洋委员会,直接对首相负责。最近愈演愈烈的钓鱼岛争端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海洋开发的野心。俄罗斯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海洋委员会,直接对总理负责,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提出要重点发展海军力量、发展远洋渔业、发展海洋石油业、发展海洋运输业、发展海洋船舶业。还制定了北极发展战略,声称北极航道是自己的内江,提出要重振俄罗斯海军。越南,其海洋产业已占目前GDP的25-35%,准备在2030年达到53-55%,建成海洋强国。最近,越南不断对我国南海进行挑衅。如公布《越南海洋法》,把南沙、西沙称为是它的海洋国土,派军用飞机在南沙岛域上飞行,在他占的岛上办医院、建住宅、搞旅游、建庙宇、搞宗教活动等。在我国南沙海域,与国外联合开发石油,现在已经被挖去1亿吨油。越南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制定《2030年海洋发展战略》,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处理涉海事务。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只处于第六位,而且测评指标的绝对量都很小,只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4.5,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我国仍然处于落后位置。⑱究其原因既有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战略遏制,又有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的阻挠。由此可见,争夺海洋已是不可避免的世纪潮流,我们必须尽快跟上这个潮流。

第二,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管理一直是处于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状态。全能型政府包办一切,社会管理机能发育不足。具体表现在:在海洋管理的主体上重政府,轻社会;在海洋管理的重心上重经济,轻社会;在海洋管理方法上重政策、轻法治;在管理支点上重管制、轻服务;在管理过程中重要求、轻投入。而且,由于受到“经济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及对GDP的片面追求和崇拜,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GDP总量”、“GDP增速”这样的指标来为经济发展“打分”,从而导致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如在经济发展方面,过去几十年对经济规模和增速的追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在“十一五”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以大大增强。但是,在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却一直忽视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如人们是否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城市现代化发展是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人类的生产力是否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了最大潜力等。对此,我们已经开始进行反思和改变,2013年新组建的海洋局将一改我国以往海洋管理权力分散、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的局面。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委员会将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涉海事务(经济、能源、军事以及国家安全)进行全局性的宏观调控,对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协调与指导。由此可见,根据新时期的海洋国情我国政府已经对海洋管理的顶层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规划,与此相对应,我国海洋管理的中层和基层则仍然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安排。

第三,国内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对海洋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2011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45570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7%;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到达543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1%,约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⑲但与国际海洋强国相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仍然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我国原本遵循的海洋行业管理模式,使得海洋开发的政策都带有严重的单一部门利益倾向,忽视了海洋其他领域的利益。尤其是受“经济中心主义”的影响,在海洋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现象出现。海洋的一体化、流动性特点决定,我们的海洋经济开发与发展要在全球化和可持续的视野下进行,海洋管理要更多地寻求国际合作和国内民众的支持。所以,打破行业主导的海洋政策制定模式和“经济中心主义”的影响,探索更为全面、立体的海洋管理模式,是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海洋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新型海洋利益集团与公民对于参与海洋管理的强烈诉求,需要我们进行海洋社会管理创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使我国进入了法理社会、丰裕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新阶段。“海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普通公民已经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生产和消费,他们渴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参与意愿;各类海洋经济组织、海洋法组织、海洋环境保护组织、海员工会组织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孕育而上,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利益群体,加入了“海洋博弈局”。他们渴望参与到海洋的实际管理中,他们要求表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就使得海洋社会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如发生例如“渤海漏油”这种突发性海洋集体事件时,由于上下信息交流传递的不畅通,集团利益牵扯不清等,更是成为诸多社会矛盾的导火点。如何引导这些政府以外的社会主体的参与意愿、政治诉求,协调这些新的海洋利益群体间的权益成为进行海洋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再如,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中越南海诸岛争端等也屡屡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国际海洋权益的争夺使得我国海洋管理的能力问题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民众通过何种渠道来合理抒发自己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之情,政府通过何种措施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搭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平台成为下一步海洋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任务之一。

三、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使得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日渐紧迫。那么,怎样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围绕海洋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海洋管理模式为突破口,整合涉海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健全海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为主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转变海洋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立足我国的海洋国情,以科学的海洋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政府的海洋开发、控制与综合管理经验,系统布局、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潜能,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海洋社会管理模式。概言之,就是要构建以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委员会为中心、以各级海洋协调委员会为协调组织、以沿海社区为基层平台的中国特色海洋社会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由顶层、中层和基础层组成:

图1 我国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

顶层: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委员会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纵观世界海洋发展形势与各海洋强国海洋管理实践,政府海洋管理已经由行政系统、地域划分为基础的分散型管理体制向更为立体、全面的综合管理体制转变。伴随着海洋权益竞争利益取向和影响因素的新变化,传统的分散型海洋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海洋权益争夺了。2013年十二届人大会议做出重组海洋局,建立高层次国家海洋委员会的改革举措,这预示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重组后的海洋局主要职责是,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⑳由此可见,我国此次海洋管理组织机构的改革主要意图是(如图2所示):1.建立统一的海洋管理和执法机构,提升海洋管理的层次,增强其管理的权威性。2.建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协调机构,实现海洋管理各方信息的共享和利益的协调,从更高的层次上统一规划,协调海洋管理的政策及行为。面对日趋激烈的海洋权益竞争,以及海洋的流动性、整体性的自然特征,在海洋社会管理模式中,采取更为统一的管理和建立更为有效的协调组织,在我国这样一个海洋管理欠发达国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现实海洋国情需要的。

