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 英
你可知“淝水之战”这个以弱胜强的著名古战役?你可知古代城池水利工程秘密所在?你可知“歪门斜道”从何说起?又可知大救驾是何物?古城寿县会给答案。这个位于淮河南岸,淝水东北的淮南小县城,知道的人不多,专程来的人就更少。但谙熟中国通史的人,提起寿县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寿县有着4000多年文明史,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一座有历史、有记忆的城市,总会让人对她心生敬仰、梦生依恋。
从合肥出发,车行约2个小时,便来到了寿县。远远的就看到一片高峻峭拔的暗灰色城墙,苍龙般横亘眼前,门阙巍峨,城楼壮伟,雉堞起伏有致,气势非凡,中间一座威武的城门,中间刻着的“通淝”二字分外醒目,但见城里城外,人来车往很是热闹。正在出神之际,忽听“铃铃”车铃声响,一乘三轮车停在我的身后,骑车的老伯自称是土生土长的寿县人,热情地邀我坐着他的车去逛古城。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古城池叠压在楚寿春遗址之上,棋盘式布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座古城之一,比闻名的平遥古城还早100年。由于寿县襟带淮淝,控扼吴楚,地理形胜,古称要害。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在这片土地上,曾出现过无数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的惊世之战;更有无数响当当的名字于此地成王败寇。有史为记的就有著名的东晋时在寿州城外八公山下,淝水河边发生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秦灭楚时两军在此决战,秦王嬴政终破楚国都城寿春,而完成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业;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据八公山断了楚王项羽的后路,逼其败走乌江,自刎以谢江东父老,终成汉室大业……
注视着古老的城墙,摩挲着粗糙的砖石,数百载风雨摧损剥蚀,硕大的城砖上烙下了岁月斑驳的印迹。萋萋草茎,绒绒青苔,攀附蔓延,透出几许荒芜,特别有着一种零落空洞,曲终人散的迷茫意味。西风飒飒,奏出萧瑟的天籁,古城往昔光荣与壮烈的岁月痕迹,一时涌上心头,瞬间便使我陷入无以名状的淡淡怅惘里。恍惚中,有种超越实际时空的悠远,仿佛闻听到了苍凉的声声羌笛,感受到铁马金戈铿锵的雄壮。
想象中的寿州城,有楚故都浪漫高蹈的风韵;有八公山上修道成仙迷幻的韵致;有淝水之战凛冽的风骨……应当是雄浑大气的,毕竟,古城承载的历史辉煌厚重。然而,今见寿县,我却大大地惊诧于它的纤小精致,绕城一周的7141米城墙锁定了古城3.65平方公里的面积,小则小矣,神态却森然凝重。古城基坚墙固,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现城墙为南宋重筑,高八米多,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不少墙砖面隐约可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砖石用糯米汁、石灰等物弥合,固若金汤,有“铁打的寿州城”之誉。外壁下部有两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倾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成就了寿州金城汤池的铿锵声名。
古城有四门,各按地理位置取名,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北为靖淮门。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斜道”之说,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闸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老伯是土生土长的寿县人,打小就在城墙根下长大,最让他骄傲的是,别处的古城墙因年代久远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寿县古城墙直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古都的居民。“最近经常报道,许多城市都存在排水防洪问题,寿县虽古,却很坚实。1954年淮河泛滥,洪水围城,最高水位离北城墙顶部不到半米。1991年特大水灾,洪水围城50多天才退去,但城内的10万居民安然无恙!”
听着老伯的介绍,徜徉其间,路之尽头赫然矗立着一座暗灰色的高大城楼,城门之上凿刻着“靖淮”二字,正是北门。北门至今保留完整的瓮城结构,城楼下的青石板,千年来已经磨出沟沟壑壑,见证着古城的历史。楼为重檐歇山顶,飞檐高琢,城墙高大险峻,以土为基,通体向内收敛,层层收分,侧面望去极富层次感,气魄之雄浑足与古城之声威相匹。城楼上之上立有一排锣鼓,游人可登楼击鼓,以期感受当年铁马金戈,兵临城下的气息。
