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昕
高位肛周脓肿一旦形成自愈的可能性极小,常需临床医生切开引流而治愈,但常规的单纯性切开引流往往引起并发症的产生,常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切除不彻底易导致引流不彻底,而过度切除可能引起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此外,肛瘘的形成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不可自愈,需行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笔者在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时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技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进行高位肛周脓肿治疗的患者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15~56岁,平均37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严谨的诊断而被确诊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64例患者的病程在3~15d,平均7d。合并糖尿病6例。随机将6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单纯切开引流术:骶麻起效后转截石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术前指诊以探查脓肿所在位置,全面了解脓肿波及范围,以放射状切口在脓肿波动明显处切开脓腔,采用钝性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至脓肿部位,排除脓液,充分引流。去除坏死组织,用过氧化氢、甲硝唑液冲洗,浸泡碘伏的纱布填充。复方利多卡因封闭切口周围皮肤,减轻疼痛。切开引流加挂线术:骶麻起效后转截石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术前指诊以探查脓肿所在位置,全面了解脓肿波及范围。用左手食指做引导,右手则通过已做的切口探入,仔细探查,寻找脓肿内口,以便引流,探针从内口穿出,作为方向指引,通过探针可进行内口的显露,放射形切开在探针周围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切除坏死组织,然后将橡皮圈固定于球头探针一端,将探针从内口穿出,引出橡皮筋,用橡皮筋勒住肛管直肠环肌部与脓腔处,使其两端合拢,并调节至适当力度,最后将橡皮筋两头进行结扎固定。修剪切口边缘皮肤呈V形,彻底止血,肛管内切口及脓腔内放置凡士林纱布,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法相同,禁食2~3d,并用药物软化大便、热敷、坐浴、抗生素治疗。每日痔宁洗剂坐浴熏洗,肛门局部应用肛泰栓抗炎,直至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 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没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术后并发症;(2)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但术后出现并发症;(3)未愈:症状无改变,创口未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住院资料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愈率 对照组治愈率为25.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 对患者的住院以及伤口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均较少(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时间和创伤愈合时间的比较[d,(±s)]
表3 两组住院时间和创伤愈合时间的比较[d,(±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愈合时间对照组 32 19.34±3.65 27.67±4.38观察组 32 13.45±3.12 20.79±3.92 t值 6.94 6.62 P值 <0.05 <0.05
肛周脓肿是由于肛窦或肛腺受到化脓性细菌的感染,并逐渐转移扩散至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而形成的,其脓肿多源于肛窦的感染,脓肿破溃以及切开引流后容易形成肛瘘。肛周脓肿的手术原则是准确定位、及时充分引流、彻底清除引流原发灶(感染的肛窦),这是根治手术成败的关键[1]。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在治疗上更加彻底,切开引流的同时能够对内口以及原发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将脓肿从根源清除消除,此种做法能够较少脓肿复发和肛瘘形成等并发症的产生,将疗程缩短至最短,避免患者承受二次治疗的痛苦,减少对术后换药的依赖性。而且,该术式具有以线代刀,起慢性勒割作用的特点,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损伤小,减小了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减轻了术后疼痛,起到了可靠而持久的对口引流过程,不用担心感染,也阻止了炎症扩散,一物做到切割组织、引流脓液、标记及对异物产生刺激4种作用[2]。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少,且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进行分析,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时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另外,笔者在手术治疗中体会到:(1)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定位脓肿位置及正确处理脓肿切口[3]:据以往经验,常用的寻找内口方法有肛门指诊、钩状探针或隐窝钩、肛门直肠镜、腔内超声和MRI等[4],寻找内口时的动作要轻而准,挂线位置与内口同齐,或者在已破溃的原发灶以上穿过。避免盲目乱探,防止导致假道。(2)保持引流通畅是脓肿治疗的基本原则:应注意主切口必须与内口方向一致,呈放射状,保证内口部位的充分引流。切口宽度不宜过大,一般1~1.5cm,以免因为切口宽度过大引起术后瘢痕缺损[5]。但对于高位脓腔旷置部分的主切口要大而深,且要充分打开纤维隔,以保证创面引流通畅。挂线的原则要超过脓肿的最高点,若此脓肿位置较深则挂线尽量松弛,反之则相反,不能很好把握此项原则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因而,紧线的最好时机是术后1周,并逐渐缩紧直至脱落[6]。(3)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保证及时准确的换药。
综上所述,在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时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方式可明显较少并发症的产生且疗效显著,值临床推广应用。
[1]胡伯虎,李汉宁.实用痔瘘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34.
[2]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3]李春雨,聂敏,梁健.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1):675-677.
[4]夏立建,刘爱武,于振海.肛管直肠良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1-146,172-178.
[5]黄洋峰.一期根治性切开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7):92-93.
[6]武玉杰,秦颖琦,董建华.一次性切开挂线治疗肛周脓肿38例体会[J].甘肃中医,2006,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