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旅游企业集团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3-09-20 09:19:14陈雪钧
关键词:集团化饭店文献

陈雪钧

(1.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进入21世纪,旅游业成为世界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企业集团是旅游市场经济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与壮大对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30年的积累发展,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在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主导力量。但是与欧美等世界旅游强国比较,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在规模实力、经济效益、资源配置效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的首要任务。在中国旅游学术界,旅游企业集团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全面检索CNKI数据库有关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态势与特点,回顾、引证和评析国内文献研究的关注点,期望研究成果能拓宽学界的研究视野,并从实践应用上为推动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文献总体情况

(一)资料收集与年谱分析

借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平台,以“旅游+集团”、“饭店+集团”、“酒店+集团”、“旅行社+集团”、“景区+集团”等关键词组合进行检索,时间范围选择1979—2011年,共检索到358篇中国旅游企业集团文献,最早的文献是1988年发表在《旅游学刊》的《集团化——中国旅行社系统巩固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所检索的358篇文献进行时间年谱分析,可以将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988—1998年为萌芽阶段,1996年以前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在5篇以下,1996—1998年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下;11年间共发表文献30篇,占总量的8.4%,平均每年仅2.7篇。1999—2011年为初步发展阶段,每年发表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2000年例外),2005年以后每年发表文献数量在30篇左右;13年间共发表文献328篇,占总量的91.6%,平均每年25.2篇。

(二)文献内容分布与研究方法

对所检索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有关饭店集团的文献246篇,占总量的68.7%;有关旅行社集团的文献42篇,占总量的11.7%;有关景区集团的文献31篇,占总量的8.6%;有关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的文献39篇,占10.9%。其中,期刊类文献有289篇,占总量的80.7%;硕士、博士论文类文献有69篇,占总量的19.3%。说明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仍主要集中在饭店、旅行社、景区三大领域,其中有关饭店集团的文献占绝对比重,反映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饭店集团领域。

通过对所检索的358篇国内旅游企业集团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献有342篇,占总量的95.5%;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仅有16篇,占总量的4.5%。传统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占主要地位,其它研究方法比重偏低,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极少使用。反映出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方法仍处于较低的研究水平。

表1 国内旅游企业集团文献研究方法和数量分布

二、文献研究内容综述

(一)旅游企业集团的概念、内涵界定

综观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文献,国内学术界较少考察、界定旅游企业集团的概念与内涵。大多数文献对旅游企业集团概念“视而不见”、“存而不论”。一些国内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企业集团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公认定义。李立指出旅游企业集团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企业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组成,具有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组织结构,通过资产、生产经营、联网、服务等纽带结成一体的经济组织[1]。曹凤歧提出中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实质是企业联合体从松散的合同(债权)关系向紧密的参股或合并关系发展的存在形式[2]。两个定义均界定了企业集团的组织属性、法律属性等一般特征,但是没有定义旅游企业集团的特性。佘素丽认为旅游企业集团是在旅游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旅游企业母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纽带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旅游企业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3]。史常凯提出旅游企业集团一般由多个旅游企业通过资产纽带或契约关系组成,是一个由集团公司对多层次成员企业进行投资、控制和协调等职能的经济联合组织[4]。两者均突出了旅游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体制特征,是由众多成员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组织,认为“旅游企业集团具备一般企业集团的特征”,但对旅游企业集团区别于一般企业集团的本质特征没有提及。而佘素丽指出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条件是“在旅游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显然与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产生、发展实践相矛盾。倪强界定旅游企业集团是在法律、经济、技术、生产经营上有一定关系纽带的旅游企业结合体[5]9。虽然其认识到旅游企业集团在法律、经济、技术、生产经营上的多重复杂联系,但是仅用“一定关系纽带”模糊解释,没有清晰地描述旅游企业集团的多重关系特征。总之,国内学术界对于旅游企业集团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统一、清晰、科学的认识,大多数研究只是在借用企业集团的概念来定义旅游企业集团,不能准确反映旅游企业集团的本质属性、范围、功能等特质。

