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英汉通感实证研究*

2013-09-18 11:48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通感触觉表达式

石 琳

(湖南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1.引言

英语syna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syn-意为together,-aesthesia意为sensation。合起来的意思是together sensation(同时感觉)。钱钟书将其翻译成“通感”,即五官感觉的相通。传统的研究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辞海》(1987:14)是这样来定义通感的:“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作上当表现属于甲感官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官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1.1987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4页。。为探索通感的实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Ullmann(1964),Williams(1976),SeanDay(1996),於宁(1992)和徐莲(2004)等。然而这些实证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1)已有的实证研究针对的语种,多属于印欧语系,因而总结出的具有规律性的现象是否具有跨语系语言普遍性值得进一步探究。(2)汉语通感实证研究偏向的是从词义固化方面来进行,对文学作品中的具有个性化的新颖的通感现象却没有涉及,研究还不够全面。(3)关于通感迁移规律的研究偏向于发现通感的感官迁移方向,很少涉及五种感觉在通感中的出现频率。

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在隐喻理论的框架下,从论述通感的隐喻本质入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系统收集并比较了英汉通感表达式。研究中的汉语语料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2007年《十月》杂志(共6期)2.本文中没有特别注明出处的汉语通感语料均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第五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英语语料主要来自已有的通感研究文献 (Bretones2001;李国南 2001)。通过分析汉语通感具有规律性的一些现象,并将其与SeanDay(1996)总结的英语通感具有规律性的现象相比较,发现了英汉通感共有的规律。

2.通感的隐喻本质

根据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其本质是用一类感觉去理解或体验另一类感觉,其概念域分别由不同的感觉域构成。语言中的通感式表达是这一隐喻在语言中的具体语言实现或展现。作为一种隐喻,通感具有隐喻的一般性特点:

(一)通感隐喻的普遍性。通感不是少数有天赋的说话人或作家的专利,而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英语中的sweetvoice,warm/coldcolor,汉语中的冷静、热闹 等普通话语中都隐藏着概念隐喻HEARINGISTOUCHING和SEEINGISTOUCHING。只是这样的表达已经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当中,人们对其已习以为常,没有意识到这也是隐喻。

(二)通感隐喻的概念性。通感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格,或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通感是一种概念化的方式。通感的概念性在语言范畴之外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我们大多数人对这样的漫画或卡通画面都非常熟悉:一只猫从窗户重重地摔倒了地上,紧接着一群小鸟围着猫的脑袋,一边飞一边唧唧地叫着。漫画家或动漫设计者为了表现猫此时所感受到的“痛(触)觉”,而借助了视觉和听觉形象,似乎痛(触)觉可以触发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漫画和卡通属于艺术领域,主观性较强。然而在客观性强的科学领域,学者们也会使用通感隐喻来对某个现象进行概念化。比如科学家们通过画波形图来描述和研究声音的特性,在语言表述上也会使用等词汇。如果没有HEARINGISSEEING(听觉即视觉)这一概念隐喻,我们似乎无法对声音进行概念化,更无从谈论声音。

(三)通感隐喻的建构过程是跨域映射的过程。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比如, 在 “He got a head start in life.”“He’without direction in his life.”“I’m where I want to be in life.”“I’m at acrossroads in my life.”等句中,隐藏着关于[LIFE]的重要隐喻:LIFEISJOURNEY(人生就是旅程),这里的源域是[JOURNEY],目标域是[LIFE]。以下列表展现了两域之间的对应:

通感隐喻中的两域所表示的概念分别属于不同的感觉(或感官)。通感是五种感觉(或感官)域之间的特征的映射。比如,在“臭骂”这一表达式中就隐含着在HEARINGISSMELLING(听觉即嗅觉)这一隐喻,其中存在以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对应:

通过这种映射,源感觉域的特征迁移到了目标感觉域,使其具有了源感觉域的特征。

3.英汉通感隐喻的主要类型

在语料的收集过程中,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日常语言还是在文学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通感式表达。根据源感觉域的不同,我们大致把通感隐喻分为五类:

