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冰
儿童腹泻的主要症状常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的改变,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了儿童的健康,据报道[1],儿童腹泻是导致儿童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自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本科室收治腹泻患儿54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儿共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35 d~11岁,平均3.5岁,全部患儿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有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的改变,其中粘液样便11例,稀水样便24例,稀便19例。
1.2 病原学检查 取患儿大便接种于SS琼脂、麦康凯琼脂和TCBS琼脂,对标本行API试剂盒Vitek-32试剂鉴别,采用玻璃片凝集法对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和志贺菌检验,同时对腺病毒和轮状病毒进行筛查。
1.3 治疗 所有患儿行止吐、补液、降温和调节饮食等对症治疗。对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腹泻给予抗生素静滴,对于病毒所致的腹泻给予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保护肠黏膜,并给予比奇恢复肠道菌群。
1.4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2 d患儿的症状消失,大便形态和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 d后症状消失,大便形态和次数恢复正常;无效:治疗3 d后症状无改善,并且每天腹泻2次以上。
全部患儿致病原因中食用污染食物37例,受凉9例,暴饮暴食6例,不明原因2例。病原学中轮状病毒导致的是17例,其次为沙门菌感染10例,大肠埃希菌5例,志贺菌3例,气单包菌属2例。54例患儿显效50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儿童腹泻是儿童疾病中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位于第二位(第一位为上呼吸道感染)[2]。本研究中患儿的症状主要为腹泻和大便性状的改变,以稀水样便为多,病原学中以轮状病毒为为主,病原学检测为有效治疗提供了保障,但是病原菌的培养周期较长,所以临床医生常需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判断,选择用药。如患儿仅有粘液脓血便则可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而病原菌是轮状病毒,则应用抗生素无益,反而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失衡[3]。
在本研究中致病原因主要为食用了有污染的食物,病原菌主要为轮状病毒,经积极对症治疗后,治疗的有效率达100%,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儿童腹泻应仔细询问,积极对症治疗,患儿预后常理想。
[1]杨欣伟,张国成,沈青,等.儿童腹泻病458例病原学及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5,34(6):718-720.
[2]仇赛云,沈建华,房少华,等.云南贫困地区 0~5岁儿童腹泻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2):82-85.
[3]康春华,赵炜.1023例儿童腹泻病病原学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6):99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