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心一
(作者系贵州省政府驻京办天津联络处处长 责任编辑/张天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贵州推动跨越发展的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推动贵州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创新是关键。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贵州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贵州人才数量和质量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进智力资源与引进新兴资源入黔同等重要。
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相结合应成为贵州人才工作的重点。坚持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的策略,创新整合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资源,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政产学合作机制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挂职锻炼、订单培养等多种途径培育人才。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时,要注意与培育贵州新型战略性优势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新兴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教育培训高地。
注重创新自培机制,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提升技校和职高的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率,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积极构建支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对口帮扶政策,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牢牢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将贵州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相结合,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近年来,贵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同时,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在产业发展中,贵州应加大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围绕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的要求和目标,推动工业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实施产业“短板改造”,推动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等地的老工业基地改造,针对水钢、开磷、瓮福、贵铝等企业及所在地产业发展的短板,通过项目链接、要素配置、淘汰落后、技术创新实现“补链、拓幅、升级”。
大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夯实工业提速转型基础。发挥和激活能矿产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引导性作用,巩固和提升白酒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贡献度。培育具有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磷“四个一体化”建设。在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市场准入、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开展先行先试。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增强产业要素保障可持续性、重点产业发展和转型、民航机场建设和民用航空产业协调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课题的研究。
以创新为灵魂,认识新贵州,研究资金集聚新模式,探索智力集聚新机制,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空间,实施新体制,采用新科技,打造文化新载体,推动贵州实现跨越发展。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脉纵横,城镇建设空间不足,严重制约着贵州城市化进程。在土地利用方式上,迫切需要创新,拓展立体发展空间。
科学利用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荒山荒坡、河滩地等解决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用地。积极探索建设用地机制改革,破解产业用地政策调控对产业改革的制约瓶颈。
在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方面,贵州需要加快探索步伐。大力开发集汽车美容、保养修理、保险理赔、立体停车为一体的汽车泊位;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医疗保养、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立体老年公寓;集绿色农业、科学种植、观光休闲、观摩试验、教学培训为一体的城市立体农业园等,将“低碳、绿色、和谐、有序、可持续、全能、科技”的概念融入其中,实现土地节约与城市扩张的协调发展。
以技术手段的突破,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信息化推动贵州跨越发展。
大力建设智慧工程,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完善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营销、虚拟旅游、智能监控为一体的公共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区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知识工程,深化与国家的战略合作,共建国家产业创新工程中心,使产业创新工程成为产业的孵化器,成为新产品和新项目研发的孵化中心,成为培育自主创新品牌的平台,成为技术集成整合创新的中心。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所等资源,共同建设名校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生研究基地,汇集高端人才。
推进技术集约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G、GIS、电子支付、RFID、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建设集品牌宣传、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商务运营于一体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开放式大型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贵州的招商引资实效得到大幅提高。图为2012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开幕。(本刊记者 熊模松/摄)
贵州的发展,资金是最大的瓶颈。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国有企业要普遍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这为资本市场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形势下,解决贵州发展的投资瓶颈,必须把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
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理念、体制、监管等创新;增强运用现代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努力打造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良好氛围,形成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和优质、宽松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省内商业银行加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支持引进战略合作者打造金融要素交易平台,推进金融产品、工具、服务、技术的交易和创新;进一步激发活力、加强服务、鼓励创新,支持上市公司发挥机制、管理、人才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吸收合并、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等方式进行产业资源整合。
积极推动优质的期货、基金公司来黔发展;鼓励期货经营机构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与农产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生产消费相关联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风险,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探索招商引资新渠道,支持和帮助有能力的企业加快上市,以直接上市、股权置换、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保险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和保障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建灵活、优质、新型的金融业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更好的为推动贵州跨越发展服务。
贵州被称为“文化千岛”、“人类学博物馆”,贵州文化的灿烂景观和多彩格局引人入胜。独具贵州民族特色的《天蝉地傩》、《原色——贵州田野民间歌舞集》等两部剧目进京参加文艺汇演,获得巨大成功。但贵州文化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结合有待深化。
将文化建设与特色产业、动漫影视等极具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用科技舞动文化,让科技推动文艺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通过走国际化、产业化、本土化之路推陈出新,在尊重客观历史、敬畏自然文化、突出贵州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尝试极具代表性和体现贵州民族、非遗元素的苗侗歌舞和其他多民族歌舞的演绎形式,与古典乐、流行乐、摇滚乐等和迪斯科、街舞、踢踏舞等不同表演风格有机结合,让贵州文化艺术更加丰满、更加鲜活、更具时代性,让具有代表性的贵州本土歌舞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百老汇等国际舞台。
依托文化打造产业品牌,丰富呈现载体,提升表现力和影响力,让贵州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让世界的目光聚焦贵州,让贵州多彩的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