(二)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因与条件

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企业集团所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意识到集团化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始研究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因与条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成长动因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类理论观点。一是经济动因视角,主要认为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因是获取经济利益,包括获取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6],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7],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8],追求利润[9],降低交易费用[5]17-18等。二是综合动因视角,主要认为旅游企业集团成长、扩张是经济动因和社会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经济动因外,还包括存在剩余的资源和引入新的能力[10],增强市场势力、公司管理者追求个人的业绩、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11],适应市场环境[12],扩大企业集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3],技术变革[14]等社会动因。

关于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条件,国内学者大多从资源学派的视角论述了内部资源对旅游企业集团获利和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国内文献的观点,影响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资源条件包括:企业家和人力资本[15],品牌声望、组织文化和无形服务质量[10],明晰的产权关系、有效的资本运营、以资金为纽带的规范化操作[16],资本实力、资源整合、品牌延伸、文化融合、人才、客观环境[17]等。以上资源条件基本上涵盖了人、财、物资源以及企业的无形资源(品牌、服务、文化等),但是缺少对信息资源的论述,说明国内学术界对信息技术变革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外部环境角度阐释旅游企业集团成长的政策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产业条件等文献较少。

(三)旅游企业集团战略管理

在旅游企业集团的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居于领导地位,是推动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旅游企业集团战略管理领域一直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综合国内相关文献,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企业集团扩张战略和发展模式战略领域。

在我国快速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企业集团面临着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扩张战略的困惑。对此,理论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董媛指出旅行社集团化战略增长方式包括内部、外部和共同发展三种增长方式,根据企业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增长方式[8]。唐建红依据Hayter模型的核心观点,以区位进入优势和进入壁垒为指标,建立了饭店集团区域扩张的区位进入二维模型[18]。陈雪钧、马勇以企业内部合动力和外部合动力两个指标作为变量,构建了饭店集团扩张战略选择矩阵图[19]。王砚泓归纳总结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酒店集团区位扩张的模式[20]。伍蕾、郑向敏认为我国饭店集团市场扩张路径有三种,即契约式进入、投资式进入和联盟式进入,在集团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21]。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没有万能的、固定的、不变的扩张战略适合所有的旅游企业集团。一方面,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不同,旅游企业集团选择扩张战略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演进,外部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化,在旅游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内部因素会发生变化,旅游企业集团需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在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进程中,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关注集团化发展模式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处于学习、模仿国外经验阶段,学术界主要介绍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民族旅游企业集团的崛起,部分国内学者在深入研究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吴晓昊总结提出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纵向一体化的国旅模式,鼠标加水泥的中青旅模式和遵循垂直分工体系的代理制春秋模式[22]。郭华认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是现阶段适应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23]。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旅游企业集团不适合采用多元化战略,应实行归核化战略[24]。吴三忙、和文征主张横向一体化更优于纵向一体化,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25]。余伟兵建议我国饭店集团化可以通过资本关系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饭店组织共同组成经济联合体,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选择饭店集团的发展模式[26]。总之,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模式应走“中国特色道路”达成普遍共识,但对适合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仍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是否适合多元化发展模式仍是“自说自话”,存在较大争议。

(四)旅游企业集团经营管理

在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障碍。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27],产权不清、集团行政化倾向严重[28],资本市场欠发达、缺乏有效的资本运营[29],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主义、行政体制障碍[30-31],治理结构形式不合理、企业管控效率低下,缺乏资金、信息、品牌、人力等经营资源[32-33]。综合来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旅游企业集团主要存在外部制度和内部管理问题。同时,学者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包括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管理机制、企业文化,实施股份制改造、资本运营等[34-35]。“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是现阶段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必要条件[36-37]。地方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应重点建设品牌、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等[38]。