寿县古城真是小的可以,信步登上城头,向南望去,竟能看到南门高大的城楼。举目四望,暮霭苍茫迷离中,秋色如画。但见淝水自西北蜿蜒而来,一湾流水将城护,水波粼粼,水势平缓,河道不宽,几乎紧贴着古城墙的墙根往东南流去。绕堤柳翠,一带平坦旷阔的田野隐隐沉浮在淡淡的雾霭里,农家零星散布其间。河畔青草绵延葳蕤,散发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恬静和慵懒的清香,略有几分白居易诗中“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古意。水边则三三两两地有人悠闲垂钓,好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水风光。正是这番景致,给古老的城墙平添了几分活力。
回身放目城外,远山含黛,蔚然清秀,轻岚锁了峰腰,那便是曾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令一代雄主苻坚黯然惊魂的八公山。当年的叱咤将士俱已白骨成土,若非笼在苍烟落日中一方“淝水古战场”的独碑,谁会想到这田园牧歌式的水光山色中,曾经崛起过无数赫赫英豪呢!遥想前贤英雄勋业,令人思绪片片飘飞,《乐府诗集》中“嚣声动山谷,金光耀素晖。挥戟陵劲敌,武步蹈横尸。鲸鲵皆授首,北土永清夷” 似乎已不再是诗集里那发黄的几页,而是正恣意挥洒着光影的鲜活具象,撩人心醉情动。
倚在富有旧时代味道的交通工具三轮车上,穿梭在古城中,不经意间,就叫人咂摸、咀嚼出古城浮华过后的从容淡定,而油然生发出涤尽尘虑的闲逸心境。寻常巷陌基本上还保留着原来的格局,屋宇鳞次栉比,人字形的青灰色瓦面层叠参差,无言地诉说着久历风尘后的沧桑,水墨画般拙朴、恬淡。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老城铅华洗尽,与繁华喧闹的通衢不过咫尺之隔的诸多巷道古韵犹存,执著地记载着逝水流年中的一个个生命断片,提供着忆念的线索。楚令尹春申君黄歇故城遗址(明清时犹称春申坊)、蔡侯墓、孔庙、奎光阁、清真寺、留犊祠等,或为气势恢宏、构造玲珑之古建筑,或为弘扬先贤遗风之胜迹,各有千秋,彰显着古城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古寿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烈烙印。一个个凝定的瞬间托着一份份沉甸甸的历史,依然可以追寻到蕴藏其中的厚重人文和美丽传说。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 ”在东门不远的大寺巷尽头是千年古刹报恩寺,始建于唐朝,据说是为御弟哥哥唐玄奘奉敕而建。入得寺门,满目树影飘拂。草木盈庭,苔痕点径,经营出一份能荡涤尘世烦扰的清幽。大殿前已经历了一千三百载沧桑岁月的古银杏,老干虬枝,意韵古拙。明妍的阳光自纠结的枝叶间筛下点点斑斓的碎影,交相映得一地黄叶金箔打就般,流金溢彩,诗意盎然。步入大雄宝殿,空阔幽深的殿堂供奉着两尊唐宋时期所塑菩萨像——地藏王菩萨低眉垂目,若有所思;大势至菩萨颊丰颐满,庄严怡静。旁列清乾隆时期泥塑十八罗汉,悲喜愁怒,形神兼备,超逸脱俗,精致的程度让人惊艳,似乎有着一种融合实质与幻觉的美感。日光自殿门、窗棂间溢泻而入,反透出一片朦胧的光晕。幽幽漫漫的光线,为宁静的禅房增添了一份安详而幽邃的气氛,叫人心境宁恬。
登古城墙,游古街巷,访报恩寺……如果说,这是赏心悦目的精神美餐,那么,寿县的各式豆腐、豆腐脑、粉皮等诸多美食就更脍炙人口了。不必说花样繁复的豆腐宴,单是买两个甜香飘漾的“大救驾”,寻一个街边小摊,配上碗白嫩滑爽的豆腐脑,风味之佳,就别具异趣。
古城街道两旁,好多沿街门店上,都书有醒目的“大救驾”三字,我想这一定是当地一出戏剧或一种物件的名称,循着过去,却有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是那样的诱人,那样的沁人心脾。进到一家门店,只见店里满是标有“大救驾”的纸盒前,全是一种形状扁圆,色泽金黄,中间呈急流漩涡状的小点心,店主热情地招呼着我,随手拿起一个点心递到我手上,我捧住仔细看,点心不大,却是多层花酥叠起,如金丝盘绕,轻轻掰开,馅儿繁多,五颜六色,品尝品尝,酥脆可口,重油而不腻,香甜宜人。原来,“大救驾”指的就是这个小点心,我见过的点心都是称“糕”“酥”“饼”之类的,叫这么奇怪的名,还是第一次听说。
店家看我疑惑,告诉我说,当地的特产——“大救驾”在这儿家喻户晓,这种以“大救驾”为名的传统糕点,早在一千年前就享有盛誉。提起“大救驾”的来历,还很有传奇色彩。五代十国后期的周世宗柴荣远征淮南,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日寿县)。经过了九个月的激战,赵匡胤领军终于攻进了寿县。百姓们把芋、豆之类的面粉,掺些蔗糖糅合一起,用油炸成饼子,敬送给带兵的大将赵匡胤。赵食之香甜可口,一食而饱,感慨而又风趣地说:“好吃,好吃,真是大救驾了!”不久,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宋朝第一代皇帝。谈起围困南唐时在寿县吃的点心,总有念念不忘之意,百姓们也就称之为“大救驾”了,并成为宋朝的贡品和皇帝的礼品。这虽是千年来的传说,但以“大救驾”为名的这种糕点,一直在寿州古城流传至今。此时此刻,“大救驾”的香味弥漫我的周身,钻入我的鼻孔,融入我的心田。
数百载风雨的摧损剥蚀,给古城墙烙下历史痕迹,斑驳的城砖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铁马金戈铿锵的雄壮,而潺潺的护城河,城墙边静静流淌,又为这座古城带来了些许灵性……风光阅尽,悠哉古城,笑看兴衰,如梦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