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3-09-19 13:08陈福亮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量表身体

陈福亮

我们认识和感受自己的方式所受到的关注是任何其他课题所不能比拟的[1]。从古至今,人类就不断思索这些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当代哲学家,诸如萨特、卡西尔等人有关自我的观点中都能有所体现。而心理学家们同样也对此课题兴趣盎然。一般而言,心理学家们认为自尊是自我的核心组成要素,他们对自我的探究主要体现在自尊研究中。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对“自尊”的研究经历了兴起、热潮、冷淡、升温等起伏不定的发展变化。从一开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为自尊的兴起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性铺垫,随后也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自尊热”。但是,当行为主义的浪潮淹没了所有不可以由可观察的方式来研究的课题后,自尊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渐成为一个少人问津的话题。而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强势发展,又使得自尊研究回到了心理学界的学术前沿。

作为整体自尊的次级结构,身体自尊受到锻炼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是锻炼心理学中心理论效益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身体自尊体现的是个体对其身体不同方面的评价与满意感,也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人的情绪、情感、心境等心理状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身体自尊的概念、结构维度的界定;二是身体自尊的测量方法;三是有关身体自尊的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

1 自尊与身体自尊的概念、结构界定

1.1 自尊的概念与结构界定

国内学者黄希庭等(2003)认为,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这种正向情感,意味着自己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愿让别人看不起,更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2]。

就自尊的结构而言,一开始学者们大多认为自尊是单维的,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自尊并不是单一维度。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自尊结构观点是由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的自尊多维等级结构模型[3](见图1)。他们认为自尊具有多等级的结构,整体自尊(即通常所谓的自尊)由学业自尊、社会自尊、情感自尊及身体自尊构成。其中,学业自尊可进一步分为语文、数学、历史等各具体学科上的自尊;社会自尊又可分为同伴、家庭等方面的自尊;情感自尊可由各种具体情绪状态层面上的自尊构成;身体自尊又有不同身体层面的自尊构成,如身体能力、身体外貌、身体吸引力等。Shavelson等人还指出,随着处于低层次、具体领域的自尊水平的变化,高层次的整体自尊也能够随之发生变化[4]。

图1 自尊等级结构模型

1.2 身体自尊的概念与结构界定

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评价[5]。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对自尊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整体自尊层面上;后经国内外学者对身体与自尊关系的大量深入研究,提出了“身体自尊”这一术语,同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与启示。例如,Goldenberg等学者(2007)以大学生为被试,证实了个体可以通过提高对自己身体的认同来提高身体自尊,进而提高自身的整体自尊[6]。可以看出,身体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来源,身体自尊是个体整体自尊的一个次级具体领域。身体自尊作为构成整体自尊的一个特定层面,通常包括两个等级:一是整体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二是次级领域中更加具体的身体各层面的满意感,如身体能力层面自尊,身体外貌层面自尊等。

“自尊”概念的广泛出现,早已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而锻炼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更多地关注身体自尊。身体自尊可以用作预测性变量,来考察某种身体自尊水平的人群更愿意积极锻炼。它也可以用作结果变量,当作体育锻炼所产生的自尊心理效益指标。当然,它还可以用作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以加深我们对身体自尊与其他变量关系的了解,以及学术潜能的开发和价值的利用。

2 自尊与身体自尊测量

2.1 自尊的测量

一般而言,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常采用他人或自己编制、修订的量表对自尊进行测量。常用的量表有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该量表为单维量表,共含有10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Coopersmith(1975)的自尊调查表(Self-Esteem Inventory,SEI)在研究中也应用的较多。该量表最初是针对青少年儿童而编制,后经修订也适用于成年人群。自尊调查表共含有25个条目,国内外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10]。除了上述两个量表之外,自卑感量表(The Janis-Field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在自尊研究中也较为常见。该量表最初由 Janis和 Field(1959)编制,后经 Fleming和Watts(1980)与 Fleming和 Courtney(1984)以Shavelson的“自尊多维等级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修订[11—13]。因而,该量表是多维量表,既可以测量整体自尊,还能测量诸如社交自信、学习能力、情感、体形外貌及身体能力等特定层面的自尊。