3.1 源感觉域为触觉的通感

触觉经常将其特征映射到其他感觉域,从而使其他感觉具有“可触摸”的特性。学者们很早就发现触觉和其他感觉之间有相通之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在听觉所感受到的声音的acute(尖锐的)或grave(沉闷的)与触觉所感受到的sharp(锋利的)或blunt(钝的)之间存在一种平行关系。在现代英语中,成功流行的音乐被称为hit,其原义为“打,击”。英语中用触觉词汇表达听觉感受的通感式表达很多,如:

(1) cold words

(2) a hot debate

(3) warm congratulations

(4) soft voice

(5) a piercing cry

(6) Here will we sit and let the sound of music

Creep in our ears: 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

Becaus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The Merchant of Venic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在汉语中,这种“可触摸的声音”无论是在日常语言中还是在文学语言中都是非常普遍的,如:

除了听觉或声音,视觉在通感隐喻中也是“可触的”。温觉,触觉的一类,与视觉似乎有着自然的联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white(白色)”与“hot(热)”之间、“black(黑色)”与“cold(冷)”之间存在着关联。 有意思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白热/白热化”和“乌寒”这类似的表达。同样,人们在温觉和色彩感觉之间也建立起了隐喻关系:蓝色和绿色是凉爽或寒冷的,黄色和红色是温暖或炎热的。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中,“绿色”这一概念总是与绿色事物同现的,如绿树、绿草、绿水,等等。在自然世界里,大多数绿色的事物都是凉爽的。相反,黄色或红色给人的联想则是温暖或炎热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隐喻性思维还会引发出具有跨文化相似性的情感联想。比如,表示触觉的“冷”通常用来比喻情感或情绪上的“冷漠”。这在不同语言文化中是一致的。因此,汉语里有“脸”,英语中有 “coldface”,俄语里有“холодное лицо”,法语里有“unvisageglacé”,德语里有“kalteMiene”等对等的表达法。

“可触的”味觉和嗅觉也是非常常见的。用来描述强烈味道或气味的词经常源自于描写触觉的词。词源学表明,表达“sour(酸)”之意时,英语词 acid、法语词 acide、拉丁语 acidus,都起源于印欧语词根“ak-”,其意思为“pointed(尖的)”或“sharp(锋利的)”。

源域为触觉的通感式表达不仅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是非常多的,如:

(12) As he walks yet, feeling our eyes on his back....

(Visitant by Seamus Heaney)

(13) The mustard is hot enough to bite your tongue.

(14)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Ode to a Nightingale by John Keats)

3.2 源感觉域为视觉的通感

视觉使我们感知颜色、运动以及距离,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由于视觉在我们认识世界时所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因而成为通感隐喻中较为普遍而重要的源域,比如:

(18) mauve Hungarian music (An Ideal Husband by Oscar Wilde)

在众多以视觉为源域的通感式表达中,“可视的声音”最为突出。这是因为,视觉和听觉是最为灵敏、精细、和高度发达的两种感觉,因而最容易被联想在一起。比如,在英语中,人们会说:“Ididn’tseethejokeyou toldjustnow”。这里,本来是用来“听”的笑话却可以被“看见(see)”。在汉语的日常表达和固定用法中,这种“可视的声音”非常普遍,如:

3.3 源感觉域为味觉和嗅觉的通感

嘴和鼻子紧密相连,当我们将食物送进口腔,舌头感觉到其味的同时,鼻子也嗅到了其(气)味。嗅觉可以促进或减弱味觉。两种感觉联系之紧密在语言使用上也有所表现,比如,英语“delicious”的意思是“tastingor smellingverypleasant(美味的,芬芳的)”。 英语单词“sweet(甜)”,“sour(酸)”,“bitter(苦)”,“spicy(辣)”可以指味道或气味。有意思的是,在笔者所收集的英汉通感语料中,人们都倾向于用属于味觉的词来描写嗅觉,却没有用属于嗅觉的词来描写味觉。

味觉或嗅觉常常将其特征映射到听觉和视觉,表现在语言中就是属于味觉或嗅觉的词常被用来描写听觉和视觉。上文提到的“delicious”一词也可以用于描写视觉或听觉,意为“delightful to hearing or vision”,如:

(21) a delicious story

(22) a stroll though the delicious spring landscape

更多的源域为味觉或嗅觉、目标域为听觉和视觉的通感式表达还有:

(23) an acid look

(24)The same bright face I tasted in my sleep,Smiling in the clear well..

