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亮,李秀良,文信旺
(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 南宁530001)
奶牛酮病是奶牛由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在临床病理学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脂肪肝以及酸中毒等。临床表现以消化功能紊乱和神经症状为主。患病奶牛体质衰弱,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给奶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大多数实行集约化畜牧业的国家都有乳牛酮病流行,主要见于舍饲高产奶牛,且发病率差别大。据调查,我国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5%~30%,美国为5.0%,印度为14.7%,日本高达43.1%(黄克和,2008)。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奶牛酮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奶牛产后一段时期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据报道奶牛酮病的多发期在产后30d,且集中在产后的24~28d[1]。但目前缺少奶牛产后血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报道,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奶牛酮病,本试验采用动态的方法研究产后奶牛血液酮体的变化规律。
1.1 试验仪器 数显恒温水浴锅,可见分光光度计,800型离心沉淀器 ,电子天平 ,微量凯氏蒸馏器,电热鼓风干燥箱 ,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 。
1.2 试验奶牛 被检荷斯坦奶牛13头,选自南宁市某奶牛场荷斯坦奶牛中临床健康奶牛,被检时均为二胎牛,舍饲饲养,体重在500kg左右。奶牛产后采食量正常,粪便质地及颜色正常,粪便的pH值偏酸性,尿酮定性检查有部分为阳性。
1.3 饲料配方 奶牛精饲料配方、总蛋白含量如表1。
表1 精饲料配方
粗料饲料配方为:玉米青贮8kg,干草5kg,青料8kg,象草8kg,玉米芯10kg。
1.4 检测方法
1.4.1 酮体定量测定 分别在选定奶牛产后0、5、12、19、26、33、40d各采颈静脉血,肝素钠抗凝,现场离心取血清,尽快送至广西大学兽医临床实验室检测。采用水杨醛比色法定量检测血酮浓度。将样品中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转化为丙酮,测定样品中丙酮总量得到血清总酮。其主要步骤为除蛋白,蒸馏,水杨醛显色及比色等。
试验试剂:40%氢氧化钠溶液,20%水杨醛溶液,18N 浓硫酸(9mol/L),0.33mol/L硫酸,5%重铬酸钾溶液,10%钨酸钠溶液,丙酮标准液(2mg/dl)。酮体定量检测判定标准(表2)。
表2 酮体定量检测判定标准
1.4.2 酮体定性测定 采用酮粉法。配制酮粉:硫酸铵100.00g,无水碳酸钠50.00g,亚硝基铁氰化钠3.00g,充分磨细装入褐色瓶内,震荡混匀后放到干燥箱内保存。
2.1 血酮动态变化过程 有7头奶牛产犊当天因故未采血,其他时间正常采血检测。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期间出现3头次亚临床型酮病,其中在产后12d出现2次,与同时期平均值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在产后26d1次,与同时期平均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中检测出6头次疑似酮病例,主要发生在12~33d。
2.2 奶牛产后血酮平均含量和日平均产奶量的动态变化 血酮在产后5d最低(1.19mg/dl),在产后12d最高(5.54mg/dl),然后逐渐下降,但在产后26d又出现一个高峰(4.65mg/dl),以后逐渐下降。日产奶量在25kg以上的高产奶牛有11头,最高达36.5kg/d。11头奶牛在产后4~6周达到泌乳高峰,2头奶牛在产后2周达到泌乳高峰;产奶量呈动态变化过程,由初期的平均23.4kg/d逐渐升高到平均28.8kg/d,然后逐渐下降。
2.3 不同时期血酮分析 所有数据都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对各阶段血液酮体进行统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表3 产后奶牛血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mg/dl)
表4 奶牛血液酮体含量动态变化的分析 (mg/dl)
经过分析得出:在7个阶段中,产后5d平均血酮浓度最低,为1.91mg/dl;产后12d奶牛平均血酮浓度最高,达到5.54mg/dl,为产后5d平均血酮浓度的2.9倍,二者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阶段之间血酮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表4和表5)。
表5 差异显著性分析
3.1 产后奶牛血液酮体含量的动态变化 从整体上看,血酮在产后5d最低(平均值1.19mg/dl),在产后12d最高(平均值5.54mg/dl),二者方差检验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从个体来看,不同奶牛出现酮体高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在产后12~33d之间,血酮在1.06mg/dl~18.88mg/dl之间;而产犊当天和产后5d血酮最低,血酮在0.53mg/dl~3.60mg/dl之间,处于正常范围。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即产后2~6周奶牛血酮达到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奶牛产后食欲出现得晚(产后8~10周),而泌乳高峰出现得早(产犊后4~6周),造成奶牛能量代谢过早出现负平衡。当机体低血糖时体脂和体蛋白将大量动员,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引起酮体在体内积存,血酮浓度升高。之后随着能量代谢好转,体内的酮体逐渐下降。
在试验期间发现血酮有升高和降低的情况,这可能与该场定时补糖有关。夏成等指出,产后5d未检出尿中的酮体,而产后10d、15d和20d,酮体阳性率明显增加为4.44%、8.88%、8.88%[2],表明奶牛体内酮体水平呈现动态递增的趋势。这与本试验血酮动态变化的结果一致。
3.2 奶牛酮病的患病与产奶量的关系 本次试验表明,患亚临床型酮病的奶牛日产奶量均在25kg以上,如2 218日产奶量为27.9kg,115日产奶量为29.9kg。母牛泌乳高峰出现得早(产犊后4~6周),而食欲和采食欲出现得晚(产后8~10周)。假如母牛产奶量高,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造成糖供给与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每天产27kg奶量的母牛,体内需合成1 225g乳糖,并转移到乳汁,一个乳糖需有两个单糖缩合而成。1头产34kg奶量的牛,几乎可将血中全部糖转化为乳糖。因此,母牛泌乳高峰出现越快,产奶量越多的牛,越易患酮病。据刘德义等统计,年产奶量在6 000kg以下牛只酮病发病率仅为0.3%,年产奶量在6 000~7 000kg的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04%,产奶量在7 000kg以上的奶牛发病率达到2.86%,而产奶量在10 000kg以上的奶牛酮病发病率最高,达7.55%[1],这表明高产奶牛易患酮病。
[1] 刘德义,姚传珠.奶牛酮病与胎次、产乳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8(10):3-4.
[2] 夏成,张洪友,冯万宇,等.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酮、乳酮的应用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