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62例的螺旋CT分析与诊断研究

2013-09-17 07:01周合群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18期
关键词:大面积低密度征象

周合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 410005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开展超早期治疗能够降低致残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文献报道称头颅CT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最有效影像检测手段,而且CT平扫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疗效评价[1]。故而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诊断意义重大。本研究对本院自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0年5月—2012年11月接受治疗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62例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在38~75岁之间,平均为(59.4±12.6)岁;全部病人均在首次发病6 h内实施首次CT平扫,均满足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制定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经CT复查确定梗死灶面积≥3 cm2。

1.2 检查与分析方法

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 螺旋CT扫描机,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平躺,以OM为基线,以5~10 mm为基准对层厚和层距进行常规扫描,而病变处则进行层厚和层距为3 mm或者5 mm薄层扫描,利用窄窗宽、窄窗位的方法制定50~70 Hu与10~20 Hu的窗宽与窗位,比较分析双侧图像。首次扫描在患者发病后6 h内进行,第二次进行CT复查是在发病后18 h~15 d之间,安排两位高年资的CT诊断医生对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结果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

2 结果

首次经常规CT平扫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者22例(35.48%)。主要CT征象如下:脑实质低密度征及交界模糊征:患者显示出局限性脑实质(包括灰质及白质)的密度下降以及内囊及其两侧结构或皮质与髓质交界部位的边界不清;局部脑组织肿胀征:患者显示出局部脑沟出现消失(小于3层),呈现基底池非对称及脑室受累表现;血管高密度征:主要表现出某处脑动脉的密度比相同支动脉的其它段或另一动脉的密度高。在全部62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有50例在第一次经CT平扫结果显示为脑实质密度下降征(图1),此图显示脑实质低密度征:右侧颞叶灰白质密度减低。内囊和其外侧结构分界模糊。病变区域脑沟变浅,甚至消失,右侧脑室稍变窄。

39例患者显示为局部脑肿胀征(图2),其特征是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左侧颞顶叶与血管分布区一致的大片低密度区,患侧脑沟消失,左侧侧脑室体部受压变窄,连同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19例单侧显示大脑中动脉血管高密度征(图3)血管高密度征:右侧额叶、颞叶大面积低密度区中见高密度血管影。,12例显示基本正常。