(Endymion by John Keats)

英汉语中还有少量的用味觉或嗅觉词来描写触觉的。比如,汉语的“酸”和“苦”可以用来描述疼痛的感觉,因此就有了“酸疼/痛”,“痛苦”这样的表达。

3.4 源感觉域为听觉的通感

在笔者收集的英汉通感式表达中,源域为听觉的范例要比其他类别的通感少。在这一类通感中,“可听的视觉图像”相对较多一些,比如:

(29)aloud/quietcolor

(30)Ohcouldyouviewthemelody

Ofev’rygrace,

Andmusicofherface(OrpheustoBeastbyRichardLovelace)

3.5 源感觉域为多种感觉的通感

通感隐喻有时会涉及两种以上的不同感觉。比如,

(34)那种热不再是讨厌的闷热,而是变成了蛋糕房里热热的。(李燕蓉 《深白或浅色》《十月》2007年第6期)

“闷热”这一感觉,确切地说是温觉,通常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所以汉语中有“燥热”一说。但这里,“闷热”却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感。为了传达这一不同寻常的感受,作者调动起味觉、触觉、嗅觉,将几种感觉混合在一块来表达其中的丰富内涵。

4.英汉通感隐喻的比较

上文中,笔者通过列举英汉通感隐喻表达式来展示了英汉通感隐喻的基本面貌,但这还不足以对英汉通感隐喻做一个系统而综合的研究,更不足以对英汉通感加以比较。为了对英汉通感隐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并发现了一些英汉通感共有的规律性的现象。

4.1 英汉通感隐喻种类的比较

笔者共收集到汉语通感隐喻表达式428例,将这些表达式的种类加以统计后,如表-1所示:

表1 :汉语通感隐喻表达式分类统计表

表中最左边的目标感觉域即被描述的感觉,横向排列的源感觉域即用以描述其他感觉的感觉,不同的数据则是笔者收集到的各类通感隐喻表达式的数量。以表格的第一横排数字为例,0表示以听觉描述听觉的表达式没有,因为通感隐喻必须涉及至少两种不同的感觉;以视觉描述听觉的表达式有136例(如:色,线);以嗅觉描述听觉的表达式有8例(如:骂,名);以味觉描述听觉的表达式有32例(如:辛的讽刺,声音美);以触觉描述听觉的表达式有76例(如:言语,的叫声);听觉为被描述的感觉的表达式合计有252例。

SeanDay(1996)对英德两种语言的通感隐喻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他所收集到的各类英语通感隐喻表达式的数目以如表-2所示:

表中最左列的Primary senses(初级感觉)即被描述的感觉,横向排列的Synaesthetic senses(通感式感觉)即用以描述其他感觉的感觉。比如,以触觉描述听觉的表达式(如:softmusic)有540例。

就通感隐喻表达式的种类来说,SeanDay将感觉分为触、味、温、嗅、视、听六种感觉,共收集到1269例英语通感隐喻表达式。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感觉分类法,将温觉划归触觉,那么SeanDay共找到16类英语通感隐喻表达式。笔者收集到的汉语通感隐喻表达式则有18类,其中有两类,“可嗅的触觉”的表达式(如:臭揍一顿)和“可视的味觉”的表达式(如:浅尝)是SeanDay在英语中没有找到的(这也许是因为语料来源有限)。但是,通过表-1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两类通感隐喻表达式在汉语中所占比例也是非常之小的。可见,除了这小小的差别,英汉两种语言在通感隐喻的分类方面是极为一致的。

