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锐,余永刚,曹永杰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南京 210094)
复合固体推进剂在火箭推进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已超过50年,20世纪60~70年代期间,主要在复合推进剂燃烧特性和理论建模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致力解决燃速-压力关系;在其后的15年间,研究步入一个相对低迷期,紧接着由于实验诊断技术和数值模拟的发展,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研究又逐渐兴起。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时,出现复杂的多火焰结构,在实际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中,由于该火焰的微观几何特性,使得研究该火焰结构非常困难。直到1986年,Price[1]采用三明治推进剂(氧化剂/燃料/氧化剂)结构布置后,才使得研究该火焰结构成为可能。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扩散火焰,在燃烧表面附近,由于温度较低,扩散火焰不能一直延伸到推进剂表面,因此出现火焰前沿;在火焰前沿与推进剂表面之间,氧化剂和粘合剂分解气体发生掺混,所以前沿结构也表现出部分预混特性,Price称该结构为前沿火焰结构(leading-edge-flame,LEF)。其后,由于实验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观察该火焰结构成为可能。Chorpening等[2]、Ramakrishna 等[3]通过高速摄影的方式,观察到前沿火焰结构的分离情况,该结构对燃烧表面轮廓有较大影响。Fitzgerald等[4-5]通过紫外发射和透射成像技术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前沿火焰结构合并、分离情况,并给出了其合并、分离区域及过渡转变的临界条件。
本文以三明治结构布置,针对复合固体推进剂扩散火焰结构,研究了Pe数和Da对前沿火焰结构的影响,对认识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有参考价值。
AP/HTPB固体推进剂燃烧二维三明治模型如图1所示,仅针对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表面上方的扩散火焰结构,未考虑燃面与气相之间的耦合,假设燃烧表面为平面,界面处质量流量为常数,氧化剂和粘合剂在燃烧表面处分解为氧化性气体X和粘合剂产物Y,气相成分只考虑组分X、Y和燃烧产物P,化学效应只考虑与扩散火焰结构相关的一阶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气相密度为常数,故忽略气体状态方程;气相区域采用Ossen[6]近似,认为只存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分量,消除动量方程;在气相中,Le=1;在实际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条件下,对流速率和组分输运速率在一个量级[7],燃烧表面处的边界条件由传统的Dirichlet边界条件变为流量边界条件。
采用如图1所示坐标系,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为
式中 M为沿y方向的质量流量;ρ为气相密度;D为二元扩散系数;cp为气体比定压热容;λ为气体热导率;αX、αY为基于质量的化学计量系数;Ω为化学反应源项;Q为化学反应热释放总量。
AP一步分解反应生成氧化性气体混合物X[8],X为:1.62H2O+1.105O2+0.265N2+0.12N2O+0.23NO+0.76HCl+0.12Cl2。
当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时,由于AP独特的物化特性,使得AP单元火焰主要在集中在AP表面上方,作用是维持AP自持分解,厚度仅为几个微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把AP单元火焰当做凝聚相表面反应[9]。在实际的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下,Gordon和McBride[10]验证了AP/HTPB的气相化学反应可等效为AP/C2H4的气相反应过程,故HTPB的分解产物Y为C2H4。因此,氧化剂AP在燃烧表面处分解产生氧化性气体混合物X,粘合剂HTPB在燃烧表面出分解产生C2H4,AP/HTPB的气相化学反应简化为X和Y的扩散化学反应。
式中 B′为指前因子;p为燃烧压强;n为燃烧压强指数;E为活化能;R为普适气体常数。
为讨论方便,将压力项包含在指前因子中B=B′pn。
作无量纲变换:
同时,引入贝克莱数Pe=ML/ρD和达姆科勒数Da=BLαXαY/M,Pe表征对流速率与组分输运速率的相对大小,Da表征无量纲化学反应速率大小,那么方程组变为
