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组
说起村里的柏油路,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栾家村村民张连刚有唠不完的嗑儿:“多少年都没修过了,坑坑洼洼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最难受的是把家里大棚的菜往外运,干走不到头。”如今,一条长近3公里、笔直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栾家村里,出行方便了,运输车能进来了,大棚里的菜多卖了不少钱。
路是怎么修上的呢?原来,盘锦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张国民任职栾家村驻村指导员后,发现栾家村的道路已经成为全村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张国民多次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多方筹措资金120万元,和村民一道将这条近3公里的村路铺上了柏油路面。
这是盘锦市开展机关干部驻村指导工作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类似的故事,在盘锦市491个村中屡见不鲜。盘锦市坚持多年的驻村指导工作,也已从一项单一的工作化为“五位一体助基层”工作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5年,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盘锦市从县乡机关抽调优秀干部进驻全市每一个村,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项活动得到了李克强、贺国强等多位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加以推广。盘锦市把驻村指导工作作为长效机制,在活动人员、对象、方法上逐渐拓展,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形成了“五位一体助基层”工作模式——36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街道);108家市直部门,与全市29个街道和27个乡镇结成共建对子;每个科级部门(科室),“一对一”地帮扶全市309个村和183个社区;16000余名机关干部,每人帮扶1个贫困家庭;选派1473名干部,到491个村(社区)驻村指导。
去年4月24日,盘锦境内暴雨倾盆,大洼县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树元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他顶风冒雨,直奔县城15公里之外的王家镇。“下了一夜暴雨,养殖户的鱼虾蟹极易因池塘缺氧产生应激反应,要马上对水质进行检测。”车进西海村,王树元接连赶往30余位养殖户的池塘边,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让群众在最需要的时刻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是盘锦市近年来在服务基层工作中始终积极探索和破解的重大课题之一。为此,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市委副书记、市长蹇彪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帮扶的困难家庭,实地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市几大班子领导主动深入到基层帮扶点,了解掌握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百个,制定帮扶措施200余项,共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和生产物资总价值100余万元。县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3150人次,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800余份。
原本老式简陋的砖房披上了厚厚的水泥墙,已腐烂的木头门窗也换成了崭新的塑钢门窗,屋顶做了防水,低洼处也垫起水泥板……望着修缮一新的房屋,双台子区统一村贫困户于桂艳的心敞亮得就像这所“新房”:“驻村帮扶干部不仅自己拿钱帮我做手术、给我修房子,还帮我闺女找工作,有这样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干部真好!”
“咱儿子来了,咱儿子来了!”去年端午节这天,兴隆台区敬老院的老人们高兴地迎出屋门。来的人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却被这些老人当作儿子看待的是市海洋与渔业局海监支队队长侯磊。他自2011年11月起,自掏腰包3万余元扶贫帮困,每月都要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衣服、食品等,还陪老人唠家常、包饺子。这一次,他又和“爱心团”成员给老人们带去了节日食品及歌舞节目。
“那天是腊八,滴水成冰啊,邮政局一大帮干部来咱家慰问。我老父亲拉着局长的手,一个劲儿地流泪。村里人都说那是我家最热闹的一天。”时至今日,说起前年春节前夕的事情,盘山县坝墙子镇张家村贫困户李国民仍然激动不已。那天,盘锦市邮政局的王艳、侯宪刚等4名干部带着油、面等生活用品,到他家进行帮扶。全市1.4万户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家庭,都有一名机关干部前来“认亲”,与他们建立了实名制“一对一”帮扶对子。
提起现在的变化,盘锦市群众总结出了“三多三少”: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多了,浮在上面的少了;真抓实干的多了,光说不做的少了;关心群众的多了,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
“五位一体助基层”工作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该工作模式共解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万余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万条,捐助帮扶资金5000万元。“五位一体助基层”,搭建起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