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群主义的积极思想优化其社会整合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群主义批判原子式个人主义,主张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念,重视美德的培养,主张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社群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学校道德社群,开展品格教育,提高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认同;重视社群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群主义;社会整合;道德社群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7-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西方主要政治哲学之一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过分侧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奉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思想引起的社会问题与道德问题日益加剧,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冷漠,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社群主义思想产生于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其思想与价值诉求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群主义的积极思想,优化其社会整合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功能含义
社会整合问题在西方理论界有较多的理论论述。“社会整合”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涂尔干认为,道德的社会功能就是社会整合,而“要达到维持社会整合的目的,必须加强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这一方面要有可供遵循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手段使人们遵守这些规范,自觉维护社会道德的权威性。他认为,道德教育是这一任务的最有利承担者,道德教育是实现道德社会整合功能的手段”。[1]美国普林斯顿现代化学派认为,社会整合就是一个社会内部各单位相互依存[2]。社会学家帕森斯把社会整合的概念纳入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架构之中,指出社会整合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体系内部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社会解体;二是指社会体系已有成分的维持,以对抗外来的压力[3]。
在国内,不同学者也对社会整合涵义有不同看法。杨国荣认为社会整合包括社会认同和社会凝聚。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认同;社会凝聚是指对社会冲突的控制和离心倾向的克服[4]。杨国荣分析了社会整合机制。他认为,道德规范与道德观念以两种形式融入社会系统:一是制度化形式,一是习惯形式。制度化形式表现为个体的社会角色,习惯形式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惯,后者凝结了历史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保证了社会整合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构建和延续[4]。郑杭生则认为,社会整合就是指一个社会的不同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5]。其他学者也大致沿着这一思路对社会整合的概念进行阐述。
笔者赞同杨国荣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指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实现个人责任与权力的均衡,增强社会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凝聚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一直是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特殊黏合剂,是任何物质黏合剂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6]
当前,在我国社会价值多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个人主义盛行,价值冲突正日益严重,原有的社会道德共识面临严峻挑战。个人正日益从社会中“脱域”,出现了道德相对主义、甚至是道德虚无主义。部分青少年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社会责任感欠缺。在上述社会背景下,一直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基本研究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面临着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艰巨任务。而20世纪80年代针对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而兴起的社群主义,其价值诉求与理论主张,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密切切合。深入分析并借鉴社群主义的积极思想,对加强、优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二、社群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
社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是在批判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中自古就有的社群观念的继承和发展。社群主义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阿奎那、埃德蒙·柏克,一直到黑格尔、涂尔干、杜威等思想家,都把社群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虽然其内涵和意义具有历史性差异。当代社群主义理论是由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桑德尔(Michael Sandel),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等人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性共识,成为了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哲学之一,在政治学、伦理学、道德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社群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价值诉求。
1.批判原子式个人主义,主张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念
以查尔斯·泰勒为代表的社群主义批判了新自由主义的原子式个人主义,即把个人权利当作判断社会政治行为和政治结构的主要标准。这种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造成了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使个人脱离于社群之外,同时也使人产生了现代人的孤立感、疏离感和无意义感。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明确指出,个人享有的权利是以某种具体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根本不存在“人之为人都具有的权利”。[7]社群主义者认为,社会关系决定着个人,因此个人组成社群,是社群的一个部分。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群,个人的认同和属性由他所在的社群决定。“自我”的形成由社会的历史文化所决定。“没有任何例外,没有任何超越的主体能够处于社会或经验之外。”[8]
2.重视美德的培养
通过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三种主要美德观进行研究,麦金太尔得出了他的核心的和统一的美德概念:美德是一种个人品格,这种品格是在社群中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形成的,依靠这种品格人们便能在实践中获得个人的内在利益。[7]麦金太尔认为,美德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整体环境中,通过实践而形成的,美德是人们实现其内在利益的唯一方式。社群主义者普遍重视实践的作用,因此重视对社会成员进行美德教育,主张加强对传统美德观的继承和发扬。此外,社群主义者奉行爱国主义,把个人命运与社群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主张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
社群主义认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但这并不是否认个人权利,而是说两者是种相容性的利益,强调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的统一。社群主义倡导“善优先于权利”,认为公共利益即是“共同的善”的物化形式。个人是社群的组成部分,社群的公共利益是与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的,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群的公共利益。社群给予个人共同的目的和价值,个人的善应统一于共同善之中,真正的善就是个人之善与社群之善的有机结合。社群主义在肯定了公共利益的权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
三、社群主义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功能的启示
美国社群主义的兴起,是基于当时美国严重的道德危机及道德衰退的状况。至今,社群主义已经在美国学校教育改革中居于重要地位,彻底改变了自由主义主导现代学校教育的状况。“实践层面的社群主义要求打破科层制管理,消除其非人格化或者异化的工具性影响。其学校改革措施主要表现为小校化和小班化改革、品格教育运动、校本管理服务学习计划、特许学校和公共选择运动”。[9]
借鉴社群主义在美国学校改革中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把社群主义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优化其社会整合功能。
1.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的认同或自我的认同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一种自我确认,它是个人一系列个性的统一,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整体性标志。[10]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群中,而每个社群都有各自的价值与利益追求,这些价值跟利益追求必定影响着社群中每个成员的价值选择。
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即普世伦理,如诚实、自尊、尊重他人、勤劳、勇敢、公平、正义、宽容、天人合一等,也包括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的公民核心价值观。[11]当前,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减弱、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及独善其身思想的盛行,昭示着社会公民对社群认同感的减弱。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公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是应有之义。
2.构建学校道德社群,开展品格教育,提高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品格是指体现了一定道德规范(如核心价值和美德),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9]。品格教育则是指培养品格的教育形式。社群主义强调传统美德教育的经验,主张改造现代学校的科层制管理,实施品格教育,在校园内实现个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面对道德危机和道德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品格教育来解决青少年的道德问题,达到社会整合目的。
中国目前也面临着青少年教育的道德困境。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大为增加,道德冷漠、自私也较为普遍。为改善现状,应考虑借鉴社群主义思想,在学校创建类似传统社会道德社群的学校社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提供意义和规范性以及道德实践的场所或氛围。强调社会责任感与尊重权威等传统美德,防范原子个人主义,加强语言交往与社群内部交往,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的协调作用,完善学校制度与学校环境,逐步培养学生对社群道德规范的认同,形成基于社群的个人品格,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共识,消除价值冲突,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3.重视社群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社群主义的美德观本质上是对传统美德观的继承与发扬。“公共的善”,即社群的公共利益,是贯穿美德的主线。社群主义者重视“信任”、“共同责任”、“承诺”等美德,认为公民的是非观和善恶观是与国家对公民的美德教育直接相关的,
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针对传统美德、传统伦理观念的弱化,及社会道德现状的日益恶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当前的美德教育应充分重视奉献、宽容、公正、诚实、正直等社群主义典型传统美德,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追求个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的均衡,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参考文献:
[1]崔建明.杜尔凯姆的道德社会整合论[J].学术月刊,1996,(5):42.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26.
[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51.
[4]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33-3,38-39.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2.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4.
[7][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9,347.
[8][美]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4:266.
[9]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主板社,2006:89,38.
[10]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7.
[11]祝爱武,冯建军.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与和谐社会道德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