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情感及其表现——以赵季平《陕北风情—情歌》的艺术处理为例

2013-09-13 00:39贺凌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季平陕北声部

贺凌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陕西西安 710100)

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由作曲家赵季平为西安音乐学院参赛“量身定做”的无伴奏合唱《陕北风情——情歌》脱颖而出。赵季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这首合唱作品可谓结构精致,高度浓缩了陕北音乐风格特点。作品将音乐与文学结合,使技术服务于音乐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于本作品是新作品,创作时间较晚,故暂无新的可直接参考的文献资料,根据相关历史文献,笔者就音乐中情感与其表现在此作品的运用做以下分析。

一、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音乐是声音艺术,语言是文字艺术,音乐通过音高、节奏、和声等创作出一种听觉感受,再通过听觉感官打动人的内心,因此音乐又被称为情感艺术;文学通过文字再现内心情感或一定时期社会面貌,引起人们的共鸣[1]。而二者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陕北风情—情歌》中唱到的:哥哥你走来妹妹照,眼泪(那个)滴在红鞋上,穿着那个红鞋崖畔上站,照着照着哥哥走远了……

这首作品的歌词是由赵季平即兴创作的,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两句体的句式结构已鲜明的表现出典型的陕北民歌的文学特点和作品风格,歌词朴素、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用四句话描写出一幅“走西口”的画面:走西口的哥哥背井离乡,前途未卜,风沙吹蚀着姑娘俊秀的脸,挎着篮子的她在张望,望穿了双眼,望白了双鬓,耳边只有沙沙的风声,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里……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穷苦,但他们从没有屈服,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信天游”就是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这首作品是基于陕北民歌创作的,是继承和创新的一个很好的结合体[2]。赵季平曾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当代音乐文化也是在这样的传统之中延伸和创新的”。由于本作品是合唱,所以在演唱方法上是有别于普通陕北民歌的。作品的歌词非常含蓄,一双“红鞋”,一个崖畔让妹妹的形象更加生动,就如皎然曾说的“假象见义,情在言外,旨冥句在”;如司马空在《与极浦书》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者通过几个简单凝练、极富暗示性的点,勾勒出言有尽、意无穷,使人想象而得知的画面[3]。这是陕北民歌的特点之一,让人回味无穷。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基于陕北民歌的特点,运用了民族调式G 徵调式(sol、do、re)中间转到g商调式(re、sol、la)后又回到G 徵调。

作品在开始用了每分钟56的慢板速度进入主题,深情的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在主体旋律部分,音程上有比较多的四度或五度关系跳进,例如:re—so、la—mi,这样的音程关系中加以简单的级进修饰,使之更加贴近于音乐的口语化色彩。其中所加的音有时是1个,有时是多个,最多2-3个音,不会有复杂多变的装饰音效果,就如音乐的开篇A(6﹢5)旋律:

单纯中蕴含着无尽的思绪,然而整体的感情基调又不乏激昂大气的成分,好像一个摄像机的长镜头在辽阔的、黄沙漫漫的黄土高坡上掠过,后面的5小节仿佛是前6小节的回声,这声音在黄土高原上回荡着,这样的场景耐人寻味。B(14+8+7)段将歌曲的主旋律引入,首先是女声声部引入,接着男声声部反复,后又对旋律进行了发展,在男高、男低声部,女高、女中声部之间交叉进行,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曾经上演的一幕幕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在接下来的8小节里将前14小节的主旋律填词,四个声部一起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下面的7小节,作者用了连续4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模进,从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力度来表现,仿佛是一阵黄沙卷着风声吹过。4小节的模进过后从G 徵调式转g商调,最后强推到高音A后休止,调式发生变化让音乐情绪更加深入,富有表现力。B′部分4小节的领唱是B部分主旋律的发展,调式又回到G 徵调。速度上,用了有别于前面的广板速度,领唱部分仿佛将作品的女主人公终于清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一个甩着大辫子的毛眼眼姑娘,望着扎着羊肚子手巾的英俊后生远去的背影,心中的无奈与不舍在旋律中表现得真真切切。再现部分A′重复着开始时的旋律,好像是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又走进听众的视线,轻轻地哼唱像是一声声的叹息,故事已经结束女主人公的歌声还在天际回荡……回音绕梁,绵延不绝,作者在此处似乎是有意略去了歌词,这样简化的处理,反而将作品以含蓄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和更高境界的升华。浅浅淡淡的情绪,轻轻渲染,却又不道破,留下充分的空间,任听众去想象。音乐的旋律发展动人,声部间音色的对比和音量控制以及原生态领唱的插入有机结合,使得整首作品都取得了整体性的统一,不仅体现了音乐创作的灵气,也让人嗅到从泥土中散发出来的淡淡醇香,让我们感受到风土人情和语音习惯[4]。听完整首作品人的心应该是安静的,思想却在涌动着,这就是这首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二、演唱技巧与音乐内容的结合