部分学者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旅游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活动,研究范畴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管理、品牌管理等。在组织管理研究方面,重点涉及组织结构[39]、管理制度[40]、管理机制[41]、组织绩效[42]等;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对人才危机问题进行了探讨[43-44];在文化管理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国内旅游企业集团建设企业文化和国际旅游企业集团的跨文化管理问题[45-48];在品牌管理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品牌塑造[49]、品牌运营[50]、品牌延伸[51-52]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文献几乎涵盖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研究内容广泛,但深度不足,重复性研究较多;大多数文献的套路是在对问题现象进行经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文章论述的问题大而广,只是泛泛而谈。

(五)旅游企业集团案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旅游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以港中旅、国旅、锦江国际、华侨城等为代表的杰出民族旅游企业集团,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一是对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推广,例如林卫红[53]、高天明[54]、鞠丹[46]等;二是对案例问题的探讨,例如龚雪娟[55]、尹荣[56]、贝钰[45]、邵蕾[47]、陈建立[48]等。国内学者进行旅游企业集团案例研究普遍存在着以个案和经验取代理论研究的狭隘经验主义,即从个案经验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导致“只见树叶不见森林”;重“描述”、轻“解释”,对事实资料描述详细,但缺乏理论分析与阐释,缺乏对内在规律的深度挖掘与理论升华。

三、研究述评

从以上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来看,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历经20多年演进,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文献数量来衡量,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可谓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然而,与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学术成果相比,国内学术研究在质量上仍处于落后阶段,面临着学术研究滞后于产业实践需要的困惑,在诸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视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科视角狭窄。目前国内文献大多从管理学科视角研究旅游企业集团,缺乏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立体审视。二是研究对象大多过于笼统、宽泛,缺乏针对性。目前国内文献的研究对象基本上界定为饭店集团、旅行社集团、景区集团、旅游集团等,没有进一步细分。由于研究对象不具体,研究内容易趋向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针对性。三是更多注重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显得较薄弱。国内研究偏重从宏观层面提出原则性指导建议,研究范围广而大,对于如何在微观层面落实宏观政策建议的研究则明显不足。例如,国内学者对旅游企业集团应该“科学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扩张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品牌”、“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等早已达成共识,但是有关在实践层面落实这些政策建议的研究则较少,导致学术研究对产业实践的指导性不强。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的内容覆盖面较广泛,与国内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问题、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紧密联系。但是,研究内容在系统性、深入性方面明显不足。大多数研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只注重对事实、现象的描述,缺乏理论层面的归纳与总结,难以形成一般性结论,更无法形成有影响力的命题、理论、模型等。这是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研究只有量的积累而无质的飞跃的重要原因。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国内文献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其中传统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占绝对比重,现象描述性研究居多,问题与对策型文献比重较大;很少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尤其是理论论述和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文献极少。反映出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方法仍处于较低的研究水平,直接导致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重要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很少,研究成果转化率低、效果差。

未来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研究视角的拓展。运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视角研究旅游企业集团将成为未来国内学术研究的趋势。例如:从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视角研究旅游企业集团在国际化扩张进程中最佳投资区位选择问题,从社会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视角研究旅游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等问题。随着国内旅游企业集团研究逐渐深入、成熟,在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的视野下研究具体形态的旅游企业集团,例如经济型饭店集团、中小型旅行社集团、民营旅游企业集团将是未来国内学术研究非常有价值的方向之一。(2)理论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从理论层面构建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理论框架与归纳一般性结论将成为研究的重点。案例研究的视角将更加细化和具体,对策建议将更具针对性、操作性。(3)未来国内旅游企业集团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将朝着定性与定量研究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将理论论述和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借鉴更多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1]李立.谈谈现代旅游企业集团发展问题[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5(2):2.

[2]曹凤歧.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10.

[3]佘素丽.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4:11.

[4]史常凯.旅游企业集团化扩张的动因及路径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80.

[5]倪强.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6]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26(4):9.

[7]钟妮.现代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经营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1:5-7.

[8]董媛.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战略[D].重庆:西南大学,2006:16-17.

[9]杨万福.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企业能力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22.

[10]许秋红,李新春.基于资源理论(RBT)的酒店集团成长原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3):52.