2.2 身体自尊的测量

身体自尊是锻炼心理效益研究的主要课题,相关的量表在此类研究中也应用较多。其中,被广泛使用的量表主要有身体自我意识剖面图(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PSPP)、重要性感知剖面图(Perceived Importance Profile,PIP)与身体自尊量表(Body-Esteem Scale,BES)。PSPP和 PIP最初由Fox等人于1990年编制[14]。PSPP量表包含一个主量表,即身体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四个分量表,即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强壮分量表。PSPP的主量表可用于测量一般的整体身体自我满意感,而四个分量表可用于测量低一级身体区域的满意感。PIP量表与PSPP相似,也由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及强壮分量表组成,反映个体对身体各方面的重要性感知。Fox等人对大学生、中年及老年人群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4—16]。国内锻炼心理学领域学者徐霞和姚家新(2001)对PSPP和PIP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国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17]。修订后的量表由一个主量表,即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和四个分量表,即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分量表构成。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在结构效度上还存在一些瑕疵。

身体自尊量表(BES)最初由 Franzoi等人(1984)编制,量表分三个维度,共含有35个条目[18]。该量表的三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三个维度是生理性吸引力、身体状况和强壮;女性的三个维度是性吸引力、体重关注和身体状况。Franzoi的验证结果表明,BE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9]。国内学者何玲和张力为(2002)对 BES进行了中文修订,并报告出了良好的效标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20]。

段艳平(2000)在参考澳大利亚学者Marsh编制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和PSPP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儿童的身体特点,修订编制成《中国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21]。该量表共含有78个条目,通过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外貌、健康、身体自我价值感、整体自尊12个分量表来测量少年儿童的身体自尊。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少年儿童的身体自尊研究。

通过自我报告法测量自尊与身体自尊的方法应用相当广泛,同时上述各种量表修订研究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问题。由于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自尊或身体自尊可能会受到自我展示的影响,即受测者歪曲他们的反应,以在他心目中自认为的那个形象或身体形象来做答,而不是按照内心真正如何评定自己来回答。为了克服此种缺陷,有学者(如Banaji,1995)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心理适应的方法。这种间接、内隐的测量自尊的方法通常比较隐蔽,受测者很难觉察到是在测量其自尊或身体自尊。近些年来借助计算机技术而兴起的内隐联想测验,也已被较多地应用于体育锻炼与自尊的研究中。

3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的研究

3.1 元分析研究

元分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总结,其目的不是为某一特殊研究问题提供文献性证据,而是利用各种文献概括出经验性的和理论性的结论(张力为等,1993)[22]。作为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今后研究的基础,元分析研究早已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研究领域的第一篇元分析由Gruber(1986)完成[23]。Gruber在 84 项有关体育锻炼与儿童自尊发展的研究中选取了27项有充足数据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儿童自尊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平均效果量(Effect Size,ES)为 0.41。他在研究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和学校体育课能够对儿童自尊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自尊基线值低和特殊人群的效果相对其他人群要明显,而体育锻炼对残疾儿童自尊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效果量达到0.57。就锻炼形式而言,与创造性体育活动(ES=0.29)、竞技项目的体育训练(ES=0.40)、动作技能学习活动(ES=0.32)相比,有氧类型的体育锻炼产生的自尊心理效益的效果量最大,达到了0.89。Lirgg(1991)对筛选出的35项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整体自尊与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平均效果量为0.42,且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24]。Spence等人(2005)对113项探索体育锻炼与成人自尊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提高成人自尊水平的平均效果量为0.23[26]。

自从格拉斯于1976年首次提出元分析方法以来,体育科学的研究中陆续出现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元分析,这标志着体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动向之一(张力为、祈国鹰,2000)[21]。但是,该课题的元分析研究在国内锻炼心理学领域中还未曾涉及,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动和手动搜索,还未发现对该课题的分析研究。元分析可对各课题研究寻求普遍性结论,进而做客观全面性评价,建议学者对此方法予以重视。

3.2 调查研究

横向调查研究是学者们探究该课题最常用的方法。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自尊水平,锻炼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次数是良好自尊心理效益产生的关键因素[27—30],但锻炼形式与锻炼项目对自尊或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性影响[31,32]。由于体育锻炼的项目种类繁多,各研究对锻炼时间、强度控制各异,这就使得目前学者的关注点较多。但是,这同时也导致我们对每个项目的锻炼强度、时间、每周锻炼次数等对自尊或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的还不够深入,研究的可重复性不高。此外,研究还发现体育锻炼提高自尊水平的心理效益不存在性别差异,且自尊基线值较低或有特殊问题的超常人群,体育锻炼的自尊心理效益更为明显[33,34]。横向研究通常易于实施,比较节省时间与研究经费,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调查对象流失,在短时间内获得研究结果。但是,横向研究并不能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Lemmon等人(2007)调查发现高自尊水平的非裔美籍女学生(8~12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水平显著高于低自尊水平的非裔美籍女学生[35]。但这并不能确定是自尊水平的高低引起了锻炼情况或水平的差异,也无法肯定是锻炼水平的高低导致了自尊水平高低的差异。

