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而行,西部乡土的赞歌——读贾平凹《天气》

2013-09-20 05:26刘小方
中国西部 2013年2期
关键词:定西天气旅行

文/ 刘小方

和温州的商海相比,书店境遇从来都很尴尬,不论什么地段,都是门可罗雀。从杨府山回家的一个下午,我鬼使神差般拐进了学院西路的“兰登书店”。书店占地面积不少,但书柜却比书多,大部分都空着,少部分散着发霉的味道,极少部分还有书。就在这里我看到了《天气》,从随手一翻,到埋头细读,再到慢慢品味,竟然晃过了3个小时多。贾平凹的散文向来精致而大气,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而我在那一刻,更多的读到了一种旅行的气象,一种旅行的精神,一种旅行的大智慧。

今天,“在乞里马扎罗山的雪消融前快去登顶”、“在你死之前快去参观西斯庭教堂”等催命式旅游口号和今年10月双节期间华山顶滞留大量游客,普陀山各大景区水泄不通,黄山、九寨沟、八达岭、三亚客流井喷,拥挤爆棚的事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拍照、购物、挤热闹和迫不及待的炫耀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旅行生活;这样的旅行不存在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故事,而只有数码相机留下的缺少情趣与细节的机械影像。《老子·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踮起脚的人难以久立,急切地跨大步前行的人难以远行。所以我们游的太累,游得太没滋味,难怪有网友戏称“西湖见人不见桥,故宫人山如潮”,看景成了看人,旅游成了自虐。更不消说累死了的敦煌骆驼,和日均扫8吨杂物的天安门工作人员。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在这个交通日益便利的的时代,在这个藏也藏不住世外桃源的时代,我们应该去哪里游,应该怎样游,或许贾平凹在《天气》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贴地而行!

率性而游,寻找西部乡土美

我们惯常的旅行目的地选择,无论怎样都受到一只无形指挥棒的引导,如同乐坛的各大榜单,建设部推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局公布5A级景点,文物部门推荐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农业部、林业部各自遴选出农家乐和森林公园,各地景区景点也各显神通使自己与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名头扯上关系;出行方式要么参加旅行团,行程铁板一块,要去哪里不去哪里,在出发前就束缚在合同之中;要么自驾游、自由行,目的地自然也是网络推荐热点地区,在各种攻略,导航、GPS备齐后出发。不论何种形式,花最少时间,走最远的路,玩最多景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效率是相同的目标。

而平凹的旅行,即率性而游,也不受时间限制。在《走了几个城镇》开篇就说“我和司机每次都是悄然出发,不事声张,拒绝应酬。除了反复叮咛限制车速外,一任随心所欲,走哪算哪,饥了逢饭馆就进,黑了有了旅社便宿”。在《定西笔记》中他反复强调出行就是“白天了,就驾车出发,哪儿有路,便跟着路走,风去哪儿,便去哪儿,晚上就回城镇歇下,一切都没有目的,一切都随心所欲。”在《寻找商州》一文中,他回忆自己早年行旅也是“白天走村串寨,晚上就整理笔记,饭时遇见什么吃什么,天黑哪儿能住就住哪儿”。作家认为这自然强于味同嚼蜡的跟团旅行。“一路下来,倒看到了平日看不到的一些事,听到了平日听不到的一些话。”

去哪儿?平凹似乎有意回避“名胜”,力求感受身边的美景。他虽曾深入道教圣地青城后山和崂山,但篇幅和记述内容狭小。更多的热情被投放到一大批默默无闻的“路边风景”:“松云寺”、“药王堂”“镇安”“小河”“白河”“岚皋”“峦庄”“武帝山”“白云山”“定西”“二郎镇”等《天气》中的去处,都是风景名胜地图中极难寻的点。用他的话讲,旅行的重心是“一座秦岭,西起定西岷县,东至陕西商州,我是沿着山走的,走过了横分中国南北的最大龙脊,一条渭河,源头在定西渭源,入黄处是陕西潼关,我是溯河走的,走的是最能代表中国文明的血脉啊!”

其实,在《哭三毛》等早期散文中他就已经形成这种“悄然而往,悄然而来”的游风,邀请知己作家三毛时,他就不提兵马俑,不爬华山,不游西安城,而“说盼望她明年来西安,只要她肯冒险,不怕苦,不怕狼,能吃下粗饭,敢不卫生。我们就一块骑自行车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吃地方小吃,看地方戏曲,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了解社会最基层的人事。”

当相机普及使人人都能拍照摄影时,摄影师则更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人人都旅行时,旅行家却更显独特。走别人走过的路,去大家都去的景点,大概是所有旅行家的禁忌。他们是开创而不是尾随,可以被模仿但永远不会被超越。正所谓“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卧其下”,越是“大”的行旅,越在行程和目地上趋于无形。平凹的游风,让我想起了明代的徐霞客,“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贴地深入,感受乡土之美

活着是为了匆匆赶路,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旅游是教我们停下来学会欣赏,慢慢欣赏。我在《慢游—旅游精神的实质回归》一文中曾写到,“没有必要遵循别人的安排来度自己的假期,急匆匆的驱车2小时参观一处大家认为必须参观的名胜,而错失更多很多没有人关注的完美小镇。”旅行张力的大小取决于目的地与我们惯常生活地的差异程度,俗话说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随着城镇化的急速进展,乡村越来越疏离于中国人的生活,那么,今天的乡村尤其西北的乡村是何般模样?贴地深入乡土,还能感受旅行之美吗?

