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中的矛盾与探析

2013-09-10 10:13刘欢欢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理实一体化全面发展

刘欢欢

摘要:时代的发展呼吁“理实一体化”教学,然而在其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若干矛盾,如职教教师缺乏实践,观念制度落后,一体化教学课程和场景的构建,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学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同步培养等。一系列矛盾都需要各个方面统一协调,不断实践,科学解决。文章浅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并展开初步探析。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创新;校企合作;全面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经济发展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急需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也随着创新发展进入了“理实一体”教学时代,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级技工人才做贡献。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简称“理实一体化”,它的基本内涵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它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中职教育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训)场景中认知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亲手操作、模拟,获得实际生产岗位所要求的技术(服务)技能”,从而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践中的矛盾

近几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一线教学中也面临许多矛盾。

1.“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矛盾

首先,在新时期环境下,大多数职教教师都是由大学毕业直接转换身份,他们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下更倾向于理论研究方面,并且能力也较强。但是却较少经过企业实践当“工人”的环节,对于实践领域在方式与方法上都缺乏认识。

其次,职教教师在对于身份的认同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感情上排斥接受企业一线锻炼的机会,哪怕只是阶段性的。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了,剩下的就由专职定点的实训教师负责即可,态度上已经把理、实两方面教学分割开了。虽然表面上学生都接受了理、实两方的教学,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理、实有机结合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再者,学校在教师制度上的认可,过分偏向于科研学术能力,客观上形成“不问能力贡献,但求SCI索引”的制度“误导”。对于教师再培训尤其是下企业再培训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与待遇保障。比如作为教师的教学量评价在于计算教师的教学课时,然而对于下企业当“工人”的“课时量”如何保障与明确,是一个政策上的模糊地带。许多教师为了年终评级与评职称的需要,就更倾向于去实现量化的教学课时评定要求,对于一线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相应忽略和淡化了。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教学软硬件的矛盾

首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专业的硬件设施与教学环境为保障。对于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资金的不断地投入。同时也需要及时对接市场与技术发展的需求,防止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导致设备环境的落后,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在“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上,如前文所述“态度上已经把理、实两方面教学分割开了”,那么在教学设计中,也客观形成了表面上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虽然“并重”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分离。“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的不是理实“并重”,更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经过科学地优化互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

第三,由于职业教育特殊性的要求,需要学生大量的技能实践尤其是企业实践。实践教学开展中虽然也实施了“校企合作”,但是企业属于经营行机构,它与学校不同的是,侧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学校输送的实习生到了企业后,实际上就是低待遇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丧失了学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的时间与空间。

3.“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价值观发展的矛盾

实际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本质上与价值观的发展不会产生矛盾。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课程设置到教学课堂实施,都侧重于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的过程,弱化了对于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的同步,认为那是形而上的“务虚”。这样的培养结果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毕业后发展“后劲”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探析

有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机制,化解“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践中的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部门全方位一体化参与,各方面进行有效衔接配合。

1.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制度

师者传道,教者为先,做为领路人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职教“低人一等”的观念,进而端正“回炉”企业当工人那种“见人矮三分”思想。技术与学术不仅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分工上也是不分先后贵贱,而是相互补充促进。搞学术的没有技术实践做支撑,就是无源之水,就会空泛;做技术的没有学术指导,就是无本之木,就会盲目。

其次,完善职业教学制度,特别是职业教师的培养制度。从制度上引导职业教师形成善于再学习乐于进修的观念。打破唯学术唯论文为“SCI索引”的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综合评价体系。解除教师在教学和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例如,下企业实践深造与在课堂上教学是同等的“课时”计算,这种切实能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又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量,解决了教师现实问题的双赢考核,就不会让作为“现实的个人”的教师避而远之了。又如,从轮岗制入手,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那种分开驻点似的“终生制”,进而形成双向交流,为真正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从制度上也消除了实训“见人矮三分”的思想。

2.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课程设计,完善“校企合作”

首先,职业教育行业应该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那种“等靠要”的思维。除了积极争取政府投入之外,还应该拓宽资金融入渠道,发挥区位优势,善于引入企业、民间资金。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大部分的资金投入都是靠企业和民间,政府只占一小部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也要求我们的政府从“投资者”变为“守夜人”。如何正确有效引导政府财政以外的资金,是政策制定者应该重视并积极关注的课题。

其次,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打破表面上理、实结合实际上相互分割独立的理、实教学体系。引入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范式、学习领域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等。真正做到边学边做,手脑并用,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第三,完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是学校简单地向企业输送“顶岗工人”,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大学校”基地,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不应简单地作为流水线“机器”,而是作为能明白、操作、创新机器的“人”。这需要企业单位有长远的眼光及勇气,摒除短期效益,从长期战略性思维出发,为自己培养“后劲”十足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创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学习实践的“课堂车间”,而不是杀鸡取卵、涸泽而鱼。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掌握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高级的应用技能,还必须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意识。如果抛开这些,人必然会被“异化”为流水线的机器,充其量也是熟练的高级机器。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无论是作为课程设计者与教学实施者,都不应忽略其真正内涵:“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这里的价值观必然是人生观、职业道德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省略或淡化“价值观”的植入。首先就要从自身思维上摒除认为这是浪费课时的形而上的务虚想法。这才是真正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保持“后劲”的大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念方式方法的传播才是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教学中也会不断产生矛盾。这不仅需要职教教师,而且需要多方层面的关注。结合各科教学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化解矛盾,对其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职教论坛,2008(11,下).

[3]赵志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J].职教论坛,2009(5,下).

[4]严诚忠.“应用型人才荒”与职业教育[N].文汇报,2012-3-15.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理实一体化全面发展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