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识之网俘获自由的精灵——对康德美的分析的一种简明解读

2013-09-13 00:39张智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知性康德想象力

张智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 710100)

把握康德美的分析理论,是进入其哲学和文艺美学思想王国的必经关口和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把握其美的分析的理论精髓呢?笔者以为,必先将康德美的分析理论置于其先验论哲学的宏远背景下,融于其哲学自由理性的一贯主旨中,而后方能由浅而深地悟出美的分析的精髓。

一、康德哲学的精神实质:织就俘获自由精灵的认识之网

康德自信其先验论哲学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此后哲学发展史也确证了这一论断。受哥白尼创新研究路径的启发,他欲根本扭转哲学思考的路向:从主体服从客体、主观符合客观转向客体服从主体、客观符合主观。即将哲学思考的重心由之前对客体世界的确认转向对主体心灵能力的探寻。而这一转向“何以可能”?他认为,人类心灵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生成一种敏锐灵活的先天认识能力,并成为人认识现象世界的一种自觉深厚的引导力量。于是,人类愈来愈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其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深刻变化:从现象世界的奴隶日益成为其主人。所以,这种伟大转向无非是对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漫长历程的哲学概括。则下列论述既可看作旧哲学史的终点,又可看作新哲学史的起点:

“当伽利略把由他自己选定重量的球从斜面上滚下来时……他们理解到,理性只会看出它自己根据自己的策划所产生的东西,它必须带着自己按照不变的法则进行判断的原理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它的问题,却决不只是仿佛让自然用襻带牵引而行……理性必须一手执着自己的原则(唯有按照这些原则,协调一致的现象才能被视为法则),另一手执着它按照这些原则设想出来的实验,而走向自然,虽然是为了受教于她,但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复述老师想要提供的一切教诲,而是以一个受任命的法官的身份迫使证人们回答他向他们提出的问题。”[1]13

为此,康德哲学致力于为人类构织一张认识、把握和实现自由的认识之网。在逻辑判断形式之思维框架引导下,他首先对人类的先天认识能力展开深入思考。先天认识能力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存在的据证,体现为人的两种认识形式:时空感性直观形式和源于亚里士多德范畴论的知性纯粹形式。而感性直观的内容必须和先天概念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知识。即“知性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1]57。于是,这两种相互结合的认识形式就成为人类认识现象世界的一张无所不包的认识之网。

进而,康德运用知性纯粹形式细致入微的剖析现象世界。他发现,逻辑判断形式与知性纯粹形式间有一一对应的必然关系。他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判断表推出十二种判断:

他根据逻辑判断形式与知性形式间的对应关系又推出十二种知性范畴[2]270;这十二范畴构织出人类认识外部现象世界的认识之网。人类的知性活动就是运用认识之网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探索过程。

同理,由此表可进而推出人类实践理性所凭据的十二自由范畴;它们将引导人们在一般实践理性中逐步实现人类的自由意志。逻辑判断形式就成为哲学思考必需依凭的思维框架,它必将引导人类逐步深入的思索把握必然、美和自由等基本问题。康德从逻辑判断形式推导出十二知性范畴,构织了一张把握现象世界的认识之网。基于此,他进而批判反思与人本身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他提出其哲学核心问题:“人是什么”;具体分为三问:(1)人能够知道什么?(2)人应当做什么?(3)人可以希望什么?其三大批判就是对这三个问题的深入回答[2]284。

其总结论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自由又为人立法,归根结底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

若将康德哲学置于其社会历史语境中,她实际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精神——自由、民主、平等等革命理念的滋养、洗礼之下成长绽放的自由理性的哲学新蕾。透过其哲学的宏大体系、繁复的命题推理、歧异的范畴及缜密的思路,其哲学闪烁着无比诱人的自由之光,昭示着人类梦寐以求的自由之境。因此,其哲学本质上是对人类的自由本质的深刻论证。马克思这样评价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3]100。所以,康德哲学是对自由的时代精神的高度哲学概括。

总之,康德立足于对人的自由本质和时代自由精神的反思批判,开拓出一条超越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和以培根、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全新路径——先验哲学。其先验哲学又是在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认识能力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在后一基点上,他借助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为人类认识现象世界织就一张认识之网。这样,人类就可以自信昂扬地面对自然界并为其立法。所以,康德哲学精神实质可概括为:织就俘获自由精灵的认识之网。其美的分析理论,可看作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深入全面的哲学论证。

二、康德对美的分析就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深入全面的哲学论证

康德《判断力批判》不仅是为弥合理性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间的冲突和裂痕而特意设置的,更是为全面论证人的自由本质必须深入和必然达成的理论层面。

经验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争执的基本问题在于,前者只承认感性世界,后者却主张更为根本的超感性的理性世界。为弥合分歧,康德先对这两派哲学各自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了深入批判,进而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哲学的基础上调和统一两派哲学。故其哲学研究对象就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意识,即人对现象世界的先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批判哲学追问的就不是知识内容而是知识的先验形式。他借助形式逻辑从形式方面考察分析人类知、情、意三种心灵能力,相应地三大批判也呈现出既联系又区别的情形[4]33。