图1

图2

图3

3 讨论

3.1 病理及生理基础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由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等大的血管主干产生栓塞所致,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治疗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患者在有效时间窗期间不能回复血流,不仅无法挽救患者脑细胞,还会继续加剧脑损伤,例如脑水肿、再灌注损伤以及脑出血等症状。所以,怎样在早期做脑梗死诊断,尤其是大面积的脑梗死十分重要,在医学界已成为研究热点。对于脑梗死的检查,方法比较多样化,如MRI、CT、EEG等,其中CT在大部分县级以及县级以下乡镇医院已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采用CT诊断,其扫描速度较快,费用较低。而MRI在诊断及检查效果上比CT优势性明显,但MRI的设备价格和检查费用相对较高,现阶段在我国普及率比较低,而且检查时间比较长,所以CT扫描是对其诊断检查方法的首选。在杨运俊报道中,NCCT对脑梗死诊断的时间窗有很大争议,还有学者、专家认为NCCT很难在患者发病的24 h内发现脑梗死,而Hacke等报道,CT平扫对3 h内脑梗死发现率达到嗄50%以上[2],本组资料统计显示结果约为20%。缺血、缺氧对脑组织损害十分敏感。在急性缺血时,缺血、缺氧,钠离子、K+-ATP酶泵功能均会降低,引起钠水潴留,细胞性水肿,闭塞血管的供血区脑组织形成肿胀,脑灰白质的界面模糊、分界不清等症状,主要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岛带区灰白质的界面上。早期脑梗死的CT图像密度改变不是非常明显,但采用薄层扫描、窄窗位、窄窗宽技术,仔细比较双侧图像差异,也可发现密度在不同程度上的降低,主要表现为密度稍有降低,病变区脑池、脑沟变窄及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的某一段。通常因为栓塞、血栓的形成而密度升高,典型患者密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度相类似;不典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病变侧的大动脉密度比对侧患者略高,即动脉致密征。通常脑梗死在病发12 h以内,进行CT很难发现缺血性低密度灶,一般情况只能在病发的24~48 h以后才可清晰显示,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实施薄层扫描、窄窗位、窄窗宽技术,仔细比较双侧脑池、脑沟、灰白质界、脑实质密度以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密度,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早期征象。并且CT能够拍出患者脑出血现象,所以,CT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实施CT扫描诊断过程中,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发病6h以上再进行扫描检查,其诊断结果更有效准确。本组62例患者调查资料表明,在发病6h内实施CT扫描诊断中,全部患者中有22例患者可以确诊,有50例在第一次经CT平扫结果显示为脑实质密度下降征(图1),39例患者显示为局部脑肿胀征(图2),19例单侧显示大脑中动脉血管高密度征(图3),12例显示基本正常。由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病情比较严重,CT扫描且最终确诊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复诊。本组试验患者中经过复诊得到确诊的患者有25例,提示诊断的患者有17例,说明CT诊断的整体结果相对理想,可广泛应用及推广。而且,在CT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病症主要表现情况及CT征象的特征性,对提高临床诊断率十分有效。本组62例患者的CT诊断,表现出基底核模糊不清,脑裂变浅,白质及脑皮交界不清,存在块状或片状低密度的阴影,脑室、脑池出现位移,中动脉密度升高,闹钟线位移,脑回变宽等现象。在对这些基本特征了解认知的情况下实施CT诊断,不仅提高诊断的正确率,还有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

3.2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分析

①CT征象显示患者局部脑实质密度下降,这使由于已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造成的[5]。此类患者的CT影像呈现出局部脑实质的低密度,灰质与白质的边界模糊不清或完全消失。本研究有50例患者的首次CT检查结果呈现脑实质低密度征。②CT征象显示患者的局部脑肿胀,主要表现为局部区域的脑回变宽、平坦,脑沟消失或变浅,有些出现轻度的占位效应。本研究中有39例患者呈局部脑肿胀征。③CT征象显示患者脑血管高密度征,此类患者脑动脉内的血栓已形成,动脉出现硬化,血细胞比容增高或无显著性体征,但应将假阳性排除。本研究中有19例呈单侧大脑血管高密度征。

3.3 螺旋CT检查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应用价值分析

①螺旋CT平扫能够检查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征象,能在患者发病后6 h内的溶栓时间窗内二次进行CT复查,可进一步确定阳性结果,根据本院多年的临床诊断经验,在患者发病2 h后采取螺旋CT平扫,大多数患者均有阳性发现;本研究中首次经常规CT平扫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者22例,占35.48%。②尽管有报道称CT平扫不能检测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显著性征象[6],但CT平扫可以将脑出血排除;③尽管各级医疗机构中的核磁共振仪已经逐步实现普及,但其检查费用仍旧较高,因此,对于大多数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而言,CT检查依旧是首选诊断措施。综上所述,螺旋CT平扫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令人满意的准确度,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

[1] 徐媛.106例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11,39(3):349-350.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0-380.

[3] 刘景昌,刘炜.螺旋CT检查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J].中国基层医药,2010,5(16):860.

[4] 杨瑞民,张铭秋,赵东菊,等.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时效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3(1):231.

[5] 杨春燕,梅友泉,苏俊红.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11-212.

[6] 崔惠勤.正常人脑组织对称部位平扫CT值测量差值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1(3):232-234.

猜你喜欢
大面积低密度征象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我国霍乱疫情一直处于散发平稳状态 霍乱大面积暴发可能性不大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发泡水泥隔热层施工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