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杨建顺
实施美德阳光建设工程,是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创新举措,是集聚向善能量、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成长空间,着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缔造精神家园的一种新的实践。近年来,哈尔滨市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育人,紧密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实际,积极实施美德阳光建设工程,在努力培育未成年人高尚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道德实践活动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查、测、考”工作机制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长远、利在千秋的工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立了四个市级领导为主任的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按照人均0.2元的标准落实了工作经费,增设机构和人员,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考核及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体系中,同步推进落实。完善“查、测、考”工作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一是月查。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定每月的督导检查内容,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工作中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季测。按照中央文明办《测评体系》的要求,加大测评考核力度,组织专门人员按照“国检”标准在全市开展季度测评。坚持以测促建,充分发挥测评体系的导向作用,提高区县(市)主要领导对未成年人工作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作用的认识。三是年考。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相关单位和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以此区分优劣、兑现奖惩,增强对未成年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围绕立德树人,打造“唱、学、进”活动品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高深抽象向简单易懂转变,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一是唱童谣。牢牢把握童谣创作、传唱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定期组织开展“童心向党、优秀童谣传唱”、“唱健康童谣,过快乐假期”、“优秀童谣创作评比”、“优秀原创童谣展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传唱健康向上、朗朗上口、充满时代气息、体现童心童趣的优秀童谣中健康快乐成长。总结推广了香坊区数十年坚持原创、传唱优秀童谣的经验,得到了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是学典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真实和最鲜活的体现。大力开展了“美德阳光建设工程”先进典型的评选,将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其中蕴含的道德闪光点和积极人生态度,在各类媒体和校园中广泛宣传报道。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向英模人物学习,弘扬哈尔滨风尚”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养成能力,树立未成年人“哈尔滨风尚”形象,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三是进校园。发挥我市丰厚的音乐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十八大精神”进校园、“经典音乐”进校园、“优秀儿童剧”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党史知识”进校园、“道德讲堂”进校园、“优秀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等“七进”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培育高尚品质,树立远大志向。目前,共组织各类演出活动110场次,组织编印了《哈尔滨市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哈尔滨市未成人文明礼仪小常识》等10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丛书,免费发放到全市各中小学校。
三、创新教育载体,开展“争、当、设”主题实践活动
发挥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作用,把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元素,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一是争做美德阳光少年。以大中小学“认星争星”网络教育为试点,在全市广泛开展“认星争优”活动,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做到“五个学会”(学会快乐、欣赏、感恩、合作、承担),不断深化和拓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全市建立了2个国家级、21个省级和104个市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联系点。“日行一善”、“洒扫应对”“创编节日小报”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争做美德阳光少年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追求和时尚,从而树立了学习美德、弘扬美德、践行美德的良好风尚。哈四中“四责”教育已成为拉动和提升学校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力量。全市涌现出了以“爱心哥哥”张家赫、优秀志愿者孙慧熙、三次入水抢救溺水男子的常伟豪为代表的市级美德少年。张家赫、王之雨荣登中国美德少年榜。二是当小小志愿者。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3月5日开学第一天,全市中小学校统一时间举行了“学雷锋、争当美德少年,让雷锋的旗帜更鲜艳”主题升旗仪式。开展“学习雷锋,做小小志愿者”、“伸伸手、弯弯腰,文明跟着走”“五小员进社区”等志愿服务。举办了“我和雷锋比童年”、“志愿助残、放飞梦想”青少年演讲、故事会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2 000余场,利用课余时间到辖区内孤寡老人、残疾人家中开展“五个一”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三是开设冰城文明小博客。巧妙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融入到“冰城文明小博客”之中,为学生写博提供素材。在全市开展了优秀博文评选和文明小博客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传承文明的使命感。平台开通以来,来自哈市注册登记的中小学生数为15 000余人,参与互动的人数不断增加。
四、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整、建、搭”教育网络
良好的社会、文化、校园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我市不断拓宽教育渠道,积极构建教育平台,逐步形成了城乡联动、媒体牵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直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未成年人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实践、社区文化“四大基地”建设,切实抓好网络、手机、荧屏、声频净化和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会同文化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告别网吧”、“文化管理校园”等活动;联合教育、执法等部门开展创建平安校园行动,学生和家长对校园周边环境满意度逐年提升分别达到97.8%和95.1%。二是建立活动阵地。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8个城区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并逐步向街道和社区延伸,在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形成教育网络,我市的做法在全国第二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上做了经验介绍。按照“四站八室”建设标准规范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2013年我市181个乡镇将全部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一批以新桥小学为代表的城市学校少年宫典型。大力完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场所。全市80%以上的社区开辟了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室,全市共建立了487所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二是搭建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作用,在市属主要新闻媒体、都市类媒体和相关部门的网络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题、专栏(或网页),加大有利于未成年人教育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宣传,制作宣传海报2万余张、宣传手册40万册,利用户外电子屏、宣传栏、宣传板、张贴画、宣传条幅等,积极宣传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标语口号,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永远主题,抓住未成年人就抓住了未来。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讯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提升我市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