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秀萍
丙型肝炎(HCV)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一种主要原因,现在全世界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约有1.7亿[1]。临床上HCV易发展成更为严重的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现将中西医结合病区采取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HCV的疗效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男18例,女113例,40~68岁,平均(56.8±1.2)岁。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42~65岁,平均(54.8±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病毒性肝炎标准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无干扰素相关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其他型肝炎重叠感染者。②血清中抗-HCV阴性或者阳性,HCV RNA阳性,ALT持续3~6个月处于正常值上限的3~5倍。③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0 g/L[2]。
1.2 方法 治疗组:选用北京凯因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α-干扰素,500万/d,同时口服利巴韦林,900~1200 mg/d,分3次服用,治疗6个月。对照组仅使用α-干扰素,用法用量同治疗组。必要时两组患者均可加用适量的保肝药物。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检查血常规、HCV RNA以及肝肾功能。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治疗前2月期间每周查1次血常规,之后每月检查1次血常规。疗程结束后每3个月检查1次病毒表达和肝功能情况,跟踪6个月以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后ALT变化 治疗3个月后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6个月后以及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HCV-RNA变化情况 治疗3个月、6个月后以及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HCV-R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ALT变化(n,%)
表2 两组HCV-RNA转阴情况(n,%)
2.3 不良反应 58例患者在用药初期都有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流感样综合征,对症处理均缓解;5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下降,给予升血小板、白细胞治疗后得到缓解;6例患者有轻微脱发;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据统计,我国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1% ~3%左右,由此估算我国约有3千万人抗-HCV阳性,其中40岁年龄段比例最高[3]。近些年HBV(乙型肝炎)感染率已随着乙肝疫苗的普遍使用而逐渐下降,但丙肝疫苗尚未普及接种,因此HCV已取代HBV成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诱因[4]。HCV的治疗目的在于持续性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内细胞组织病变,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提高感染者的存活率。
最早期公认的HCV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其抗菌谱较广,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利巴韦林能能强化α-干扰素治疗HCV的疗效,同时利巴韦林还能刺激并诱导其抑制机制,缓解病毒特异反应,控制细胞炎症反应[5]。本组研究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以作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且用药安全,无严重性不良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1] 李鹏飞.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观察.中外医疗,2011,6:137.
[2] 何伶俐,陈竹,雷学忠.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华西医学,2009,24(12):3276-3277.
[3] 李焱,孟明星,张云涛.慢性丙型肝炎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3):4514-4515.
[4] 周先珊,洪惠兰.老年人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24(5):364-365.
[5] 赵文莉,胡勤明,王保春,等.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中国药师,2009,12(5):63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