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伟 周 芳(上海普瑞眼科医院,上海 200336)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是居我国首位的致盲原因〔1〕。本文在2012年3~5月对茌平县老年人(≥60岁)进行了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以期为防盲治盲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1.1 调查地点和人群 茌平县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境内均为海拔较低的平原。2005年底的资料表明全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8个乡,819个村民委员会,1 114个自然村。总户数17.87万,总人口数57.65万,农业人口数 42.90万,非农业人口数14.75万,汉族占99.62%。
1.2 调查人群的确定及抽样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本调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用这一定义。根据北京顺义地区盲患病率P=0.028〔2〕(可信度:1-alpha=95%)计算,取25%的相对误差,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Z2P(1-P)/B2,P=0.028,B=0.028 ×0.25=0.007,95%可信度时 Z=1.96,得出所需的样本量n=2 134。假设本调查的抽样作用系数为1.25,调查受检率可达90%,则所需样本人数为2 134×1.25/0.9=2 964例。样本人群来自全县的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8个乡。按照各乡镇户籍人口占全县户籍人口的比例分配样本数,然后计算出抽取村民小组的数量。将行政村下辖的村民小组或居委会作为基本的抽样单位,每个小组人数100人左右,<100人的小组与地理上相邻的小组合并,>200人的小组进行拆分,然后进行编号,共计基本抽样单位43 674个。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在抽样单位中抽取调查点,实际抽取共计23个调查点,共计3 036人。
1.3 调查方法 抽取到的村民小组(或居委会)下≥60岁的人员均纳入到调查范围内。检录村民小组或居委会内成员。排除不在当地常住和调查期间不能返回的居民,若排除比例大于1/5,以户为单位随机选取该村级行政单位内未纳入的居民来补充。入户调查,每名受调查者均由第一作者告知本调查的目的、程序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对同意的老年人进行编号。将地理上相邻的5~10户居民中同意的老年人集中到一起,由第一作者讲解并完成问卷调查,行动不便的单独在住处完成问卷调查及检查,不能耐受检查的放弃体检,有聋或哑情况之一的老年人放弃问卷调查。由第一作者以灯箱式视力表查视力,在排除青光眼症状、青光眼近期发作史及高眼压后,以复方托吡卡胺给双眼扩瞳,15 min后检查,可再次滴复方托吡卡胺,确保每名受调查者双眼瞳孔直径>6 mm。
1.4 检查方法 第一作者以目乐-KJ手持式裂隙灯检查编号的患者双眼。以16倍放大率检查,固定先检查左眼再检查右眼。按照 HR Taylor等〔3〕描述的方法,以宽 0.1 mm,高 8~9 mm,30°入射角的光束检查核,以裂隙灯自带数码相机拍摄1张相片。以后照法检查皮质,光束宽0.5~1 mm,高4~5 mm,光束先从瞳孔的一侧照入,再从另一侧照入,裂隙灯的焦点在前后方向上改变位置,这样整个皮质都可以用后照法清楚的检查,以数码相机在4个光束的位置上拍摄4张相片。以后照法检查后囊,并以数码相机拍摄1张相片。
1.5 诊断标准 历次拍摄相片均带回。由第一作者以HR Taylor的4张标准相片对核混浊进行分级〔3〕。对皮质相片进一步确定有无皮质楔或辐及其他皮质混浊,仅对后照法中能看到的混浊进行分级,若有皮质混浊,估计整个混浊区(假设各混浊区是相邻的)相加所占晶体总圆周的比例,按HR Taylor表2的方法对皮质混浊进行分级〔3〕。以裂隙灯光束高度作为参照,计算后囊下混浊的垂直和水平尺寸(以mm计),相乘得到大约的后囊下混浊的面积(mm2)〔3〕。白内障诊断采用如下标准:单眼视力<0.5,晶体混浊,无白内障以外原因引起的视力下降。白内障手术史诊断为白内障。
1.6 调查问卷 包含5项,即糖尿病史、日光照射史、青光眼病史、近视史、吸烟史。
1.7 统计学分析 应用数学公式计算结合SAS6.12软件进行分析,行Fisher精确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23个调查点共计3 03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94人,358人参与了体检,应答率90.86%;其中患白内障114例,总患病率为31.84%。未参与体检的36人中,23人拒绝参与调查,13人不能耐受视力检查或裂隙灯检查。所有参与体检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338份。
2.1 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病史者白内障患病情况 接受检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患白内障人数分布见表1。调查问卷结果以人数表示,患白内障眼数及白内障分型见表2。
白内障总患病率p的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量(UMVUE)为0.318 4,总患病率P的95%置信区间为(0.270 5,0.369 4)。性别对患病率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比率差的大样本检验P=0.025 7,检验P=0.034 26,Fisher精确检验 P=0.030 77,均提示女性白内障患病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明显高于男性。年龄对患病率显著的影响性检验,P=8.04×10-9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年龄对患病率有显著影响。年龄与患病率的密切程度,用Pearson列联系数衡量为0.31。应用Cochran趋势检验=36.40,P=1.60×10-9,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显著提高。在年龄给定的情况下,检验性别与患病与否的条件独立性:将年龄作为分层变量,采用 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Mantel-Haenszel X-squared=3.269 8,df=1,P=0.070 57,因此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年龄给定的情况下,性别与患病与否条件不独立,即在年龄给定的情况下,性别对患病率的影响不显著。
2.2 各影响因素对白内障患病率的影响 5个影响因素对白内障患病率的影响用比值比(OR)表示,各影响因素阳性作为暴露因素,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结果见表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长期日光照射史、青光眼史和近视史对是否患白内障具有显著影响。从OR值与1的大小比较可以判断,长期日光照射史、青光眼病史以及近视史都会导致白内障患病风险显著提高,并且这3个因素按照对白内障患病率影响的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1)青光眼病史,(2)长期日光照射史,(3)近视史。吸烟史可能会导致白内障患病率提高,但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对糖尿病做单边检验见表4。检验各因素下,3种类型白内障的患病概率是否相同。对于具有糖尿病史的白内障患者:H01:p=1/3。调查中,具有糖尿病史并且能够确诊患病类型的白内障患者13眼,其中核性白内障患者4眼。同理可以检验其他4个因素对患病类型的影响,将P值列在表4中,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因素对患病类型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因素下各型白内障患病率和95%置信区间见图1。
