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分析

2013-09-26 04:09成正兴
学理论·上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因素

成正兴

摘 要:在综述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消极因素的意义:一是增强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性的需要;二是强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需要;三是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13-02

一、有关认同和道路认同的理论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来自于拉丁文idem,其意是“相同”或“同一”(the same),英文的“identity”有多种含义,如认出,确认,认明,认为同一或使一致,认为……一致(with)等,其本意是“身份”,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也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系。埃里克森认为,认同就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同类共享一些本质特征,就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西方学者对政治认同研究的贡献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其一,提出了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其二,提出了政治认同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比较方法、系统方法、实证方法等。国内学者对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理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文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道路认同的研究应当从影响其认同的各种因素开始,从认同教育的角度看,研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1988年,西方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预言,到20世纪末,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不战而胜”。不久,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东欧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广大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一时间,西方舆论和资产阶级人士欣喜若狂,纷纷预言: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苏联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一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严峻挑战,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挟经济科技实力加速推进全球化,并且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历史上的政策失误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发表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动摇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出现重经济、重物质、重实惠、重消费、重市场等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导致了一部分人心理严重失衡,长此下去就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裂痕。

(四)政治表达与参与不足削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但是,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人民群众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人们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削弱。如人大代表选举制、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传统的政治参与制度,仍然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比如选举代表过程中买卖选票、形式主义和随大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选民对候选人完全不了解,对代表是否能反映选民意图持怀疑态度。再如政协制度仍然缺少完备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近几年来,更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岗前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实现政治参与的愿望,但他们同时也反映,这些参与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参与制度的缺陷,却有执行力度不足、执行不到位和走形式等诸多问题。

(五)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阻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十八大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公平正义如果缺失和谐社会将面临考验。当前社会不公正现象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拉升幅度过大、社会再分配力度较弱、市场经济领域中竞争规则不公正、政治生活中权利不公正、社会生活中的机会不均以及腐败等,这些必然会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六)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困扰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由于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来的人们社会文化观念、政治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一方面,我们倡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思潮影响人们的成长成才,这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消极因素的意义

(一)增强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性的需要

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家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压制和破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他们亡我之心不死,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图谋仍然没有改变,他们十分注重把这一图谋的实现寄予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他们经常利用国家治理力量相对薄弱,以“人权”和“宗教”为借口,歪曲历史事实,制造矛盾,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通过对学生的宗教渗透、金钱收买、文字宣传、互联网等各种方式,达到既获取实际商业利益,又进行文化渗透、意识形态扩张的目的。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人不能客观地认识历史、现状和未来,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容易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产生模糊认识,甚至否定。从这个意义说加强道路认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强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需要

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的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在当代世界,‘他们越来越可能是不同文明的人。冷战的结束并未结束冲突,反而产生了基于文明的新认同以及不同文明集团(在最广的层面上不同的文明)之间冲突的模式。”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一条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因为: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的党。其三,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并及时总结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新创造,并把这种新创造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其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的党,并通过自身建设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当前,党要站在时代前列继续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下功夫,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因此,道路认同是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敏吾.五大点支撑“中国发展模式”[J].亚博经济专题论述,2008,(12).

[2]王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科学内涵[J].甘肃理论学刊,2008,(11).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杨荣国.当代政治认同初探——试用卡斯特认同理论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因素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