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雨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商家的营销宣传口号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是,这句口号貌似合理,实有诸多不妥。本文将试做分析,希望引导商家和消费者形成正常合理的商业伦理关系。
作为一个比喻性的提法,当然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类似的说法还有不少,比如,“顾客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顾客永远是对的”,等等。这些说法言词不一,本质却基本相同,下面还是以“顾客就是上帝”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吧。“上帝”作为一个虚幻的概念,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在教徒的信仰中,他是真实的存在,绝对不可怀疑;但对于非教徒而言,他只是一个虚幻的符号,表明人类思想的一种蒙昧状态。即使在教徒中间,“上帝”也有不同的身份和称呼,如基督教的上帝耶和华、基督耶稣,伊斯兰教的“上帝”安拉,佛教的释迦牟尼,还有其他众多的“上帝”存在形式,不一而足。因此,“上帝”作为信众的崇拜对象,因为民族、地区、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当这样一个身份多变的“上帝”被“移植”到消费者身上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信众们会表示愤怒,觉得这是在亵渎他们的“上帝”(看看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起多大的风波?!);即使基督徒勉强接受了这一口号,非基督教的其他信徒也会不满,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安拉(伊斯兰教)?或者释迦牟尼(佛教)?至于非宗教信徒的消费者也会不满,你们就瞎掰吧,难道我就是那个“怪物”吗?结果,这样一个貌似动人的宣传口号最终是四面不讨好。
尽管消费者有众多的理由不买账,但商家还是要努力地实践自己的宣传理念,进一步解释说,把顾客当作上帝,就是要尊重顾客、关心顾客的意思,是要为顾客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让顾客感觉像“上帝”一样。作为理念这样解释自然不错,消费者还是期待并欢迎的,但实践起来却不容易。顾客不可能是上帝,顾客的实际需要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如果都要满足,不但很难,有时也很危险。如有的客户想杀人、吸毒、嫖娼,作为商家怎么办?这些不合情理甚至违法的需求毕竟有违我们正统的伦理道德,也为现行的法律所不容。于是,“天上人间”就被捣毁了。即使客户的需要不是那么恶毒或者变态,商家也未必都能满足。比如,现实中有客户用下流手段整垮经营者的。再退一步,即使顾客的要求是正当的,商家也未必能满足。比如,房地产价格,人们普遍反映是高了,可商家却觉得不高,要让“上帝”满意,只有降价,可开发商愿意吗?即使开发商愿意,可地方政府、银行愿意吗?显然,实际的“上帝们”绝不是单性的、唯一的,而是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不同利益群体,一厢情愿地把他们视为统一是不妥当的。作为商家,自己显然不能去做“上帝”,既是环境不允许,也是他们自身不愿意,也不能够。
既然商家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把顾客当作上帝,顾客自然觉得商家玩的是忽悠,于是,顾客们也就不相信商家的宣传了。现实的宣传闹剧一再上演,无情地戳穿了“顾客就是上帝”的谎言。结果,顾客当不成上帝了,只有回到人间冷冷地面对那些“骗子们”,作为消费者的顾客和作为服务者的商家互不信任,这种恶化的伦理状态使社会被迫付出沉重的代价(社科院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有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就是信任被破坏的最好注脚)。
到了这一步,顾客应该彻底抛弃商家才是。可事实是,这个口号还无法寿终正寝,甚至现实中还有一定市场。那些有钱的、有权的(不是全部)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可以当一回“上帝”,至少找到那种感觉。还有,即使一些没有特权的小老百姓也会闯红灯,自然,我们可以批评他们素质不高。其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方方面面,不胜枚举。说穿了,从官员到平民百姓,从亿万富翁到不名一文的穷光蛋,骨子里都隐藏着这种想要当上帝的“欲望”,实质则是一种封建的特权思想。巴金先生晚年一再呼吁,我们反封建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1],其深刻性和现实性就在这里。所以,在这种土壤和背景下,一些“潜在的上帝”和为“上帝”服务的机构就诞生了。
实际的上帝做不成,那就当个虚假的上帝吧,就像演戏一样,至少会有暂时的满足感。但是,要是揭去虚假上帝的面纱,你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面目狰狞的真“上帝”:金钱,这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也是很多商家崇拜的真正偶像,更是很多消费者被称为“上帝”的真正原因。一旦失去了金钱的光环笼罩,顾客什么也不是,要不然,商家为什么不把乞丐当作“上帝”呢?显然,顾客就是上帝,其本质是“顾客手中的金钱才是真正的上帝”,顾客不过是金钱借以表演的道具而已。当这种口号响遍中国大地的时候,也就是拜金主义、物欲主义横流的时候。作为一个佐证,国外某网站进行拜金主义、物欲主义排名时,中国竟“有幸”获得第一名。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他们瞎搞,但现实告诉我们,这种批评也绝不是空穴来风。毋庸置疑,到了一定程度,这种拜金主义的泛滥就可能会冲垮我们的信仰,腐蚀掉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健康肌体。
因此,坚决批判拜金主义,铲除这种腐朽思想生长的土壤,大力恢复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一场生死大决战。
拜金主义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至少在私有制出现的时候,它就诞生了,开始表现为拜物教的形式,以后发展到拜金的形态,二者可以说是一样的货色。对物质拥有合理的欲望,这是正常的人类需求。但是,过分的追求与迷恋就是病态了,甚至是有害的。正是鉴于拜金主义存在的种种危害,一切时代的社会良知总是清醒地看待拜金主义,并保持严厉的批判态度。“顾客就是上帝”之类的包装宣传就存在嫌疑,对它的负面的分析批判已如前述,不赘。
在经过上述的批判分析后,我们发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并不完全错误。剔除上述的夸张和不切实的成分,还有一些合理的地方,比如,对待顾客以诚、以敬,这些心态还是要的。所以,现代营销才比较强调要销售产品,首先要销售你的为人,销售企业的文化。原本物质的东西也被注入了文化、心理以及精神的东西,顾客也不仅是简单的消费物质产品,同时也在品味某种高档的“文化”。正是这种变化,才导致商家变化各种花样编造各种动听的说辞,以便打动客户,悄悄地把订单拿到手。真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
当我们真的明白了商家的真实动机以后,心里不免有点不舒服,原本不过如此。已如前述,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一直比较脆弱,主要的就是商业文化带有虚伪性、不够诚实造成的。商家把顾客抬到“上帝”的地位,希望他老人家迷迷糊糊的,对他们的不义之举睁一眼闭一眼,好让他们赚钱。就像南怀瑾先生批评一些佛教徒那样,供奉佛祖一个猪头,希望佛祖保佑他发财,赚回一头金牛来,你想,佛祖会那么傻吗?[2]类似的,商家真的以为“上帝”会那么傻吗?一时被忽悠、被蒙蔽而上当的顾客是有的,但长远下去,就不行了。所以,长远的可持续经营还是要把顾客照顾好,即便不能像对待上帝一样,至少应该有一种平等和真诚存在。
说真的,现在的顾客并不想当什么上帝,商家只要向他销售真的商品就好。现在的中国,连这一点基本的要求可能就是奢望。顾客虽然不是上帝,但有时候也胜似上帝,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真诚对待顾客的企业,就容易走得好、走得远;相反,即便是有些企业一时间辉煌无比,但终究还是要倒的。“无德无以致远”,许多百年老店的经历不断印证着这句至理名言。
停止忽悠似的宣传,拿出点诚意来!
[1] 巴金.随想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