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辉 兰林火
(厦门大学,厦门 361005)
社会建设概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历史上就有丰富的社会建设理论,见诸《周礼》、《礼记》及儒家和法家思想等。①在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有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之后。最早提出社会建设这一概念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在民国六年即1917年,曾为《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一书作序。在这篇序言中,孙中山强调要把四万万一盘散沙的民众团结起来,行使民权。为此,民众应从学习集会开始,因为“会议通则为教我国人民行使民权第一步之方法也,倘此第一步能进,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本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②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更多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研究社会建设,那么一些社会学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建设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均有一定成果。在理论层面,社会学家孙本文曾对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理论思考,并将社会建设定义为:“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③在实证研究方面,陶孟和、李景汉、杨开道等社会学家开展了各种社会调查,为社会建设研究奠定了实证研究的基础。④
20世纪四十年代,在战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建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模仿西方的现代化,农村和劳工问题受到忽视,社会问题丛生,因此带有民主政治色彩的社会建设开始向社会领域转变,乡村建设得到重视。受到民族危机的影响,社会建设也从乡村改造转向国家民族复兴的整体追求。而相对集中的、较大规模的社会建设研究出现在1944年《社会建设》月刊创办之后。20世纪四十年代社会建设研究发展了之前提出的社会建设思想,并在社会建设的目标、建设内容和基本建设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构想,为当时的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合理的借鉴。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从改造社会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社会建设经验,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把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⑥社会建设被正式提上议程。
社会建设作为一个产生于本土情境的概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变迁及发展理念的转变。随着学者对社会建设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建设的意涵也越来越丰富。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社会资源、机会配置论”。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建设的内涵主要是以“社会资源和涉及机会合理配置”为核心,可以从正向和逆向两方面来把握社会建设。从正向说,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⑦
二是“社会结构论”。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⑧
三是“民生论”。“民生论”观点主要以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导向,强调发展社会事业。认为社会建设的社会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社会。民生为主的社会,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关注住房、养老、收入再分配、就业、计生、教育等等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是有限定的。⑨
四是“社会管理论”。“社会管理论”认为当前社会建设应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只有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论认为,应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⑩
五是“社会主体论”。该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应该培育社会的主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充分发展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培育公民社会。通过社会主体的培育,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三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领域,即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但当前中国三个领域联动的社会结构和整合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⑪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新问题。⑫
以上对社会建设内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强调不同学者在界定社会建设含义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各个概念的界定也可能出现重叠交叉。社会建设含义的侧重点不同,相关学者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视角、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社会建设的载体和社会建设手段也必然不相同。
纵观中西方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发现社会建设是各国政府在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中的必然选择。由于西方社会较早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有关西方社会建设的理论也较为成熟和系统。同时,在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场域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经验。因此,本文主要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两个视角来探讨社会建设。
西方社会理论并没有关于社会建设的直接提法,但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尤其是社会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诸如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市场转型理论、冲突理论/整合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⑬⑭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来划分的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可分为社会事实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批判范式⑮;如果按现代性发展的程度来划分,又可分为包括科学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的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和后现代社会建设理论。⑯发端于现代性的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内含着对秩序和进步的追求,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自身也存在特殊性。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既能与世界现代化的常规道路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⑰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是以“完整的人”(个人、群体和人类)为出发点,以生产力、实践活动、政治解放为条件实现人的解放。⑱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把革命主题和建设主题、党的领导和群众动员、平等追求和消灭社会差别、保证福利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社会建设的最高目标。⑲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多维的过程,具体内容经历了从发展“民生与社会事业”,建立“价值规范与社会秩序”,到改革“社会管理方式、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
民生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放在民生和社会事业上。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多发凸显的基本根源,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社会建设应该明确民生为重、百姓至上,只有以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才能促进公平正义。在重视基本民生建设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提供公共服务。⑳㉑㉒㉓㉔我们在重视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改善住房等民生事业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以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在内的社会事业建设,夯实民生事业的基础;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㉕㉖㉗
