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义务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3-09-25 02:29胡小琳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胡小琳

摘 要:义务兵是基层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主体,做好义务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生代义务兵群体也呈现出许多新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可以借鉴“自我同一性”理论科学成分,深入分析义务兵“同一性混乱”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提出做好义务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义务兵;自我同一性;同一感混乱;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93-02

“自我同一性”由美国当代精神分析学派、自我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是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的整合和统一的自我感觉和认识,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历史)、一致性(与环境的平衡)及其整合感,它是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对照我国义务兵群体年龄结构,可从中得到不少科学启示。

一、义务兵“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同一感混乱”的表现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包括纵向上的“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的统一;横向上的“自我”与“环境”的统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对于义务兵而言,纵向的“自我同一性”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维度上个体主观的自我一致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从普通老百姓到军人的身份转变,需要确立对“军人”这一身份的认同,才能将自身入伍前后的认知连续、统合起来。横向的“自我同一性”是从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个体的人格发展。一方面是指个体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地方青年,成为军人之后都必须面对部队相对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因此,快速适应部队的环境和管理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横向的“自我同一性”还表现为个体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中“客观自我”的统一。义务兵入伍的动机不尽相同,但现实往往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这就需要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理想我”与“现实我”实现统一。

义务兵“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部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期间难免会出现失调,出现“同一感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难以在时间维度上整合自己以形成连续的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身份、职业、角色缺乏认同感。这样的战士常表现为军人意识淡薄,难以按照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二是难以与部队环境协调一致,不能胜任当前岗位,无法顺利完成训练任务。这类战士面对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难以适应,而且不主动调整自己,仍然采取入伍前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常表现出对抗或漠然的情绪和态度。三是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并沉浸这种落差引起的失调中难以自拔。以上种种,都会不同程度使得义务兵在服役期间表现出唤醒程度降低、注意发散、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减退、价值趋向不明确等“同一感混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二、义务兵产生“同一感混乱”的原因分析

义务兵“同一感混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义务兵生理、心理特点、人格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生理、心理因素

义务兵的年龄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些急剧的变化使年轻的义务兵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意识,而心理的发展相对滞后,使这一时期的义务兵呈现出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体格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义务兵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寻找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二是神经系统的日趋发达引起的心理反应。青年期,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水平,脑细胞的分化机能也达到成人水平。这时期,随着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年轻战士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同时,在义务兵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价值趋向多元化的阶段,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价值趋向的误导。三是性机能成熟引起的心理反应。在性激素的作用下,性机能迅速发展,这是青年战士生理变化的突出特点。而部队环境相对封闭,管理比较严格,义务兵鲜有与异性交流的机会,这更加剧了对性的强烈的向往。

(二)人格差异因素

个体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从心理动力方面看,影响义务兵“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动力主要有动机和理想。“动机”首先反映在义务兵成就、工作和权力等社会性动机上,能否正确对待和权衡取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其次还体现在其入伍动机上,部分义务兵来到部队后发现军营生活与原来设想的不一致,如一日生活制度紧张、组织纪律严格、训练艰苦繁重等等,与自己快速在部队建功立业,大展拳脚的“理想”有差距,久而久之出现畏难情绪,对工作消极懈怠。严重失调者会认为入伍从军的选择是错误的,难以面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和身份,导致“同一感混乱”。从心理特征方面看,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因素在义务兵的建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力”是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能力因素对义务兵群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力的欠缺可能会影响义务兵在部队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负面的“首因效应”,导致“同一感混乱”。“气质”是由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相对比较稳定,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气质特性。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却有优劣之别。具有“虚伪、怯懦和懒惰”性格特质的战士是与部队的培养目标不一致的,而性格过于直率、莽撞的义务兵也更可能成为“重点人”,而这种境遇容易令其自我否定而导致“同一感混乱”。

(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

埃里克森认为,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家庭、社会因素在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义务兵入伍前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这使他们在建立“自我同一性”过程的问题不尽相同。如,独生子女兵依赖性强,适应性弱,受挫能力差;城市兵缺乏吃苦精神,较为任性自负;农村兵对部队期望值过高,功利性强,考学提干、入党、转士官的愿望强烈;学生兵理想主义情节重,缺乏实践锻炼,情绪易波动;文化程度低的战士接受力差,爱钻牛角尖,信心不足;大款兵看重金钱效应,信奉金钱至上,无视纪律和制度;“家门口”兵优越感强,受外界干扰大,不易安心服役等。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义务兵入伍前的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入伍后依然无法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趋势,与部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崇尚的价值理念不尽相同甚至完全背离,这对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义务兵形成强烈冲击,极易出现“同一感混乱”。

三、“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义务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无论是从部队管理还是从战斗力生成的角度考察,遵循义务兵“自我同一性”建立和“同一感混乱”阶段特点,采取科学稳妥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保证义务兵个人顺利度过这一至关重要的发展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提升部队战斗力和激发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必须熟知战士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文化程度、特长爱好和性格特征等,弄清战士想什么、要什么、关注什么、迷茫什么;要根据每一教育专题,摸清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困难疑惑,分辨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在对义务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突出以下内容:一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培育。强调军人对党、人民、国家和军队的忠诚奉献,也要高度重视战士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这有利于青年战士“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二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教育。义务兵“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首先要对自身军人身份和军队这个集体产生认同,而认同的必要条件是对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的了解与崇尚。要引导青年战士学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军队的革命历史,培育他们的革命人生观和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尊干守纪的自觉意识,在学习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三是军队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宣讲。建立“自我同一性”要求义务兵能够与环境协调一致,适应岗位需求,遵守职业规范。要向战士讲清军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明确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培养青年战士令行禁止、服从命令的良好作风,使自身行为习惯能与部队环境相融一致。

为克服“同一感混乱”,促使义务兵“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必须从观念、手段、方法上进行更新,不断增强义务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注重用好信息网络。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游戏等各种信息类型,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立体网络教育平台;基层政工干部要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在网络平台上体会青年战士的感受,与大家一起真诚交往,真情互动。要注重情感互动教育。埃里克森特别注重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以情感为切入点,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矛盾归结为八对相互对立或冲突的情感。良好稳定的情感是义务兵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层政工干部要悉心培养和充分调动自己和战士的情感,不仅要关注义务兵情感,还要以情感为突破口,运用情感互动提升教育的效果。要注重小团体中的同伴教育。埃里克森强调“集体同一性”,认为青少年总是以结成小团体的形式来抵御“同一感混乱”的痛苦。因此,小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是其父母、老师无法达到的。义务兵中的小团体通常以情感和地域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无形的规范,有群体的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他性。要善用小团体核心人物的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战士间的“同伴教育”,完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整个群体施加影响的目的。要注重部队、家庭、社会共育。埃里克森认为,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他曾说,在儿童看来,“父母是强大有力的,优美动人的”。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义务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与战士家庭保持沟通交流一直是我军基层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与战士家庭联系的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其家庭的一般状况、父母的思想状况、子女的教养方式、亲子间的沟通方式等,并将战士在部队的情况与其家庭做及时的反馈,建立起顺畅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同时,埃里克森也非常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同一性建立的影响,义务兵来自不同的家庭,在部队工作生活,最终要植根于社会,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地方各界的积极影响力,深化社会因素对义务兵多元价值取向的整合功能。

(责任编辑:田 苗)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