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调温诊疗器艾熏配合针灸、拔罐综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1)

2013-09-14 09:26尹黎英袁慧欣宁青梅刘秀峰郭文婧高翠芳王海燕张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椎动脉艾灸颈椎病

尹黎英,袁慧欣,宁青梅,刘秀峰,郭文婧,高翠芳,王海燕,张娜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突发头晕,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四肢麻木,乏力或步态不稳,甚至出现猝倒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综合征[1]。多呈发作性,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长时间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2011年12月—2013年9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率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平均(54.09±9.41)岁;病程最短3.7年,最长12.5年,平均(8.91±5.26)年。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2岁,平均(53.25±13.26)岁;病程最短4年,最长13年,平均(9.15±5.2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标准[2]。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颈部过伸或转动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④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排除椎动脉Ⅰ段和Ⅲ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

1.3 纳入标准 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年龄18岁~75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其他型颈椎病患者;合并心血管、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近期有严重感染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精神病患者;对试验药物过敏者;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口服氟桂利嗪(西比灵)10mg,1次/日。配合针灸、拔罐、艾熏疗法。针灸取穴:风池、大椎、肩井、天宗、颈夹脊穴、合谷、外关、阿是穴。毫针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的同时,用艾条艾熏颈夹脊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起针后,在大椎穴及阿是穴拔火罐,留罐15 min,不可时间过长,以免皮肤起泡,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d。

1.5.2 试验组 在以上西药、针灸、拔罐的基础上,用红外调温诊疗器艾熏替代传统艾熏。具体措施:留针的同时,将艾条置于红外调温诊疗器上艾熏颈夹脊穴,每次30min,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d。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头晕、头痛、颈项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颈肩部活动正常,肌力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头晕明显减轻,颈肩部活动仍有轻度不适;有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部分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1.7 观察指标 10cm水平视觉模拟尺度表法(VAS)疼痛积分,共10分。实验室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5.56±0.60 3.71±0.421)2)对照组 30 5.62±0.62 4.64±0.55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s)mPa·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s)mPa·s

组别 n 全血黏度低切 中切 高切试验组 治疗前 30 12.84±1.27 6.39±1.34 6.37±0.83治疗后 30 8.62±1.881)2) 4.33±1.211)2) 4.93±0.571)2)对照组 治疗前 30 12.46±1.18 6.24±1.34 6.30±0.85治疗后 30 9.08±2.191) 5.68±1.251) 5.62±1.281)与本组内治疗前后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4]。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以血黏度增高为主。血黏度增高致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最终导致微循环障碍,引发或加重病情。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病位在清窍,瘀血闭阻是其病机关键,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因虚致瘀,加之颈部劳损,致局部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气血不能濡养清窍而致眩晕,颈部僵硬不适[5]。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艾灸通过其温热刺激,可起到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散瘀、扶正生新的活血化瘀作用。唐照亮等[6]研究证明针灸治疗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途径与改善血流速度、血流形态、血管管径等多方面作用密切有关。艾灸具有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作用[7],能显著调整全血低切、中切、高切相对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8,9]。灸疗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是多方位、多穴位调整机体免疫、微循环的绿色、健康、治病防病的有效方法。而目前中医上采用的艾熏方法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上方进行熏治,此方法燃后的艾灰容易掉落在患者皮肤上而烫伤患者,且艾条产生的温度和烟雾很容易消散在室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另外每个艾条能够熏治的部位很小,单灸单穴,增加了医师的操作时间。

本研究所涉及的红外调温诊疗器是一种新型的艾熏装置(见图1),将祖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集艾疗、磁疗、红外治疗为一体,具有通、平、排、补四大作用,可发挥治病及预防的功能。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的优势,使传统的艾熏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是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此装置能调节温度,亦可保持恒温,增加熏治部位的范围,多灸多穴,节约了医师的操作时间,而且其特置的隔灰网具有避免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安全的优点。综上所述,红外调温诊疗器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安全,不易烫伤。

图1 实用新型红外调温诊疗器立体示意图

[1]李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63-465.

[2]孙宇,陈琪福.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4]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颈腰痛杂志,2013,34(2):164-167.

[5]王禹增,王春祯,李登禄,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44-1645.

[6]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5-27.

[7]邢燕玲,游俊.中药内服配合艾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8):14-15.

[8]苏李,李亮,杨金生,等.艾灸对机体功能影响的现代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101-103.

[9]Li XH,Han C,Zhang LF,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at point Dazhui on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chronic stress rats[J].Chin J Clin Rehabilitat,2004,8(1):194-196.

猜你喜欢
椎动脉艾灸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婆婆迷上了艾灸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夏天怎么做艾灸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