跟踪研究是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调查对象进行重复的研究。由于能够让研究者看到相对较为完整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过程中的特定时间点,使得纵向研究受到部分学者的青睐。但由于研究周期长,调查对象流失可能性大等原因,因此研究者在探究时就不得不思考研究经费与人力。可能由于诸如上述各种原因,国内外对该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纵向研究数量较少,成果较为缺乏。关于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纵向研究发现,短期的体育锻炼往往看不到显著的自尊心理效益[36,37],而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体育锻炼容易看到明显的心理效益[38,39]。例如,McAuley 等人(2000)对174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5.5岁)进行持续六个月的跟踪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锻炼水平、身体素质、自我效能感、体脂与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力量、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自尊知觉的提高相关[40]。

3.3 实验研究

由于具备随机分配被试和对实验条件精确控制的特点,因此实验研究成为学者探究体育锻炼与自尊因果关系的重要手段。King等人(1993)较早地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体育锻炼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控制组被试相比,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验组中具有更高比例的被试自我觉察到体重、健康程度、形象、身体强壮度的积极变化[41]。Blumenthal等人(1999)的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抑郁得分的被试在16周体育锻炼后,其自尊得分较锻炼前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变化,效果量达到0.50。此外,与药物治疗组(ES=0.50)和体育锻炼+药物治疗混合组(ES=0.48)被试相比,体育锻炼的效果量与其都十分相似[42]。Goni&Zulaika(2000)及McAuley等人(2000)研究发现,实验组被试的整体自尊及身体自尊在进行六个月的体育锻炼后出现显著的积极变化[40,43]。国内学者刘巧侠,庄锦英(2006)选取120名无病痛者为被试,进行持续时间为45周的有氧健美操锻炼实验研究[44]。该研究采用徐霞等人修订的身体自尊量表去测量外显身体自尊,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程序测量内隐身体自尊。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可以增进女性形体美,提高女性外显身体自尊水平;存在内隐身体自尊,但其与外显身体自尊相互独立,且较为稳定,有氧运动改变内隐身体自尊的可能性较小。该研究实验持续时间长,操作规范,进而有助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推论,但有一点让人觉得不足,即选取的被试中既有不同职业女性,又有在校大学生,而徐霞等人修订的身体自尊量表当时只是针对大学生人群而修订的。徐恬(2012)对186名异常体重大学生实施了15周的锻炼干预实验研究[45]。结果表明:(1)男性低体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锻炼后出现显著变化,女性低体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锻炼后表现出显著变化;(2)就超重人群而言,男性超重大学生身体自尊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四个维度在锻炼后表现出显著变化,女性超重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各个维度在锻炼后都表现出积极显著变化;(3)体育锻炼对男女肥胖大学生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及身体素质都能起到显著改善作用。总体而言,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三个月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尊或身体自尊水平,但具体到自尊的维度层面上可能存在差异。

4 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

自尊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构念,而身体自尊是锻炼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在诸多理论模型中都能看到它们的存在,包括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社会比较加工等许多理论模型。但是,由于各学科领域学者研究侧重点的差异以及自尊本身的复杂性与其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当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自尊的概念界定不清。虽然自尊的提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前人围绕自尊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自尊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未能达成一致的见解。在现有的理论中,自尊被认为是一种自我评价,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价值感,被当作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情况都存在;二是测量问题。从当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使用量表来测量自尊或身体自尊。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研究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量表,而量表质量的良莠不齐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46];三是实验研究问题。在解释体育锻炼提高自尊的心理效益时,研究者往往不得不面对被试在实验外是否会受到其他活动影响的问题。虽然单次短时锻炼可以排除实验外其他活动的影响,但单次短时锻炼往往由于周期短,提高自尊的心理效益不可能十分显著,更多情况下自尊心理效益是不能被觉察到的。该课题若是要在未来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上述问题应该能够解决。

5 结束语

自尊被认为是最能预测人类情感变化和生活满意度的人格变量,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次级结构,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锻炼心理学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整体自尊和身体自尊水平,效果量为小到中等。尽管部分研究发现短期的体育锻炼往往看不到显著的自尊心理效益,而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体育锻炼容易看到明显的心理效益。其中对自尊基线值低的人群,体育锻炼所产生的自尊心理效益通常更为明显。由于测量工具、研究设计、实验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体育锻炼提高整体自尊或身体自尊的机制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乔纳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Shavelson RJ,Hubner JJ,Stanton GC.Validation of constructs interpretation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46):407~441.

