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理论探析

2013-09-26 04:09韩晓倩
学理论·上 2013年8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韩晓倩

摘 要:社会存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奠基石,它的首次提出是在《共产党宣言》当中,后来又在马克思的各种重要的理论论著中出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理论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剖析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指出了社会形态发展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唯物史观;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47-02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分为广义的社会存在和狭义的社会存在。其中,广义的社会存在是指人的特殊存在方式的具体展开,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生活的代名词,在分析社会生活的内容、特征、结构和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马克思得出了狭义的社会存在,指出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面是物质生活,核心的内容是物质生产,而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关系就是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将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视为统一的社会存在的不同结构,它们有机的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真实内容。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将社会结构分为微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结构和宏观社会结构三个不同的层次,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它们高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具体社会关系,低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原生关系。所以,它们属于社会结构的中观结构。而本文主要阐述的中观社会结构又可以细分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三个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涵。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社会的生产活动,我们将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称为经济关系,社会生产的结构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结构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生产运行结构,也就是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四个环节组成的经济结构。其二是生产要素结构,也就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诸要素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联结的方式。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就是生产要素结构,也就是被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社会基础的基本经济结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要素包括三方面,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马克思眼中,社会总体的基础结构就是社会经济结构,他认为社会结构就是人们借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唯物主义当中,一定社会整体的基础是由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方式构成的,这种社会结构以生产方式的概念表达出来,构成该社会的基本结构层次。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马克思认为,划分经济时期的关键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是在于它怎样生产,用哪种劳动手段去生产。想要区别历史上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不仅要看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复杂程度,更要看其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总是生产的要素,但在彼此相互分离的状态中,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过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要素。不管生产什么,它们总是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区别着社会结构上各个不同的时期。”[2]社会经济结构的具体存在由作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生产关系构成,我们想要理解社会经济结构诸要素之间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就必须要从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出发。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各种制度、政治组织以及国家形式都是在现存的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它们维持现存的经济关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存经济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先决条件就是以特殊存在方式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某种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要维持一段时间,并且具有规则和秩序,就会产生并借助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为自己取得社会固定化的形式,用以保障自己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这时候,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意识形态来为自己做辩护,使现存的规则和秩序神圣化合理化。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既阐明了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为科学地分析社会结构提供了范例。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分析

社会政治结构的内涵。社会政治结构包括国家组织、政治法律制度、权力结构、阶级集团、政党等,它是社会结构中的子结构。对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是社会政治结构的直接目标,要使整个社会进入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所规范,言论有所约束,整个社会能够正常运作。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使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则是政治结构的最终目标。

社会政治结构的构成因素。就社会政治结构能够实现的职能这方面来说,政治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权力因素。政治结构能够发挥其功能的一个实质性的过程就是权力的产生、行使和利用。制度是指政治组织结构采取某种形式和某种机制与总体社会来整合,并且需要去规范个人的行为,来实现其目标。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实施机构,比如说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凭借这些实施机构的程序和功能来制定法律和政策并且去执行法律和政策,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保障稳定的政治制度以及实现政治结构的目标。国家位于众多政治组织和机构中的核心位置,一个国家的政治机构包括权力中心、政治法律制度、实施机构、阶级、政党等。

社会政治结构所反映的社会阶级结构。政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结构是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结构。分析政治结构,就要揭示不同的阶级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不同位置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阶级斗争和对立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并且掌握阶级变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结构与之相适应。抛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去谈政治结构,是永远无法找到任何合理性的说明的。所以,分析社会的政治结构要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历史上,政治发展的形式从来都不是一种模式的,世界上并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发展的统一模式。要想寻求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设道路,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我国而言,最大的现实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的底子是比较薄弱的,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程度较低。由于劳动生产率不高,劳动者在参加生产劳动以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与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事务。其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后才开始建立的,就中国留下的封建专制统治残余还比较多,民主意识和法制传统有所欠缺。第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科技文化教育落后,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监督能力难度较大。这些基本国情都让我们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能够脱离社会主义总的发展进程来单独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到了一条适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相信我国的民主政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结构的分析

以往有很多思想家热衷于思想意识的研究,但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而另外一部分人,又犯了庸俗主义错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于思想、意识和精神的研究与那些认识偏颇的思想家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之中,不仅阐明了人类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还说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使认识论和历史观第一次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提出了“精神生产”这一概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精神生产理论,揭示了精神生产运动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并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社会意识的总体结构之中还着重论述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都看作是统一的社会存在的不同结构,社会存在包括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他们有机地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真实内容。同时,主观存在又具有能动性,它既依赖于客观存在,又反映客观存在,从而成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去指导实践。

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追求,就是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去改造社会,以改变社会存在为目的,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物质生活是一切历史的首要前提,他以意识的社会存在为出发点去探索思维世界,同时伴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维和认识过程。生产活动中个人的观念、精神活动等一旦从自然共同体中摆脱出来,就会成为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人的意识活动离不开社会,它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是社会存在。这就说明了意识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认识,而且是存在的重要形式,所以,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宗教等活动必须在社会存在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钟金洪.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常向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