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泽全 于海娟 齐晓爽(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公共学科部 江苏苏州 215123)
苏州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实践研究①
路泽全 于海娟 齐晓爽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公共学科部 江苏苏州 215123)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课题,青春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健康体魄又是学生为国家服务的基础,因此只有采用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了实施体育俱乐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对体育俱乐部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 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与相关人士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要以怎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这些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全国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有28所高职院校已经增设体育俱乐部,12所还没有增设体育俱乐部,从中可以看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势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
经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之后,在2012年,针对苏州高职院校开始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实践教学,本研究课题挑选了2011级的236个学生作为本次实验对象,该院校共有8个教学班级,从中选取了4个班级作为本次的实验班级,对其余4个班级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与实验班级进行对比。
根据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该院的236个学生进行调查,主要是为了充分的了解苏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其体育教学的开展现状以及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情况,该调查问卷共包含30道题目,其中判断题26道,简答题4道,其主要涉及到整学期的体育开课总时数、学校是否要求学生早操锻炼、学校是否拥有体育社团、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设置情况以及体育俱乐部的活动频率等等。
现阶段,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高职院校的入学前两年都应该有体育课,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每节45min,而每节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上,学生能够真正自由练习的时间非常少,并且因为时间不够,教师也只能捡重点知识来说,学生不能够完全的理解在加上没有充分的时间练习,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一直都得不到提高[1];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都是一个套路,由老师统一管理,大家集体练习,根本就没有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都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这些教学形式已经完全熟悉,并没有练习兴趣,在加上教师对动作的要求又不是非常严格,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本得不到提高。而在教学提纲中安排的技术性动作,也是为了应付,实际并不能为学生带来什么积极的作用,这样也就脱离了开设体育课的真正意义,由于在课程上安排了许多专业性的动作,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和示范上,学生既没有时间练习,也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加上时间短,只能采取互相轮换的练习方式,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指导,而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在全新的教学形式中得到解决。
3.2.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校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其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后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明显高于另一组学生,也就是说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其主要原因是: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在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的同时,其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们各方面的特长,并在此基础上,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掌握运动方法的同时其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见表1)
3.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实验组同学的学习兴趣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对比,其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表2中可以发现,实验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也就是说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3],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是根据学生们的需求以及个性差异所制定的,学生们在这种学习中可以找到自我,增加自信,而且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所有选择,为学生们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并不会限制学生的年纪和性别,其轻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统计分析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学习兴趣的统计分析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理论与技术成绩的统计分析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统计分析
3.2.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实验组同学形体理论与技术成绩方面与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对比,其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形体理论与技术成绩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也就是说,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形体理论与技术成绩,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不仅要有超高的业务水平,其教学能力也要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样教师不仅增强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4];同时,体育俱乐部树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整体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见表3)
3.2.4 有助于学生习惯和思想的养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校实验组同学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与对照组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对比,其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表4中可以发现实验组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也就是说,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和体育态度[5],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对体育的情感认知以及其自身观念的转变,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并坚持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学生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长期坚持运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1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在思想发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找到自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目标方面,要按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自己选择老师、自由选择练习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让学生主动的加入到学习中来[6];在课程方面,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新生一入学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没有年级、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学校可以采取网络选课的学习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的目的。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在确保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3.3.2 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在推进校园文化的同时,提高学校的比赛水平,形成强烈的校园氛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体育方向[7],保证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致性,对学生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长期坚持运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3 增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管理,改善学校的体育经费紧张、体育设施不完善的情况,改变学校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状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
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加入到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将单一的教学方式融入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中,使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方式终将成为传统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8]。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在确保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体育的乐趣,经过体育俱乐部全方面的训练之后,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训练的良好习惯。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配合,在改革之前一定要得到校方领导及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革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体育俱乐部的最佳效果。
[1]黄钢.初探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6-18.
[2]崔杰华.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实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3.
[3]郑仁民.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可行性[J].教书育人,2011(24):12-13.
[4]杨象战.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2(5):51-52.
[5]徐忠鸣.高职院校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0):17-18.
[6]陈丽波.关于高职院校构建“普修+选项+俱乐部”体育教学形式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2):26-27.
[7]胡玮.江西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和改革建议[J].科技信息,2010(8):34.
[8]钱伟.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
G807.4
A
2095-2813(2013)10(c)-0165-02
苏州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JG2012013。
路泽全(1981,1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于海娟(1981,1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齐晓爽(1984,7—),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