除了物质生活的建设之外,价值观的建设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基本价值观及其社会规范开始纳入社会建设研究者思考的范畴。建立大多数人能够认同的价值观,就是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又要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层次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共赢互利的理念、现代治理和善治的理念等㉘。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以“道德秩序、信用结构和基础制度”为核心,以秩序建设促进社会建设,并将社会秩序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㉙
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㉚。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社会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治理之下,社会矛盾越来越多。㉛新形势要求社会管理必须在管理的理念、方法、手段、流程、话语等方面进行革新。㉜同时,社会管理应该以社会权力的实现为导向,以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为前提,更好的实现社会管理。㉝社会管理要从片面的、防范性的消极管理走向积极的、全面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要以改善社会状况、建设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更好的社会为目标。㉞
长期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研究表明,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社会的中期阶段,但社会结构还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15年。㉟因此,我们应该调整、优化社会结构,㊱㊲㊳特别是加强以社会阶层结构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㊴构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㊵社会建设的侧重点是利益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通过政策调整,形成利益关系协调的机制,以理性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矛盾和冲突。㊶㊷利益关系主要通过体制/制度来实现,要想调整利益关系必须加强体制建设,社会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㊸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合理竞争、社会有序治理的局面。㊹
开展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推进社会建设事关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提供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二是实现有效和谐的社会管理。而这两项内容都涉及到社会组织的建设。㊺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但是,目前第三部门还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功能,还不能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没有充分发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作用。因此,发展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㊻这种转变体现的是由政府、市场二元治理格局向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元治理格局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落实公民权利,增强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㊼李友梅等人认为,“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其支撑性条件之一。近年来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等政策对于“公共性”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公共性”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推进公共性,提升不同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㊽社会组织,也叫公共领域,是国家和政府之外的“第三域”,通常也叫“第三部门”,属于狭义的社会领域。社会组织一般既是非政府组织(NGO),同时也是非营利组织(NPO),大体可以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㊾社会组织的发育和运行,不仅有利于社会自治和社会创新管理,还能弥补政府工作的欠缺与不足,降低社会建设的行政成本。同时,社会组织因其自身的非营利性、民间性、志愿性和灵活性,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各层面关系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整合手段。51○为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有必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制度化模式,通过探索培育社会组织的机制,梳理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和社区建设的关系,构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监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
对社会建设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更应该着眼于社会建设的载体和手段上。本文主要从社区建设和社会政策能力建设探讨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手段有多种,但社会政策是其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社会政策通常是指政府为了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核心是预防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生活风险。进行社会建设,必须首先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着手。以社会政策为引领,可以提高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社会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从根本上讲,基于公正理念的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乃至一致性。因此,应该加快与社会建设相配套的社会政策建设。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社会政策能力建设,切实使社会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政策产生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当中,北欧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政策是推进社会建设的有效工具,也是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民主化改造的手段;借鉴北欧经验,我们应该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建立社会理想,培育公共精神,促进个人利益与公共精神相结合。
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专业的社会工作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社会工作与当前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具有契合之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介入、服务价值的介入和专业方法的介入,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虽然社会工作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只有在文化背景与价值认同、政府投入和制度支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才能真正在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虽然社会建设概念目前已经成为热点,但迄今为止,关于社会建设的学术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社会建设概念比较混乱。由于学者关于社会的定义没有统一,对社会建设内涵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学者关于社会建设研究的活跃局面,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学学科建设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迫切需求不匹配。因此,当前需要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关注社会建设,同时在研究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学相关理论等等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传统社会建设思想挖掘不够。虽有部分学者对传统社会建设思想进行了研究,但许多研究只是限于文献梳理,而对传统的社会建设思想对新时期社会建设具有哪些启示、在哪些方面能够起到借鉴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再次,国外社会建设经验本土化研究不够。许多学者对西方社会建设思想进行了梳理,比如政治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社会学关于现代性的理论等等。但是,如何将西方的社会建设思想本土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在中国的实践场域中有效发挥作用的社会建设理论,则比较少。西方现代化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经验,但是如何将其本土化,需要更多学者去研究。
最后,关于社会建设的内容研究比较片面。社会建设本质上是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但公共物品不仅仅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服务,还应该包括无形的价值/价值观或公共精神。当前对社会建设的研究主要关注客观的制度维度、关注有形的商品和服务,而对主观维度的关注比较少。