康德的目的是要在知、情、意三方面(对应哲学、美学、伦理学)达到经验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的调和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在于证明这三方面有共同基础:“先验综合”。他认为要使知识成为可能,除后验因素即感性材料外还须先验因素即先天理性作为前提。其推论方式是:没有先验的理性因素(即先验的理性假设)来引导,经验知识、审美活动和道德实践都不可能真正自觉有效进行。所以,“三大批判”都只有立基理性假定才有可能:《纯粹理性批判》立基“物自体”假定,《判断力批判》立基“共同感觉力”和“目的判断”假定,《实践理性批判》立基“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假定;而其整个哲学体系则立基神学教条——精神与自然界各自秩序和彼此间由于神意安排所见出目的性[5]354-355。

但是仅为三大批判奠定“先验综合”的共同基础还不够,还必须深入每一批判内部从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侧重出发,找到能够贯通三大批判的津梁;唯有建构了一体贯通、牢不可破的批判哲学体系的津梁,才能完成调和统一经验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的伟业。从上表可见,《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各有侧重:前者主要凭借知解力(认识功能)去把握自然界的必然,后者主要凭借理性(自由意志)来肯定精神界的自由,二者各成一体。自然界的必然秩序和精神界的道德秩序仿佛判然两域、漠不相关。而人的自由本质必然要求将二者统贯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然要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那么,谁能当此大任而成为沟通这二大批判的桥梁?长期摸索,康德找到“判断力”桥梁。“尽管判断力的诸原则在一个纯粹哲学体系里并不能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构成任何特殊的部分,而只能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4]2。即“它不单纯是实践活动却近于实践活动,它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却近于认识活动,所以它是认识和实践之间的桥梁”[5]370。于是,“判断力”就成为接通前两大批判的内在理论之桥,就为统合经验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奠定哲学基石。

因此,对“判断力”(包括审美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的分析论证就成为康德哲学的当务之急。而其审美判断力批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其结论是“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崇高是想象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跳过知性和理性和谐”[4]389。即在审美活动中始终活跃的想象力成为统贯知性和理性、联接自然与自由、统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分歧的积极力量。这表明人的自由本质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实现和贯彻的。其中想象力的运动轨迹正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道路。

如前所述,康德为人类认识把握现象世界织就一张无所不包的认识之网。运用这张网,他从质、量、关系和情状等四大契机展开美的分析。我们可体悟到其中融渗的人类自由本质。首先,从其核心方面——“质”的契机考察:通过与感官快适、善的事物引起的快感比较,欣赏美的事物所引起的快感不涉及事物的存在性质只涉及美的事物的表象形式。因而,由审美判断(即所谓鉴赏)而来的情感是无涉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这揭出审美的自由快感之超功利特质及实现前提。其次,从量的契机考察,审美判断不涉概念而具有普遍有效性,是一种不依理性概念而发生的普遍有效的判断。其深刻基础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这种“心”、“理”,是由于对象的形象显现形式符合主体诸认识能力(即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和和谐合作而产生的内心状态。“但可以被普遍传达的不是别的,而只是知识和知识的表象。因为就此而言只有知识及其表象才是客观的,并且仅仅因此才具有一个普遍的结合点,一切表象力都必须与这个结合点相一致”[4]52。就是说,这种“可以被普遍传达的知识和知识的表象”不是基于确定概念、由逻辑判断推出的客体知识,而是摆脱概念限制的、由对象表象所激发的主体诸认识能力自由游戏的内心状态。这既表明审美判断是一种摆脱概念限制的主观普遍有效性的判断,又揭出审美判断赖以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这前两个契机主要从审美的“自由的愉快情感”的消极方面,即摆脱利害和概念限制上来规定鉴赏力的[4]387。从消极方面理解,自由就是主体通过自身努力摆脱限制和打破束缚;这既是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自由的超功利特性之表现。可见,审美情感是一种摆脱概念限制、打破功利束缚后的“自由的愉快情感”。唯有经过“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不懈努力,才能达致高飞远行、自由无待的逍遥之境[6]1-4。这两大契机奠定美的分析的形式主义总倾向;而超越利害、摆脱概念即对内容质料的否定,从积极角度看就意味着对美的事物的形式肯定。这种肯定在第三契机和第四契机上展开并完成。