演唱技巧是服务于音乐内容的,好的演唱是要将“技”与“艺”结合的,所谓“艺”指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演唱者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将生活中的感受融进声音,做到声情并茂、感人肺腑。人们经常会说越是生活贫瘠的地方它的精神生活越是丰富的,陕北民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孕育而生,在山梁上、沟谷间,听众可能大多是一群默默吃草的山羊,而有时候他也希望通过高亢的歌曲让远远经过的姑娘给他“招一招手”。陕北民歌又被称作“信天游”,但歌者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开口,只有情动于衷的时候,他才会唱起,而且很少有吟的状态,很多时候是只有山梁来应和的[5]。在演唱中不仅让人想起那被黄沙侵蚀的山崖,一种苍凉和忧伤油然而生,这种淳朴的思念和牵挂从毛眼眼的妹妹口中唱出,那种痴情,那种期盼,那种从心底里发出的无奈和失落扯得人心痛。

这首作品是无伴奏合唱对演唱者的要求非常高,演唱者进行细致的二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很好的演唱这首作品首先要了解到,陕北民歌的旋律有大起大落和直线型两种表达方式,演唱时根据感情需要处理成渐强(<)、由弱到强后到弱简称“枣核”(<>)、突收(sfp)和唱长音时的直音表现。作品每分钟56的速度慢板的节奏要求用更加深情的、真实的情感去处理作品,四声部的平衡非常重要。开始合唱部分进入时,中弱(mezzo piano)的力度四声部要非常平衡,女高声部稍突出,后5小节因为是前6小节的模仿,力度上应有明显变化,要比前面弱。引子的进入像是乐队中弦乐的进入一样,非常连贯,在一个大乐句做换气,这需要合唱队员很好的运用循环换气。演唱中只有“啊”作为衬词,声音不能太白,要介于o和u之间,这样声音会很好的融合。主旋律部分进入时,只有女高和女中声部,力度中强(mezzo forte)。之后,男声对女声声部进行模仿,好像是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对话。演唱时要有说话的感觉,旋律上要有如说话般的顿挫感,力度“做枣核”(<>p—f—p)。当用歌词唱出这首作品的主旋律时,旋律中因为运用了四度、五度的下行,所以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凉、凄苦。这段用很强(ff)的力度来表现,仿佛是妹妹的哭诉,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爱恋与不舍,在演唱时应将旋律更加语气化,做到怎么说的怎么唱。“哥哥你走来妹妹照,眼泪汪汪滴在红鞋上。”和“穿着那红鞋崖畔上站,照着照着哥哥走远了”。仔细观察两句用了陕北民歌二句体歌词结构,有相同的旋律型,演唱时两句开头的力度都应做到很强(哥哥你走来和穿着那红鞋),是撕心裂肺的呐喊。“眼泪汪汪滴在红鞋上”应做到更加内心,力度做到mp,一个“滴”字应做到用内心的感觉来强调,一滴泪落在红鞋上,短促、落地有声。“照着照着哥哥走远了”做到结束减弱,两个“照着”是有对比的,第一个力度较第二个强些,第二个更加内心,“哥哥”两个字应稍稍顿开。方言咬字“照”在陕北方言中指“望、看、瞧”的意思,“鞋”在方言中应读“hai”二声,“崖”在方言中应读“nai”二声。四小节的模进用“沙沙”来表现风声,像是奔跑中风吹黄沙和树叶的声音,(mp-p-f)最后用高音A 突弱后做到fff马上收掉,领唱进入。领唱将那四句歌词用地道的方言,原生态的声音来表现这位淳朴、为爱执着的陕北姑娘。结束又回到了开始的旋律,声音较前面更弱更朴实,声音渐渐远去……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是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与情感的记录,它是有活力、生命力的,将它与新时期文化教育相结合会激发出新的光彩。这首无伴奏合唱作品,很好的将陕北民歌和现代合唱结合并创新。赵季平一直强调好的作品都应该深入生活,从民间挖掘素材,不脱离民族音乐的精髓,寻找一种更好的结合点。他说:“民族风格并不是用一两件民族乐器就是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6]。”作曲家用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我们能感觉到,赵季平一直在努力地探求民族风格和现代审美统一、传统手法和现代技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他的创作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是与他那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音乐视野,以及他一贯坚持的“民族化”的道路分不开的。这首作品有很强的画面感,像一部完整的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一个足够想象的空间。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表现作品,演唱者应更加注意作品深层次的内在意境,让民间音乐植入到我们的音乐、生活中,可对演唱的情感表现起到积极的作用。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只有和演唱者的二度创作相结合,并通过演唱者的表演达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才能将作品内容与深刻的艺术表现高度融合,以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民族文化内涵与情感的表现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给听众以审美的愉悦。

[1]刁笑萌.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审美意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4).

[2]张智斌.陕北民歌形成的意识渊源及其调式特点—陕北民歌探究之一[J].西北大学学报,2005(6).

[3]张智斌.用心灵和技巧唱出陕北民歌的神韵—民歌演唱技巧探究之一[J].西北大学学报,2006(1).

[4]董华.试论正确掌握陕北民歌演唱方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2007(54).

[5]肖云儒.论《米脂婆姨绥德汉》创作的内在动力[J].当代戏剧,2009(5).

[6]吕政轩.陕北民歌中的情歌分类谈[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猜你喜欢
季平陕北声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风从千年来
我的大陕北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党建地图·陕北
故土情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