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静 王泉清 李宏毅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了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医生需要了解目前患者的心律,当患者心律在85次/min以下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智能心律监测系统的研制,用于对待诊患者进行心律的实时监测,确认被检者的心电监测数据,传输到诊断室内、外的2个显示终端上,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检查。
智能心律监测系统采用数据信息无线基站方法,通过人体心电特征信息感知层,可以有效地收集心电体征信息,其原理如图1所示。主要由微处理系统、电源部件、监测系统、指示部件、无线通讯系统和电极部件组成。
图1 智能心律监测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采用微型化设计,其外观精巧。电源采用单压式开关充电方式,通过LED进行间歇式点亮显示;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进行通讯,通过人体生物电信号,采集心电数据,计算心律。该系统具有心电心律监测、数据内存每10 ms进行采样;容量支持对所有数据进行36 h的记录,并可回放(如图2所示)。将心律监测计安装在心电贴上,贴在患者的左胸前,打开心律监测计,静坐候诊即可。
图2 智能心律监测系统采集端图
该系统数据采用显示屏或手持平板显示,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进行通讯,最多可登录36台。心律监测数据动态显示排队,支持对所有数据进行时时记录,并可回放(如图3所示)。
图3 智能心律监测系统显示终端图
(1)心律监测。采用单芯片解决方案,无外挂RAM和ROM,通过CPU自身的12 bit精度ADC采集模拟心电信号。数字化后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心律数据发送给接收器。
(2)心律接收器。心律接收器采用单芯片解决方案,无需外挂RAM和ROM,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心律数据,显示在LED大屏幕上,并可呼叫待诊患者。
(3)通讯方式。心律监测计与心律接收器采用833 MHz无线射频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交换,采用CC430是一款内嵌射频收发器的MCU,基于此MCU设计射频通讯模块,提供串口通讯方式,用来和主CPU进行命令和数据交换。
心律智能检测系统在硬件、软件和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属于国内领先的创新型设计,采用全面而新颖的数据软处理手段,既能本地存储又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给数据采集手持终端,并在超小型、高集成的基础上做到微型化的结构设计。
该系统实现了时时的网络服务,提供了基础的支持,达到安全、健康,实现了信息数字化。同时,该系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程度,使就诊环境变得更加有序。全方位覆盖的智能健康物联网系统,可为人民的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
[1]陈克敏,赵永国,潘自来.PACS与数字化影像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吴昭,刘雷红.基于健康物联网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设计[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66-168.
[3]赵治月,张爱华,杨华.基于心电信号的脉搏波形特征点提取[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1,30(1):51-56.
[4]王娟,陈皇宇.基于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新模式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2,28(1):34-35,39.
[5]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6]张勘,董伟.社区卫生建设的新阶段全科医生必需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使命[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8):23-27.
[7]周挺,朱飞燕.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7):118-119.
[8]苏秋红.智能传感器、现场总线与FCS[J].科技与企业,2012(15):131.
[9]王艳琴.我国牵头的一项物联网关键标准有望年底成国际标准[J].中国标准导报,2012(5):52.
[10]吴叶兰,廉小亲,张晓力,等.一种基于GPRS的无线数据采集终端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0):55-57.
[11]彭建,陈岳林.条码扫描仪无线数据采集终端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8):81-83.
[12]朱凌云,卢雄.基于特征波形检测的动态心电数据压缩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5):70-74.
[13]万里,张跃,张龙飞,等.远程无线心电监护仪的心电数据处理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0,36(15):291-292.
[14]尹爽爽,王中训.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心电特征提取算法[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7,26(4):328-330.
[15]曹梦如,乔玉龙,辜丽川,等.基于ID预测的RFID防碰撞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10):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