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陵,史 源,刘 蕾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儿科,重庆400042)
静脉输液是新生危重患儿最常用、最能迅速达到治疗效果的给药方法。然而其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如使用不当,会造成人体皮肤等损伤。NICU危重患儿是输液渗漏损伤的髙危群体,如不及时恰当处理输液渗漏,就有可能导致皮下组织坏死,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治疗时间,加重家长经济负担。现将本科2009~2011年因输液渗漏致坏死的代表性病例报道如下。
病例1,患儿,男,1h,双胎之大,因孕30+2周早产,呼吸表浅、窘迫1h于2009年11月16日入院。出生体质量2.3kg。留置针于左手部尺侧静脉。17日患儿静脉输入小儿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4h后手部出现渗出水肿,拔针后予50%硫酸镁湿敷,抬高患肢;次日渗出局部出现红肿、中心1cm×0.5 cm大小水泡,19日局部变为紫红色,2cm×3cm大小,予酚妥拉明、贯新克交替湿敷,效果不佳。22日水泡破溃,贯新克、紫草油、喜疗妥交替处置,仍无明显好转,继之坏死,见图1。经院伤口护理小组换药月余,伤口痊愈,遗留明显瘢痕。
病例2,患儿,男,1h,因孕29+6周,呼吸表浅、窘迫1h于2011年3月10日入院。出生体质量1.6kg,出生时无哭声、无呼吸、反应极差、皮肤发绀。予呼吸机SIMV机械辅助呼吸。因循环差,输液穿刺困难,留置针于左踝部大隐静脉,向心方向。11h后,输入10%葡萄糖酸钙时左下肢出现局部苍白水肿,拔针后予50%硫酸镁湿敷,抬高患肢;25h后,左下肢内侧见暗红皮疹。皮肤科会诊后,外敷百多邦药膏抗感染,皮损无好转且加重;3月16日出现皮肤发黑、坏死,见图2;请本院伤口护理小组会诊,予外科方法清除坏死组织后换药,换药采用交互式伤口湿润疗法,隔日一次;4月18日伤口痊愈,遗留不明显痕迹,见图3。但6个月随访,患儿左下肢皮损下部有一1cm×3cm大小横向瘢痕。
图1 左手背坏死
图2 左小腿坏死
病例3,患儿,男,5h,因孕30+3周,胎膜早破4d,2009年10月21日顺产出生,体质量1.5kg,生后病情危重,予气管插管SIMV机械辅助呼吸。10月23日予10%葡萄糖酸钙5mL+5%葡萄糖5mL静注泵泵入,泵入半小时后左踝部大隐静脉发现沿血方向发红,回血好,予停止泵入液体。10月24日9:30右头部浅静脉泵入液体,15:40发现局部稍红肿,停止泵入液体后予50%硫酸镁湿敷,10月26日发现左踝部大隐静脉沿血方向出现少量白色钙沉积;10月27日头皮输液渗出处出现白色钙沉积,见图4。予50%硫酸镁湿敷3次/日至出院。5月时回访,头部皮损处有点状瘢痕,无毛发生长。左小腿有一3.5cm×0.5cm长的线状痕迹,无功能障碍。
图3 左小腿痊愈
2.1 血管及疾病因素 新生儿皮肤薄而娇嫩,静脉浅表、细小,血管壁弹性纤维少,通透性高,表皮角化层薄。表皮与真皮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及弹力纤维发育不良,皮肤屏障作用弱,当外界不良刺激作用后易导致皮肤损害。病例3输液6h就发现渗出,应有此因素。新生儿局部血液灌注不良,特别是缺氧、休克时[1],周围循环差,皮下组织中药物吸收缓慢和不可预测,药液皮下渗漏后,吸收缓慢,易发生皮下组织坏死。3例患儿皆为刚出生的早产儿,病情危重,周围循环差,病例1、2很快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应该与此有相关性。下肢血管,血流速度慢,药物停留在局部时间变长,增加了对局部的刺激,极易发生炎性改变和坏死。病例2、3中,发现输液有情况时,回血仍良好,损害后果却很重。
图4 头部钙沉积
2.2 药物因素 取决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输液所含物质的理化性质,药毒理作用对血管壁的损伤,致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或血管结构与内能障碍,为客观因素。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与血液中所含值相差较大时,可以干扰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机能,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后,静脉发生痉挛,致血管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2]。液体的液透压和pH值与输液渗漏直接相关,渗漏危险性与渗透压的增高与增大。静脉注射渗漏引起的皮下坏死,多见于注射血管刺激性强、高渗性药物,也极易诱发局部炎性反应[3]。病例1输入营养液(小儿氨基酸、脂肪乳等)为高渗性,病例2、3输入的10%葡萄糖酸钙为酸性(pH=4)的高渗性药物,具有很强的组织刺激性。
2.3 发现不及时,处理方法欠当 护理人员观察不及时,未在第一时间发现渗漏,3例患儿发现渗漏时肿胀已较明显。一旦发现输液渗漏,传统方法就是立即拔针,按压3~5min,另行穿刺输入液体,如肿胀严重,则用50%硫酸镁湿敷。但在临床实践发现,这样处理并非最佳,因为液体渗漏改变了局部皮肤张力而水肿,立即拔管按压导致局部皮肤易引发感染。何利等[4]报道:停止输液30min后,松解敷贴缓慢拔出留置针,可缩短压迫时间,减少穿刺部位皮肤损害。并且最好据输入药物的性质作相应处理:如渗漏药物为刺激性强的多巴胺、葡萄糖酸钙、钾、碳酸氢钠;高渗性药物小儿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立即停止液体输入,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渗漏血管内残留药物,推注适量生理盐水以稀释局部滞留药液,减轻局部损害。病例1、2、3中都未采取这一措施。若输液外渗皮肤出现苍白,提示血液循环受阻,为促进液体重吸收,灭活外渗药物的细胞毒性,及时用酚妥拉明局部湿敷[5]。当渗漏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甚至呈黑色,提示有坏死的危险,此时应立即用酚妥拉明封闭。病例1、2、3采用50%硫酸镁湿敷,硫酸镁中的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以通过皮肤渗入皮下组织及血管;镁离子可使平滑肌收缩能力下降,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药液吸收,用于水肿轻、一般液体的渗漏效果好。但有文献报道:刺激性强的阳离子溶液、高渗性液体渗漏,酚妥拉明湿敷优于硫酸镁湿敷[6],硫酸镁湿敷可加重组织脱水。