图2 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委员会为中心的海洋社会管理模式

中层:各级海洋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的组织模式

海洋利益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海洋管理改革的深入,使仅有的政府间的合作已经无法承担并解决诸多的涉海相关问题。基于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及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的影响,在不同海洋利益相关者之间(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建立更为有效率的协调机构就显得意义重大了。而海洋利益的最大化也必须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省、市、县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科研团体、社区居民以及国际组织和援助机构,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才能保障其实现。海洋管理诸多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各级涉海行业和部门各自掌握有利信息,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利益冲突和管理纠纷。所以,笔者认为,建立国家海洋委员会是协调地方与中央、部门与部门、政府与非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措施。(如图3所示)此外,还需在国家海洋委员会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组成地方海洋协调委员会,作用是可以避免权力集中、利益冲突,体现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管理本质,协调委员会的组建必须是由多方参与的,其成员应该包括:地方海洋管理机构代表、涉海相关企业代表、海洋科研专家代表、非营利组织代表和社会公众代表等。地方海洋协调委员会与各涉海利益相关者代表都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充分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一方面为地方海洋管理的政策实施和行政执法提供可行性意见和方案;另一方面为国家海洋委员会对于海洋管理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提供信息和进行协调。

图3 以地方海洋协调委员会为协调组织的中间层次的海洋社会管理模式

基础层:各沿海社区为基础平台的公众参与管理模式

在政社共治已成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发展方向的背景下,作为创新型的海洋社会管理模式,还应该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发展逐渐成熟的基层组织。这一方面是因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离不开社会的自治与公民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社区尤其是沿海城市社区中分布和驻扎着各种单位和组织,掌握着各种各样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如何有效调动这些单位和组织的积极性,整合和利用它们的资源,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发展,是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基础和突破口,在改革管理体制(重构政府与社会关系)、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推进服务机制创新)、扩大公民参与(树立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等方面,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实践探索与理论验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管理的改革与实践也表明,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社会和基层社区,因为在基层社区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所以,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在海洋社会管理模式中,政府不仅要变得更加公开、开放,而且更应该对来自民间的社会力量善待与尊重,并成为社会组织发展及合作伙伴缔结的促进者。笔者构想(如图4所示),将社区作为基层协调和管理枢纽:对上可以传达民声、民意,为管理层的海洋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意见和支持;对下可以宣传海洋政策、法规,增强公民海洋意识,确保海洋社会管理的流畅运行。

图4 以沿海社区为基层平台的基层海洋社会管理模式

小 结

伴随着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政治民主的深入进行,海洋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也处于重大调整和转型过程之中。海洋管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一元模式向多元主体模式发展,从分散条块管理向统一综合管理过渡,国家海洋管理权力在一些领域需要集中,而在另一些领域则需要逐渐退让,为海洋社会管理的发展留下成长空间。完善海洋社会自治体系,加强政府海洋管理与社会海洋管理的协调与互助,成为今后海洋管理模式创新的新出发点。结合国际海洋发展形势与我国海洋国情而言,一方面需要社会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则需要国家权力的有力支持与引导。在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个人权利共同存在的社会体系中,构建和谐统一的海洋权力关系,解决由于海洋社会新变化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使其成为促进海洋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海洋社会管理模式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本质吁求,也是在新历史时期、新的海洋发展阶段,构建“和谐海洋”,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 王曙光:《论中国海洋管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3版。

② 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210-320页。

③ 髙之国:《关于21世纪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新思维》,载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29-33页。

④ 髙之国、张海文:《海洋国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第27-28页。

⑤ 徐祥民:《区分对“海洋强国”的三种理解》,载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⑥ 刘赐贵:《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第12期。

⑦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⑧ 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⑨ 崔凤:《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⑩ 张开城:《海洋社会学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⑪ 杨建顺:《社会管理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人民论坛》2010年第3期。

⑫ 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学习时报》2010年1月6日。

⑬ 徐晓海:《论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载.宋宝安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

⑭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年2月18日,第7版。

⑮ 丁元竹:《社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国际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管理版)》2011年第6期。

⑯ 谭明方:《社会管理:“性质”与“内容”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⑰ 陆文荣:《社会管理:作为实践的概念》,载.宋宝安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55页。

⑱ 殷克东、张斌、王立彭、等:《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综合实力测评研究》,《海洋技术》2007年第4期。

⑲ 国家海洋局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2012年。

⑳http://www.cnr.cn/gundong/201303/t20130310_512116370.shtml.

[1]张开城.海洋社会学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徐祥民.区分对“海洋强国”的三种理解[J].载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王曙光.论中国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髙之国、张海文.海洋国策研究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N].学习时报,2010-1-6.

[6]杨建顺.社会管理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J].人民论坛,2010,(3):37.

[7]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8]国家海洋局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年—2012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

[9]刘赐贵.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2):8-11.

[10]崔凤.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改革的新任务[N].人民日报,2011-2-18(07).

[12]谭明方.社会管理:“性质”与“内容”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3,(1):223-230.

[13]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5-144.

[14]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3-136.

[15]丁元竹.社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国际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管理版),2011,(6):42-46.

[16]殷克东、张斌、王立彭、等.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综合实力测评研究[J].海洋技术,2007,(4):127-131.

[17]髙之国.关于21世纪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新思维.载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8]陆文荣.社会管理:作为实践的概念[A].宋宝安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55.

[19]徐晓海.论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载.宋宝安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49.

[20]王琪等.变革中的海洋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1]http://www.cnr.cn/gundong/201303/t20130310_512116370.shtml.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