基于当前社会建设研究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社会建设应该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首先,社会建设的“公共性”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皇恩浩荡”的臣民思想,在威权主义之下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受到家国同一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自我主义”,即差序格局,缺乏公共性。实际上,社会与国家、市场三者共同构成社会整体运行的主体。社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公民身上,因此,如何提升公民的参与精神、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力,形成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对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只有公民社会发育成熟了,真正的社会管理才会有实现的空间。
其次,社会建设内容的多样性问题。社会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但是基本需求既有物质需求,同时也有精神需求。因此,社会建设既要关注客观制度、体制机制的建设,比如旨在改善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关注主观维度、精神层面的建设,比如建立一套积极的、公正合理的、有助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倡导利他主义、建立一套社会信任机制、提高社会信任度等等。加强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对社会建设的主观维度、价值规范进行研究,为提高社会凝聚力提供精神基础。
再次,关于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问题。没有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就无法确定社会建设的实际目标,也无法对社会建设的成效进行科学的考量。目前,已有学者从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五方面设计了45个指标,有的学者从民生建设、社会事业、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管理、社会体制八方面设计了28个指标,还有学者从社会建设的实体建设、规范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三方面来设计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8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北京市、深圳市和苏州市等地方政府也从实际工作角度,对社会建设进行了量化设计。在指标的设计上,我们认为既要注重客观成效的测量,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成员的主观评价;既要关注有形的实物和服务建设,同时也要关注文化、价值规范等软实力的建设。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应以社会学学科为依托,采用多学科的视角,设计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包含主客观维度的社会建设指标体系。
第四,社会建设的比较研究。社会建设既要关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国内外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同时还要进行社会建设的纵向比较研究。社会建设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民国时期就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甚至在更早的古代社会也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未来应对社会建设进行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吸收和借鉴优秀社会建设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当代社会建设。
最后,关注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的关系研究。社会质量理论产生于欧洲,是欧洲国家研究社会发展的最新视角之一,该理论强调社会建设的社会性、强调在提升公民的福祉和潜能的前提下加强公民的社会参与程度。社会质量理论对社会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社会质量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与社会凝聚、社会赋权与社会增能等角度关注社会建设的目标与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感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追求。而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是提升社会质量、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未来的社会建设应将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相结合,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促使社会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注释:
① 夏学銮:《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7期,第5-8页。
②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414页。
③ 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44页。
④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3-75页。
⑤ 宣朝庆、王铂辉:《一九四〇年代中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28-143页。
⑥ 严书翰:《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理论》,《党的文献》2011第2期,第94-101页。
⑦ 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12-21页。
⑧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6页。
⑨ 李强:《对“社会”及“社会建设”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9页。
⑩㉟ 陆学艺:《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第7页。
⑪ 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期,第4页。
⑫ 李培林:《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经验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72-175页。
⑬ 应星:《国外社会建设理论述评》,《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1期,第29-34页。
⑭ 李培林、苏国勋等:《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第1-22页。
⑮ 周晓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重建——社会学的诞生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缘起》,《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81-88页。
⑯ 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第48-55页。
⑰ 周晓虹:《社会建设: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第5-14页。
⑱ 袁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与人的解放》,《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第5-8页。
⑲ 张云飞:《试论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第67-72页。
⑳ 郑杭生:《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平正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
㉑ 郑杭生:《抓住改善民生不放 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1-15页。
㉒ 郑杭生:《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本质》,《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7日。
㉓㉛ 陈光金:《社会建设重点领域相关问题探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第5期,第1-7页。
㉔㉜ 邓伟志:《社会建设重心应放在弱势群体》,《人民论坛》2007年第7期,第45页。
㉕㊱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6页。
㉖㉚ 丁元竹:《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要抓好三个重点》,《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9-20页。
㉗㊳㊼ 孙立平:《中国亟须社会重建》,《西部大开发》2011年第7期,第94-95页。
㉘㊵㊻ 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10页。
㉙㊶ 孙立平:《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75-180页。
㉝ 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10页。
㉞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22页。
㊲㊷ 孙立平:《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第19-21页。
㊴ 吴忠民:《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11-16页。
㊸ 秦德君:《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第38页。
㊹ 李培林:《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1-2页。
㊺ 卢汉龙:《社会建设重在组织建设》,《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期,第22-23页。
㊽ 李友梅等:《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125页。
㊾ 郑杭生、洪大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