3.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 经外周导入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远端到达上腔静脉的方法。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快速简便、创伤小,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为危重儿的药物治疗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7]。
3.2 高危预防 针对高危患者,如早产儿、重度窒息、病情危重,周围循环差者,提前给予保护措施。如抬高输液血管肢体,局部热敷等,以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性湿敷,在输钙剂等刺激性药物时,可用50%硫酸镁或75%乙醇沿穿刺静脉走向湿敷,直至输液完毕。或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贴剂贴在输液血管穿刺点上方2cm处,也可涂擦2%山莨菪碱溶液,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减少静脉输液外渗[8]。
3.3 有效巡视 解决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安排专人巡视,巡视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观察药物滴入是否畅通,针眼处有无渗液,局部有无肿胀。特别是使用微量泵、静注泵患儿。虽然微量泵、静注泵能将药物准确、均匀、持续泵入体内,提高治疗效果。但新生儿血管细,渗透性强,连续用药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更易造成渗透;而皮下脂肪少,药液渗漏后进针部位可能不红肿,但由于是持续正压输液,液体可能向前方或低垂部位逐渐淤积,故观察更应细心。发现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体,及时对症处理,防止局部进一步损伤。同时作好记录,包括患儿基本信息、渗漏部位、程度、渗漏药物、处置方法、效果。
当渗漏已成事实,应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干预方法,使伤害消除或降至最小。根据文献资料报道及临床经验总结,根据渗漏药物性质、渗漏局部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
4.1 早期局部非炎性水肿首选冷敷,后期热敷 冷湿敷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损能力,还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细胞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灭活渗漏药物的细胞毒性;可将生理盐水或无菌注射用水存于2~8℃冰箱中备用。
4.2 药物外敷 使用不同的拮抗药物,促进液体重吸收,灭活外渗药物的细胞毒性,拮抗药物效应。(1)阳离子溶液、血管收缩药液、多巴胺、高渗液用山莨菪碱、酚妥拉明湿敷。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层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可扩张血管,它可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降低因缺血缺氧而致皮肤坏死,同时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9],能减轻患儿痛苦。(2)普通液体无破溃的轻度渗漏,可用维生素E外敷,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维持生物酶活性,减少组织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C氧化,防止氧化物形成,保护细胞及脂质不受氧化破坏,可增加局部组织代谢修复;其为油剂,可保护皮肤促进康复。也可用25%~50%硫酸镁外敷,硫酸镁能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还可马铃薯外敷,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待进一步探讨。
4.3 封闭 阳离子溶液、血管收缩药液、多巴胺、高渗液渗漏严重者,用酚妥拉明封闭;碳酸氢钠渗漏可用维生素C封闭;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碱性液,皮下红肿明显者,用透明质酸酶封闭;透明质酸酶能暂时降低细胞间质的黏性,使局部渗液易于扩散和吸收。方法:15~20°进针,进针长度针尖在肿胀正中处,在肿胀部位边缘呈放射状封闭,使药物均匀向四周扩散,并阻断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
输液渗漏重在预防,加强责任心,提高认识水平,勤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刚出生、窒息或循环不良的新生儿,即使输一般性药物,也要警惕因易穿刺部位渗出而发生坏死的可能。当渗漏已不可避免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可能造成的皮肤损害降至最低。制订防治渗漏的标准指引,即针对什么药物渗漏,何种状态,采取何种措施,有一个标准的处理预案。本科应用以来收到良好效果,未再出现因渗漏所致的严重损害。
[1] 金汉珍,黄德珉,管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4.
[2] 石靖,李小容,刘燕芬,等.新生儿静脉渗漏性损伤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J].广西医学,2004,26(10):1555-1556.
[3] 覃玉欧,周敏.影响小儿浅静脉套管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03,9(2):151-152.
[4] 何利,安如俊,龙燕琼,等.新生儿液体渗漏后预防皮肤损害的临床观察[J].适用预防医学,2006,10(5):1321-1322.
[5] 邓红丽,何艳芳.新生儿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1(11):2123-2125.
[6] 李慧.两种方法治疗新生儿头皮输液外渗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9,34(11):1038-1039.
[7]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5.
[8] 刘安琴,冯敏,孙燕芳,等.扩张局部浅表血管药物选择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1):563-564.
[9] 王加真.酚妥拉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