4.2 英汉通感隐喻各感觉出现频率的比较

通过更为细致地比较研究表-1和表-2,我们还可以找到英汉两种语言在通感隐喻方面的一致性:(1)五种感觉中,触觉是人们最常用来描述其他感觉的感觉,即以触觉为源感觉域的通感式表达,其数量要高出以其他感觉为源感觉域的通感式表达。(2)人们使用通感隐喻来描述的感觉最多的是听觉;换句话说,以听觉作为目标感觉域的通感式表达,其数量要高出以其他感觉为目标感觉域的通感式表达。(3)以嗅觉为源感觉域的通感式表达其数量相当少。

当然,英汉通感隐喻也存在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英语中,“可触摸的声音”这一种类的通感式表达所占比例最高;而在汉语中,“可听见的声音”这一种类的通感式表达所占比例最高。有意思的是,虽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的通感种类不一样,但二者都集中在对听觉的描述上。第二,作为源感觉域的视觉在英汉两种语言的通感隐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汉语中,以视觉来描述其他感觉的通感式表达占了总数的39%(428例中有167例),大大高于英语的8%(1269例中只有100例)。换句话说,在汉语中,将视觉作为源感觉域来使用的频率要大大高于在英语中的频率。

表2 :英语通感隐喻表达式分类统计表(SeanDay1996)

4.3 英汉通感隐喻的感觉域映射总体趋势比较

大量的通感式表达表明,通感隐喻映射不是随意的,相反却表现出一种规律:有的感觉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描述其他感觉,而有的感觉则更有可能被其他感觉所描述。在表-2的基础上,SeanDay将某种感觉作为通感感觉(synaesthetic sense)时的通感表达式数量减去其作为初级感觉(primary sense)时的表达式数量,得到的数值反映了该感觉在通感隐喻中的重要性(weighing of a sense in a “ranking” sequence)。通过这样的计算方法,将各类感觉的所得数值从大到小排列,即得到了从标记性最弱的感觉(the least marked sense)到标记性最强的感觉(the most marked sense)的排列顺序。这样的排列顺序反映了通感隐喻的感官域映射的总体趋势(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的方法,笔者在表-1的基础上,得到了汉语通感的感官域映射总体趋势,如表-4所示。

表3.英语通感隐喻的感官域映射总体趋势(SeanDay1996)

表4.汉语通感隐喻的感官映射总体趋势

根据SeanDay的研究,英语通感隐喻的感觉域映射的总体趋势为:触→味→温→嗅→视→听。而笔者发现的汉语的感觉域映射总体趋势为:触→味→视→嗅→听。除开SeanDay将温觉单独列出的因素之外,我们可以看出,在感觉域映射的总体趋势上,英汉仅存在细微的差别,即嗅觉和视觉的位置不同。中国人似乎比西方人更重视视觉信息,反映在语言中,以视觉描述其他感觉的汉语通感式表达所占比例要比英语的高得多。

5.结语

通过对英汉通感隐喻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通感隐喻不是各种感觉之间的随意映射,相反,却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现象:一是各感觉出现频率不一样;二是感觉间的映射具有总体趋势。英汉通感隐喻总体来说是相似点多于不同点。这是因为,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拥有相似的生理结构,人类的认知方式也大致相同。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认知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这样的个性化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中。英汉通感隐喻的比较研究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人类认知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Bretones, Carmen(2001). Synaesthetic metaphors in English[OL]. ftp://ftp.icsi.berkeley.edu/pub/techreports/2001/tr-01-008.pdf (accessed 24/06/2008)

Day, S. (1996). Synaesthesia and Synaesthetic Metaphors [OL]. http://psyche.cs.monash.edu.au/v2/psyche-2-32-day.html(accessed 21/05/2007).

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Ullmann, S.(1964). Language and Style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Williams, J. M. (1976). Synaesthetic adjectives: 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change [J]. Language 52(2).

李国南(1996).论 “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3)。

李国南(2001).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莲(2004).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

於宁(1992).从汉语角度看“通感”中的语义演变普遍原则[J].修辞学习(4)。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表达式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一个混合核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范数表达式
表达式转换及求值探析
浅析C语言运算符及表达式的教学误区
食的触觉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