[4] Thelma S Horn,Randal P.Claytor.Development aspects of exercise psychology[M].Exercise Psychology: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Psychological Processes,1992:299 ~339.

[5]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3):42~47.

[6] Goldenberg JL,McCoy SK,etal.The body as a source of selfesteem on identification with one's body interest in sex and appearance monitor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118 ~130.

[7] 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8] Coopersmith S.Coopersmith Self-Esteem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M].Palo Alto,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5.

[9] Robinson,Shaver,Wrightsman.Translated by Yang Y Y,Peng S Q.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M].Hongkong Yuan-Liu Publishing Co,Ltd.1997.

[10]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6):504 ~508.

[11] Janis IL,Field PB.A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personality:Consistenc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M].In Personality and Persuasibility,ed.C.I.Jovland and I.L.Janis.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59.

[12] Fleming JS,Watts WA.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esteem:Some results of a college samp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921 ~929.

[13] Fleming JS,Courtney BE.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esteem:Ⅱ.Hierarchical facet model for revised measurement sca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404~421.

[14] Fox CL.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 manual[M].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90.

[15] Fox CL,Wasley D.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physical self-concept in the elderly[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1,21:78 ~79.

[16] Sonstroem RJ,Lisa LH.Exercise and self-esteem:validity of model expansion and exercise association[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29 ~42.

[17] 徐霞,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1,21(2):78 ~81.

[18] Franzoi SL,Shields SA.The Body-Esteem Scale: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a college popul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4,48:173 ~178.

[19] Franzoi SL.Further evidence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body esteem scale [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4,50:237 ~239.

[20] 何玲,张力为.抽象及其具体身体自尊评价方式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320~323.

[21] 段艳平.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与检验[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0.

[22]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3] Gruber JJ.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development in children[J].In G.A.Stull& H.M.Eckert(Eds.).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development in children:Academy papers.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86:30~48.

[24] Lirgg CD.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confid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studies[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1,4:443 ~456.

[25] Fox KR.Self-esteem,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0,31:228 ~240.

[26] Spence JC,McGannon KR,Poon P.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global self-esteem:A quantitative review[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2005,27:311 ~334.

[27] Ryan MP.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Mediating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J].Psychology and Health.2008,23:279 ~307.

[28] 王霞,蔡庆华.不同项目、强度的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情绪、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114 ~119.

[29] 赵纲.不同时间中小运动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体质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0] 娄虎.不同频率的中等强度篮球、健美操锻炼对大学新生皮脂厚度、身体自尊及其心境状态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7.

[31] Roark J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sport ideology,collective self-esteem,homophobia and type of sport among women athletes[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1999,60(2-B):875.

[32] Foster YA.Brief aikido training versus karate and golf training and university students’scores on self-esteem,anxiety and expression of anger[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1997,84:609~610.

[33] Lau PWC,Cheung MWL,Ransdell LB.A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perception and self-esteem:Global physical self-concept as the mediat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9:493 ~509.

[34] Baldwin MK,Courneya KS.Exercise and self-esteem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n application of the exercise and self-esteem model[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7,19:347~358.

[35] Lemmon CR,Ludwig DA,Howe CA,Ferguson SA,Barbeau P.Correlates of adherence to a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in young African-American girls[J].Obesity.2007,15:695 ~703.

[36] Faigenbaum A,Zaichkowsky LD,Wescott,et al.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children[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7,20:164 ~175.

[37] Walters ST,Martin JE.Does aerobic exercise really enhance self-esteem in children?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 3rd-5th graders[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0,23:51 ~60.

[38] Craft LL,Landers DM.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clinical depression and depression resulting from mental illness: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339~357.

[39] McAuley E,Rudolph D.Physical activity,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1995,3:67 ~96.

[40] McAuley E,Blissmer B,Katula J,Duncan TE,Mihalko SL.Physical activity,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relationships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0,22:131 ~139.

[41] King AC,Taylor CB,Haskell WL.Effects of differing intensities and formats of 12 month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J].Health Psychology.1993,12:292~300.

[42] Blumenthal JA,Babyak MA,Moore KA,etal.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older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9,159:2349 ~2356.

[43] Goni A,Zulaika L.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fifth grade pupils'self-concept[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0,91:246 ~250.

[44] 刘巧侠,庄锦英.有氧运动与女性形体及身体自尊关系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6,10(26):54 ~58.

[45] 徐恬.有氧健身锻炼对异常体重消费者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99 ~101.

[46] 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7] 李彦.内隐自尊效应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1).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量表身体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