对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氧化剂蒸气与粘合剂蒸气化学计量比β一般在7左右,满足化学计量配比时,粘合剂含量为α=1/(1+β);Pe的变化范围是0.5~20,Da 的量级大致为 0.1e20,可取 Da=δe20;αX、αY为化学计量参数,其比值满足αX/αY=β即可。假设无量纲绝热火焰温度按Burke-Schumann扩散火焰面温度给出:
本文计算过程中,β=7,δ=0.1~0.5,Ta=1,Tw=1/3,1/αX=16/21,1/αY=16/7。
引入 Shvab-Zeldovich 变量 Z= αX(X′- Y′),按Burke-Schumann同轴射流扩散火焰理论,在火焰面处,组分X、Y将变为零,即Z=0,那么Z=0可称为化学计量表面(stoichiometric level surface,SLS),或称为虚拟扩散火焰面,其位置由式(14)求得:
该边界条件为流量边界条件,即考虑了Pe数较小时,对流输运速率与组分扩散速率在相同量级时,来流质量流量等于对流输运质量流量与扩散输运质量流量之和,化学计量表面SLS与推进剂表面的交点在氧化剂与粘合剂交界面处偏向氧化剂侧,见图2。
该偏移将随着Pe数的增大而逐渐趋近于氧化剂和粘合剂交界面|x|=0.125处。假设当Pe→∞时,式(15)的边界条件变将为Dirichlet边界条件,即
采用流量边界条件与Dirichlet边界条件的主要区别在于燃烧表面处的Z值是否连续。当采用Dirichlet边界条件时,在氧化剂和粘合剂交界面处,Z值由1阶跃变化到-β,而流量边界条件则连续,如图3所示。当采用流量边界条件时,Z=0在|x|=0.26处,偏离氧化剂和粘合剂交界面|x|=0.125;当采用Dirichlet边界条件时,从Z值分布可看出,氧化剂不能出现在粘合剂侧,粘合剂不也能出现在氧化剂侧,该结果与实际条件不相符[11-12]。
图4给出了采用流量边界时的组分分布,虚线表示化学计量表面SLS。氧化性组分X′穿越化学计量表面SLS出现在粘合剂上方,而粘合剂产物Y′也出现在氧化剂上方。如果不考虑化学反应,仅从组分分布来看,将在粘合剂上方出现富燃预混区,氧化剂上方出现贫燃预混区,而沿着化学计量表面SLS出现弱的扩散火焰区,整个火焰区结构将沿着化学计量表面延伸到燃烧表面。
图5给出了不同Pe数下的无量纲化学反应速率分布。如果按照Burke-Schumann纯扩散火焰理论,其扩散火焰结构应分布在化学计量表面SLS曲线两侧,并延伸到推进剂表面。但图5表明,该火焰结构仅占据化学计量表面SLS一部分,在SLS曲线之间,出现部分预混的火焰结构。一方面,由于燃烧表面附近温度较低,而不足以使化学反应延伸到燃烧表面,因而出现火焰前沿;另一方面,在火焰前沿与燃烧表面之间,组分X和Y相互扩散混合,在粘合剂上方出现部分预混火焰,最大化学反应速率出现在前沿火焰结构LEF中,该结构在SLS曲线偏向富燃预混区。随着Pe数的增大,对流速率逐渐增强,而扩散混合速率基本不变,组分混合受到抑制,预混火焰区域变薄,扩散火焰高度增加,热释放核心区域的化学反应速率也逐渐增强。
图6给出了不同Da数下的无量纲化学反应速率分布。随着达姆科勒数的增加,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增强,火焰结构逐步靠近燃烧表面;另一方面,随着达姆科勒数的增加,在粘合剂上方所形成的预混化学反应逐渐减弱,合并的前沿火焰结构逐渐分离,形成一个不太明显的三重火焰(Tribrachial or triple flame)[13]的前沿火焰结构LEF,在粘合剂上方,该结构有明显的富燃预混火焰区,但处在氧化剂上方的贫燃预混火焰结构却不明显。气相区的扩散火焰由部分预混的前沿火焰结构LEF和沿着化学计量表面SLS的尾迹扩散火焰组成。当粘合剂含量α为0.2,Pe为10时,Da数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化学计量表面SLS的位置,但使热释放核心更加集中在前沿火焰结构LEF中,扩散火焰更加集中在化学计量表面SLS两侧。
图7是不同粘合剂含量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布。
当β=7时,氧化剂和粘合剂的化学计量配比是c=1/(1+β)=0.125,如果粘合剂含量 α<c,则类似于Burke-Schumann的欠通风情形,如图7(a)所示;如果α>c,则形成类似于 Burke-Schumann 的过通风情形,如图7(c)所示。同时,随粘合剂含量增加,燃烧表面上方扩散长度尺度增加,扩散混合效果将减弱,粘合剂中心x=0上方的预混化学反应逐渐减弱,扩散火焰结构逐渐延伸到氧化剂中心|x|=1。
图8给出了不同Da数下的气相对燃烧表面的无量纲热反馈(∂T′/∂y′),虚线表示化学计量表面 SLS 与燃烧表面的交点。
气相区的热释放分布呈“W”状,因而气相对燃烧表面的热反馈呈倒“W”的驼峰状,最大热反馈恰好出现在化学计量表面与燃烧表面的交点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化学计量表面SLS对气相区域的热反馈有重大影响。由于沿着化学计量表面SLS的尾迹扩散区域的化学反应速率较低且距燃烧表面较远,其作用主要是增加气相区火焰温度,对燃烧表面的热反馈可以忽略;而气相场的热释放核心集中在前沿火焰结构LEF中,且该结构距燃烧表面的距离较近,因此,气相对燃烧表面的热反馈主要由该结构主导。由前述分析知,当粘合剂含量不变时,Pe数决定化学计量表面SLS的位置,而Da数却决定气相对燃烧表面热反馈的大小;当Pe和Da数不变时,粘合剂含量的变化将改变化学计量表面SLS的位置,从而也将影响到燃烧表面的热反馈。因此,它们共同影响着气相区扩散火焰结构,从而影响复合固体推进的燃烧状态。
