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文学创作看文化创新的途径

2013-09-16 06:19刘均福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学创作莫言

刘均福

【摘 要】乡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莫言文学馆就坐落在高密市第一中学校园内,为师生近距离了解莫言的创作成果和创作道路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莫言 文学创作 文化创新 教学

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大盛事。早在2009年8月,莫言文学馆在其家乡高密市建成开馆,而文学馆就坐落在高密一中高密一中的校园之中,莫言先生还担任着高密一中的名誉校长,高密一中在多年前就成立了学生文学社团——莫言文学社。莫言荣获诺奖之后,各地参观文学馆的人纷至沓来。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人和地利之便,高密一中的师生得以近距离追寻莫言成长的人生轨迹,触摸莫言跳动的思想脉搏。瑞典文学院宣布的莫言获奖的理由是:“他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缓步莫言文学馆,阅读莫言的文学作品,聆听他不同场合的演讲,观看对他的访谈,做为政治教师,觉得莫言及其文学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尤其在讲授必修三《文化生活》时,可以撷取与莫言有关的鲜活事例用之于教学。

一 根植于神奇的“高密东北乡”——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莫言说:“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我的故乡跟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是莫言自然生命的摇篮,也是他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灵魂的栖息地。莫言,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作为经历过困难时期的“50后”,贫穷和饥饿是莫言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极“左”路线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造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这种孩童时的心理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莫言读到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辍学。从十一岁到十七岁,他成了真正的农民,之后他进入工厂作临时工,几经辗转,终于离开家乡,于1976年2月应征入伍,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他爱又让他恨的地方。军营生活期间,莫言迎来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他从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年轻的莫言对文学发生兴趣,而启动莫言创作的最大灵感,不是别的,正是他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富矿。

莫言所构建的文学王国——高密市东北乡,与现实地理意义上的高密东北乡尽管不同,但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莫言一直想把它写成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长篇历史题材小说《檀香刑》,描写发生在一百年前“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高密东北乡的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熏陶了莫言,独特的社会实践和人生体验铸就了莫言,当然也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成就了莫言。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领奖演讲,其中说到“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二 “作家抄袭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莫言曾在“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里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他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他因此也像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很早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鬼怪神魔故事,《水浒》里的英雄豪气云天的忠义事迹等,莫言聆听了许许多多历史传奇和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莫言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莫言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他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他的写作素材。

1986年,莫言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莫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并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这期间,莫言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了解各个文学流派,学习文学创作理论,其间师长教诲,同窗争鸣,他始终没有失去自己独立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中期,《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震动文坛,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是一位拒绝自我重复的作家,在一次讲座中他曾语出惊人:“作家抄袭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蛙》,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叙述,反映新中国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五十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的、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除了结构上的创新,《蛙》在语言方面也“脱胎换骨”,那种浸透着狂狷气息与不羁想象力的恣肆文字在新作里不见了,而使用的是平实的语言。莫言在谈到《蛙》的创作时说:“写作中,无论对情绪还是文字我都是比较节制的,尤其是前半部分可以说中规中矩,平实到了我所能平实的最高境界。”

《蛙》的最大创新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姑姑”是位乡村医生,她先是帮人接生,后来带头给人流产,最后又捏泥人赎罪。她使人们首次触摸了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女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灵魂,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是一个成功的“不重复”。

中国作协对莫言荣获诺奖发表的贺辞中提到,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贺辞是对莫言文学创新的极大肯定。

三 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追随与逃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瑞典文学院委员会关于莫言获奖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在《讲故事的人》的获奖演讲中也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自述曾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莫言。莫言认为,两位大师好像两座火山,他不敢靠他们太近,否则自己可能被熔化而将失去自我,所以莫言选择了逃离。莫言坦承尽管没有很好地去读两位大师的书,但只读过几页,莫言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莫言也就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和自己该怎样干,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将舶来品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属于中国的“神怪志怪”小说传统相结合,实现了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这部作品是对诺奖评语“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的极好佐证。小说叙述了从1950年到2000年的中国农村的五十年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作者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莫言把《生死疲劳》构思成一个在土改运动被处决的地主西门闹六度投胎转世的故事,他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和猴,最后又再度投胎为人,体现了所谓的“六道轮回”。这篇小说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法,小说里面的人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由地变化,然后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五十年来的变化。

关于《生死疲劳》的创作,莫言曾多次表示自己曾受《聊斋志异》的影响,他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是向中国古典和神怪小说的致敬。可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表明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应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表明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意义,这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中国文学热,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会加快,中国跟西方文学对话的途径会进一步打通。

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书写,悬挂于莫言文学馆大门两侧的楹联为“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曾说:“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地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现,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我们期待莫言下一部作品。倾心关注莫言的人生发展和文学创作,相信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启发。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学创作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