再次,从关系的契机考察,审美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何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首先要清楚,给予我们审美满足的是美的事物“表象中合目的性的单纯形式”[4]56。那么,这种“表象中合目的性的单纯形式”是什么又何以能给人带来审美愉快?这是一种“形式或者Gestalt(完形),即视觉对象的结构,或者是Speil(游戏)时间过程的结构,如音乐”[7]191。这种形式既能从整体上直觉把握对象,又能不期然而然的符合主体目的。即在根本上符合人的自由这一总体目的。这种“表象中合目的性的单纯形式”还具有积极的心理功能:“正是在表象中形式上的合目的性激发了两种认识官能的和谐活动”,即“对象恰好把这样一种形式交到想象力手中,这形式中包含有多样式的复合,就如同是想象力当其自由的放任自己时,与一般知性的合规律性相协调了地设计了这形式似的”[7]190。即这种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调动激发了想象力的活跃,使其既能“自由的放任自己”而又能出人意料的洞察对象的合规律性。这样,想象力在彰显自身的自发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时,也将人类的自由本质凸显为一种鲜活饱满的自由感。而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即老庄的“无为之为”、“无法之法”;而事物“表象中合目的性的单纯形式”反而符合着人类自由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从情状(或模态)的契机考察,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借助概念即由主观普遍性而形成的必然愉快。从普遍性看,审美判断是一种通过“示范性”而要求普遍同意的特殊判断,即“谁宣称某物是美的,他也就想要每个人都应当给面前这个对象以赞许,并将之同样宣称为美的”[5]74。从必然性看,审美判断基于“共通感”预设:凡是理性生物都理所当然具有因认识诸能力(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而产生的心灵状态。此共通感为人的自由感情之普遍传达提供了先天可能的必要条件。可见,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借助概念而由主观合目的性形式所形成的必然愉快。总之,后两大契机是从“自由的愉快情感”的积极方面,即形式主义的普遍性方面规定鉴赏力:前者确证审美判断对象方面的普遍性依据即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后者则考察审美判断主体方面的普遍性依据即“共通感”预设。

康德总结道:“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4]77,即审美判断就是一种由对象的表象形式引起的无利害的自由感。故他对美的分析实质是对人类自由本质之深入论证。对此,邓晓芒说:“这四个契机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即通过审美愉快而发现自己是自由的,并由此而指向人类本性中某种共同的、普遍性的东西。不过康德此处提到的‘自由’既不等于思辨理性中的‘先验自由’,也不等于实践理性中的‘实践的自由’,而是表现于人的情感之中的‘经验性的自由’,即仅仅是一种自由感”[4]387。从心理机制看,这种自由感体现为审美活动中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展开,即由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和谐合作的心意状态。

若说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崇高则是想象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跳过知性而和理性和谐。所以,美具有某种“客观性”假象,明白显示为主观想象力的合目的性运用。而崇高则是因对象的“无形式”对人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施加“暴力”从而造成极端不和谐、不合目的性,即不能纳入任何可为知性把握的形式中;但通过这种在感性上表现出来的不合适性,理性理念被激发、被召唤到主体内心中来并进而通向道德实践领地。于是,自由感在美的事物中体现为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在游戏中的自由”。而崇高通过对象形式的极端不合目的性而达到主观理性更高一层的合目的性,从而激起一种崇敬的感情,“所以对自然中的崇高的感情就是对于我们的使命感的敬重,这种敬重我们通过某种偷换而向一个自然客体表示出来(用对于客体的敬重替换了对于我们主体中人性理念的敬重),这就仿佛把我们认识能力的理性使命对于感性的最大能力的优越性向我们直观呈现出来了”[4]102;这是人类德性的真正性状,因此崇高中的自由感即“在合法的事务之下的自由”。与美的分析相比,崇高的分析属于更高层次,它启示的不仅是(在游戏中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道德性。

这样人类从“先验的自由”预设出发经由“自由感”迈向“实践的自由”这个最高层次[8]12。有学者细致剖析康德美学范畴的内在体系:“粗线条看便是:自然→美→崇高→自由。仔细看就是:自然→美(纯粹美—依存美—理想美)→崇高(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自由:自然(感性、知性)→美(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崇高(想象力借助理性的活动)→自由(理性)”[9]18。从自然经由审美抵达自由,其逻辑主线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因此,其美的分析就是对人的自由本质深入全面的哲学论证。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在艺术领域集中实现这种自由本质。基于对人的自由本质的精深把握,康德对艺术创造的本质作出全新理解:“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4]146。艺术家的使命在于创造出“不是自然,像似自然”的艺术世界,创造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审美观念(即文学典型或意境等成功艺术形象)。其美的分析理论则将人类艺术创造导入全新境遇、推上更高层次:诸种艺术活动实则是人类自由本质在艺术创造领域的生动实现。

三、结论

总之,我们立基于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宏远背景、依循其先验哲学自由理性的主旨精神,把握到美的分析的理论精髓:用认识之网俘获自由的精灵。故美的分析理论是对人的自由本质深入全面的哲学论证。此理论有助于人们从更新视域、更高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艺术创造的过程及本质。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7][美]门罗·C·比尔厄利斯.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2004(2).

[9]张玉能.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猜你喜欢
知性康德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打开新的想象力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知性优雅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