[11]史常凯.旅游企业集团化扩张的动因及路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4):139 -140.

[12]秦宇.论我国饭店集团发展过程中的几个误区[J].旅游学刊,2004,19(2):55.

[13]刘民坤,杨鹛.动因、战略与治理: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反思[J].商业研究,2008(6):146.

[14]杨彦锋,陈旭.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27):177.

[15]戴斌.中国饭店集团发展战略研究[J].财贸研究,1998(2):70.

[16]张晓明.我国饭店集团的发展条件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2):51-53.

[17]杨菁.饭店集团化模式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4):99.

[18]唐建红.饭店集团区域扩张的区位进入二维模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70.

[19]陈雪钧,马勇.关于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国际化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46-49.

[20]王砚泓.国际酒店集团区位扩张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1]伍蕾,郑向敏.我国饭店集团市场扩张现状与路径选择[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1):51 -52.

[22]吴晓昊.中国旅行社集团创新模式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9):6-8.

[23]郭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探讨[J].商业经济文萃,2005(5):16-18.

[24]邹统钎,宋乐,童东风.大型国有旅游集团一地多元化经营模式比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4-25.

[25]吴三忙,和文征.对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组建的质疑[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8(2):198 -200.

[26]余伟兵.试论中国饭店集团化[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25 -27.

[27]戴斌.中国国有饭店:市场化进程与战略调整[J].旅游学刊,2003(4):64-69.

[28]李立,邸国军.谈谈现代旅游企业集团发展问题[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5(2):2 -4.

[29]李天琴.浅谈我国发展连锁酒店集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2):41-42.

[30]宁泽群.旅游饭店业的企业集团化发展与体制障碍[J].旅游学刊,2002,17(1):22 -24.

[31]孙睦优.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02,17(6):23 -24.

[32]刘文波.对国有饭店集团化经营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4):14-15.

[33]陈太壮.国有酒店集团化发展中的内部治理机制构建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9:5.

[34]李洁.云南旅游饭店集团化发展策略研究[J].学术探索,2003(12):69-71.

[35]吴三忙,游富相.区域旅游集团的转型与变革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8):9 -12.

[36]杨铭铎,刘晓杰.黑龙江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58.

[37]章尚正,马贤胜.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J].合肥学院学报,2010,27(1):35-37.

[38]吴倩.关于贵州旅游企业资本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研究[J].价格月刊,2008(11):13-15.

[39]陈觉.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乡村旅游集团化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8):1382.

[40]郝索,王保伦,马聪玲.关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1-32.

[41]朱良华.关于完善我国本土饭店集团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21):52-53.

[42]陈荣,林红,叶祥松.旅游集团异质群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8):56 -59.

[43]仇松祥,阚志霞.论跨国酒店集团的扩张与人力资源瓶颈[J].大众科技,2006(5):195-196.

[44]易伟新.中国近代企业集团的人本管理述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3(3):78 -81.

[45]贝钰.华天集团景区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51-52.

[46]鞠丹.中国饭店集团典型扩张模式的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42.

[47]邵蕾.首开集团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54.

[48]陈建立.中国港中旅集团旅行社板块并购后整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4.

[49]邹益民,戴维奇.饭店集团品牌组合管理[J].商业研究,2003(10):165-166.

[50]马永刚.旅行社集团品牌竞争力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7:5.

[51]李莉.饭店集团品牌延伸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37-138.

[52]陈雪钧.对我国饭店集团品牌扩张战略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62-64.

[53]林卫红.从东方酒店集团看我国酒店集团的发展[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34-39.

[54]高天明.试析凯莱国际酒店集团成功的秘诀[J].上海企业,1997(9):42-45.

[55]龚雪娟.神农架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分析和评价[D].武汉:武汉大学,2005:4-5.

[56]尹荣.山东新闻大厦饭店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7:3.

猜你喜欢
集团化饭店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40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和平饭店》打破套路 步步为营
从小饭店到40家店 四年天天排长队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28
长富宫饭店
商业文化(2016年29期)2016-04-11 01: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