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2013-09-25 02:55李香花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性语文课堂课文

李香花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不会再课堂上和老师去“对话”,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但实践能力很差,所以,在新时代的教学中,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给学生一个自由获取知识的空间和平台,让学学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牢笼,从小就对语文这门课程感兴趣而不是乏味。本文主要介绍几种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的方法,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简历。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享受课堂的愉悦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主地进行学习。语文课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课件,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电视栏目《地理中国》主持人导入法:“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学生立即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有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渐入佳境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得美妙,见解阐述得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品读,像开展朗读比赛,组织课外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反复诵读,感悟中华少年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开展赛诗会,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音乐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情感,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我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课件显示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并放音乐《春节序曲》。让学生在隆重、热闹的气氛中品读课文,感受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无需刻意讲解,即达到教学效果。

四、批判与创造的接受知识,拓宽视野

课堂上,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敬佩鲁滨逊的同时,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种出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鲁滨逊是怎样驯化‘星期五的?”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我们也看到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

重视探究性学习,忽视了语文基础训练。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们学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长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生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的在语文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探究性语文课堂课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端午节的来历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背课文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