表1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患白内障人数(n)
表2 不同病史患者各型白内障眼数
图1 不同因素下各型白内障患病率点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
表3 各影响因素对白内障患病率的影响
表4 不同因素下,易患各型白内障假设检验P值
国内不同的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往往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诊断标准、视力分类标准,本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诊断白内障采用张莉等〔4〕的方法,相对于晶状体混浊分级法(LOCSⅢ)的诊断标准更科学。LOCSⅢ的诊断标准以一组标准照片为基础,以它们作为幻灯片和待诊断的照片以同样尺寸投影。LOCSⅢ包括6张用于核性白内障诊断和分级的照片(NO1 NC1~NO6 NC6),5张用于皮质性白内障诊断和分级的照片(C1~C5),5张用于后囊下白内障诊断和分级的照片(P1~P5),它也在充分散瞳的情况下检查,但未考虑视力标准,将一些视力>0.7且伴有晶体混浊的患者也诊断为白内障,LOCSⅡ和LOCSⅢ主要致力于对白内障诊断及类型定量分析,LOSCⅢ采用十进制的分级,与LOCSⅡ相比可以提供更加敏感的分级;另外,与LOCSⅡ相比它还有其他6项优点〔5〕。但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白内障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因此采用更简单易用、且被国际广泛认可的Taylor HR标准进行定性分析。
本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山东省茌平县老年人的白内障患病率,低于高海拔的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族自治县的0.486 2〔6〕,但与北京顺义区〔2〕、江苏南通市〔7〕相当。高海拔地区紫外线辐射强,而紫外线被认为是导致白内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8〕,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长期日照史是白内障的危险因素,而国内高海拔地区白内障患病率均高于低海拔地区〔1〕。本调查发现,年龄对白内障患病率有明显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显著提高,与国外报道结论一致〔9〕。国际上不同的调查对女性白内障患病率是否高于男性有不同的结论〔10,11〕。本调查发现女性白内障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但在年龄给定的情况下,性别对患病率在α=0.05水平下影响不显著。
据报道,近视与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形成有关〔11〕,但也有报道认为近视和皮质性白内障有关〔12〕。本调查发现近视是白内障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之一,且并没有显著倾向于患某种类型白内障。DeBlack等 详述了吸烟是白内障发生的危险因素。本调查采用《联合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吸烟的定义,发现吸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易患白内障,但不显著;长期日照史显著影响白内障的发生,与国际上有关结论一致〔8〕,青光眼病史显著增加白内障的发生,国外研究也认为局部使用治疗青光眼的降眼压药可导致白内障〔14〕。糖尿病则被公认是代谢性白内障发生、老年性白内障加重的原因。
1 张士元.我国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9;35(5):336-40.
2 赵家良,贾丽君,睢瑞芳,等.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盲患病率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1999;35(5):341-7.
3 Taylor HR,West SK.The clinical grading of lens opacities〔J〕.Aust N Z J Ophthalmol,1989;17(1):81-6.
4 张 莉,徐 亮,李建军,等.北京市城乡限定人群白内障手术负荷量及术后视力评价〔J〕.眼科,2004;13(3):172-6.
5 Chylack LT,Wolfe JK,Singer DM,et al.The 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III.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cataract study group〔J〕.Arch OphthalmoI,1993;111(6):831-6.
6 刘巨平,赵少贞,李筱荣,等.云南高海拔农村多民族聚居区4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调查〔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3):340-4.
7 李 琳,管怀进,周激波,等.南通市新城桥街道6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7):752-7.
8 Taylor HR,West SK,Rosenthal FS,et al.Effect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cataract formation〔J〕.N Engl J Med,1988;319(22):1429-33.
9 Vrensen GF.Early cortical lens opacities:a short overview〔J〕.Acta Ophthalmol,2009;87(6):602-10.
10 Delcourt C,Cristol JP,Tessier F,et al.Risk factors for cortical,nuclear and 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the POLA study.Pathologies Oculaires Liees A/Age〔J〕.Am J Epidemiol,2000;151(5):497-504.
11 McCarty CA,Mukesh BN,Fu CL,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cataract in Australia〔J〕.Am J Ophthalmol,1999;128(4):446-65.
12 Mukesh BN,Le A,Dimitrov PN,et al.Development of cataract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the Visual Impairment Project〔J〕.Arch Ophthalmol,2006;124(1):79-85.
13 DeBlack SS.Cigarette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cataract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ptometry,2003;74(2):99-110.
14 Chandrasekaran S,Cumming RG,Rochtchina E,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use of glaucoma medications,and 5-year incident cataract.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J〕.Ophthalmology,2006;113(3):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