(1)讨论了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中,组分扩散输运速率与对流输运速率在同一个量级时,燃烧表面处采用流量边界条件而不是Dirichlet边界条件,化学计量表面SLS与燃烧表面的交点在氧化剂与粘合剂交界面处偏向氧化剂侧,该偏移对气相热反馈有重要影响。
(2)气相区的扩散火焰由部分预混的前沿火焰结构LEF和沿着化学计量表面SLS的尾迹扩散火焰组成,化学反应核心区域出现在前沿火焰结构LEF中。
(3)当粘合剂含量不变时,Pe数增加时,扩散火焰高度增加;当Da数增加时,将改变前沿火焰结构LEF距离燃烧表面的距离,它们共同影响着扩散火焰结构。
[1]Price E W,Sambamurthi J K,Sigman R K,et al.Combustion of ammonium perchlorate polymer sand-wiches[J].Combustion and Flame,1986,63(63):381-413.
[2]Chorpening T,Knott G M,Brewster M Q.Flame structure and burning rate of ammonium perchlorate/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 propellant sandwiches[J].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00,28(1):847-853.
[3]Ramakrishna P A,Paul P J,Mukunda H S,et al.Combustion of sandwich propellant at low pressures[J].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05,30(30):2097-2104.
[4]Fitzgerald R P,Genevieve P,Brewster M Q.Flame and surface structure of laminate propellants with coarse and fine ammonium perchlorate[R].AIAA 2003-1161.
[5]Fitzgerald R P,Brewster M Q.AP/HTPB laminate propellant flame structure:fuel-lean intrinsic instab ility[J].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07,31(31):2071-2078.
[6]Massa L,Jackson T L,Buckmaster J,et al.Three-dimensional heterogeneous propellant combus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02,29(2):2975-2983.
[7]Jia X,Bilger W R.The Burke-Schumann diffusion flame with zero net flux boundary condition[J].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4,99(4):371-376.
[8]Guirao C,Williams F A.A model for aluminum perchlorate deflagration between 20 and 100 atm[J].AIAA,1971,9(7):1345-1356.
[9]Cai Wei-dong,Thakre P,Yang V.A model of AP/HTPB composite propellant combustion in rocket motor environments[J].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80(12):2143-2169.
[10]Gordon S,McBride B J.Computer program for calculation of complex chemical equilibrium 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s[M].NASA Reference Publication,1994.
[11]Jackson J L,Yao J.An elementary discussion of propellant flame geometry[J].Combustion and Flame,1999,117(3):541-552.
[12]Buckmaster J.The effects of time-periodic shear on a diffusion flame anchored to a propellant[J].Combustion and Flame,2000,120(1/2):211-221.
[13]Kioni P N,Rogg B,Bray K C,et al.Flame spread in laminar mixing layers:the triple flame[J].Combustion and Flame,1993,95(3):27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