在平凹的眼中,乡村还是有着“粗笨的农具,怪脾气的牲口,呛人的炕灶烟味,巷道里的瓦砾、柴草和散落的牛粪狗屎”的乡村,西北的乡村仍是苦焦和贫困的,如干旱缺水使得甘肃定西“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钻一鞋壳”,但这里的村庄却着实值得推荐,“我出身乡下,这几十年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定西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镢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在作家笔下,渭河源头甘肃通渭,就连苦熬出的茶也别有一番风味,“通渭不产茶,窖水也不甘甜,虽然熬茶的火盆和茶具及其精致,熬出的茶都是黑红色,糊状的能吊出线,而且就那么半杯。这种茶立即能止渴和提起神来,即节约了水有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生活艰苦,人们却乐观向上,乡村是美丽的,美的简单,质朴,乡村的人着气就骂,动气了就打,打骂完了还过日子。在这真实的乡村中连随意晃过的孩童身影都是难以抹去的景色。“这几个孩子都是园头圆脑,小鼻小眼,长的就像个土豆,但争着吵着吃烧成的土豆,让我觉得是那么美好和可爱”、“两个小女孩长得非常俊,高鼻梁,大眼睛,衣着单薄,看样子不觉得冷”、“小女娃一直噘着嘴,蛮俊的,颧骨上有两团红”。

尽管时至今日,对“旅游”“旅行”的理解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求真、求异、求美的旅游本质追求却是我们的共识。戈夫曼说,很多社会生活都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指个人扮演正式角色的社会场合或接触活动,后台则是人们积蓄支持并为更正式场合的互动做好准备的地方。当安全地躲在场景之外时,人们才得以放松自己,并可以宣泄一下感情,充分表现自己的行为风格,这才是真实样态。正如去浙江横店旅游,没有人相信精巧雅致的清明上河图、恢宏大气的明清宫苑等就是横店人常态的生活,但却更没有人愿意穿越“前台”直抵“后台”真实的横店人生活,因为那着实没有趣味。

然而,千余年来以农立国,或构建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文化之“后台”真实却在不断萎缩,不断消减,不断远离我们而去!不要说东南沿海,“即使在陕西,经过十村九庄再也看不到一头牛”;正是基于此种大忧虑,作家写到“我害怕以后的孩子会不会只知道了村里的动物只是老鼠苍蝇和蚊子,村里的树木只是杨树柳树和榆树?所以,就有了想记录那些三十年间消绝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农耕用具的欲望”。或许真是这种大爱和大关怀,才能发现和感受乡土之美,才能讴歌乡土之美!

简单艰苦,还原旅游本色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旅行是对平素辛劳工作的犒赏,旅行生活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也是传统“穷家富路”思想的延续。而在旅行家眼中,要获得最佳旅行感受,艰苦生活是必须的付出。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写到“当我们远离自己国家旅行,被莫名的恐惧环绕而本能地要回到故有习惯的保护下时,这才是旅行最明显的收益。那一刻我们即狂热又虚弱,以至最轻微的刺激都能诱发我们灵魂深处的颤动。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不是为了享乐才旅行,旅行中是没有享乐的”。

平凹说“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块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淳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却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现代的经济发展遮蔽了它们曾经的光荣。当人们无限向往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繁华,追逐那些新兴的旅游胜地的奇异,很少有人再肯光顾着三块地方”。这些地方的生活自然艰苦,睡老乡的土炕,“第一顿的定西饭就是蒜面和蒸土豆子”,“在佳县县城的一家饭馆喝了两碗豆钱稀饭,饭稀的照着我满是胡茬的脸”,最令作家津津乐道的地方美食也无非就是吃的时候,能狼吞虎咽、馒头大汗的“酸面,炝些葱花,辣子汪些,蒸盘土豆”。这种旅行对大多数游客而言无疑是“花钱买罪受”,而对于旅行着的平凹而言,却是深入“了解别一样的地理环境,和别一样人的生存状态”最佳模式。

或许,这是作家采风接地气的职业性放松,“但若心细了,便能读出我写完每一部长篇小说后的所思和当时的心境”,又或许他“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然无为,动而以天行”的旅行模式也难成为当下人们外出的模板,但平凹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旅行思路:走向自己的周遭,深入我们的低处,那里处处是风景,那里处处是感动,所谓“名胜多欺客,此山亲游人”;不事声张,悄然而往,独自旅行,让失去联系成为旅行的一种习惯,一路行走,一路思考,落纸成文,让旅行变得回味无穷,如周国平言“不懂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憾”。

像平凹一样贴地旅行,为我们,也为了旅行本身!让旅行不再是为了赶场而来去如风,而是惬意的沐浴风中,发现最纯粹的风景,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我们驻足的细节,也不再是为了证明匆匆足迹留下的影像,而是放弃相机,带一个故事回家,实现旅游本质的精神回归。

猜你喜欢
定西天气旅行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
小黑的旅行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夏日旅行
定西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