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华
【摘 要】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及时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笔者采用更多的是范读引领法,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
【关键词】朗读 读书方法
一 激发朗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教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学生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在爬动的小壁虎。
2.表演读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在教学《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笔者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
3.比赛读
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笔者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
4.迁移读
读能促进说,说又影响着读,因为读需要借鉴说。一是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人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说。二是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每句话的意思,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三是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
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技巧。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设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
5.凭借教师——示范读
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要以技巧启发人,以情感感染人。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二 教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
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就会笑容满面地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 多用个别朗读,少用齐读
在朗读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刚接触词篇的朗读,会遇到各种障碍,所以往往较多采用“齐读”,使这种形式占压倒性优势。叶圣陶先生倡导读书要“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李伯棠、张庆都不太主张课堂上多采用齐读,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在感情处理上不能强求一律。齐读时既要读得齐,就势必要带上某种节拍,容易形成唱读,为此应少用齐读,多用个别朗读,让学生自己走进“原汁原味”的语言,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当然,恰当使用齐读,精心指导,也可使训练面广,加强朗读气势,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 教师要加强领读和范读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学中适当、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学会断句,领会文意,展开想象,还能体验情感,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