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张晓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要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执行力,努力开创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新局面。当前要结合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加强学校体育的硬任务、硬指标。二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遍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三是控制学生近视眼发病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把居高不下的近视眼发病率降下来。四是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水平,推动各地将其纳入改善民生规划予以安排,进一步提高营养保障水平。五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安全管理,要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安全管理,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统一调整辖区内中小学作息时间,严格各学科课程安排。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尽快配齐体育师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中关于“不能随意增加课时或减少课时”的规定,严格规范学生在校文化课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班主任教师要组织、督促班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和专业指导;地(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向社会主动公布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媒体和家长的监督。
大学要向社会输送合格人,“合格”也应包含身体健康,高校应把体育成绩与学位挂钩,同时在招生中增强体育权重。
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当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的成长需求和特点,开展“体育生活化”、菜单制选课等多样化创新。
教师应该从学生心理上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运动。除了政府各级部门应该采取行动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外,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并向家长提供体育知识讲座培训,指导他们正确引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以扭转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健康是第一,有了好身体才能谈学习。身体好了,抗挫折能力也会增强,对学习有好处。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不太好,运动中容易造成骨折、崴脚,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锻炼。浙大附中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除了课间操、体育课,还有些特色项目,比如“跑山”,学校背靠挂牌山,跑上山再跑下来,既呼吸清新空气,又放松情绪,锻炼身体。
体育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标,忽略了它,会成为历史罪人。学生不仅要练好体育,还要领会体育精神,把体育融进生活,形成一种习惯。二中的体能训练,每天保证一小时。除了日常早操、体育课,球类联赛和环湖跑,每年都很受欢迎。
一、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肥胖、视力降低等问题日趋严重
问题1:超重及肥胖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体质下降)。
从事学生体质研究的专家毛振明说“:现在学生的体质可以用硬、软、笨来概括。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没有积极锻炼,其原因有三点。(1)学业负担重,没时间去运动。片面追求分数以及升学率,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家长另外“加码”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等也多,这使得孩子的业余时间全被占满了,完全没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2)学生懒得动,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即便有点时间,许多学生也会窝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而家长对孩子这种“不在外惹是生非”的状态更是求之不得。(3)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少。这一客观原因使得很多学生想运动但没地方运动。
问题2: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据有关权威网站调查:城市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73.2%,农村学生检出率为60.8%;小学阶段的视力低下率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10岁~12岁年龄段,视力低下率从56.3%增至64.8%,增幅为15.1%。可以说,近视已日渐低龄化,大有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之势。
二、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校教育偏向应试,学生体质健康遭冷落。
不少地方政府在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时,还是以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把升学率指标层层下压,致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不堪重负。不少地方初三、高三年级学生为了准备升学考试,陷入题海战,基本没有休息时间,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没有少喊,然而学生负担越减越重,这与不少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工程”不无关系。
在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遭遇冷落,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课的课时大量用于补课。学生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达标竞技”倾向明显,而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身健体功能弱化。
2.家庭教育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偏低。
家长忽视孩子的体质健康,健康教育家庭盲区从何而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家长对体质健康在认知、行为上的偏差和一知半解。在对待孩子健康问题上,确实存在“文盲”现象——“体育健康盲”。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可以提升孩子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可以培养沟通、交往能力,可以提高孩子智力。对于这些早就为科学证明的结论,许多家长就是不信。
忽视孩子的体质健康,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责任心。一些家长或者忙于工作,或者忙于自己的享乐,将看管孩子、陪孩子一起玩的责任推给社会、推给学校。现在校外教育如此红火,与其说是家长为了孩子,不如说是推卸家长的教育责任造成的。
教育学专家建议: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夏婷说:“其实,孩子不是天生体弱,但最终被家长过分地“关爱”害了。聪明的父母应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引导孩子多参与锻炼,最好保证孩子每天有1~2小时的活动时间。”
让孩子从小进行运动,能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爱运动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爱运动的孩子,可以尝试从父母喜欢的运动入手,让孩子一起参与。挑选适合长期进行的运动类型,为日后孩子坚持运动打下基础。
孩子常常会心血来潮,突然对某项运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爸爸妈妈不要打击他的信心,而是鼓励他去尝试。孩子在尝试后,如果依然兴趣浓厚,爸爸妈妈应想办法帮助孩子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一旦养成运动的习惯,就会觉得运动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这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预防肥胖症的发生,孩子将会终生收益。对于学习任务很重的学生来说,可以将运动时间“化整为零”,比如周末在家附近寻找一个小花园,既能晒到太阳,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能让自己接触到大自然。平时在吃完晚饭后,抽10~20分钟散散步,步行速度不宜过快,可以享受晚间的宁静和清爽的空气。如果有时间做运动的话,最好选择有氧运动,那种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
值得一提的是,家务劳动也算一种运动形式,而且孩子做一些家务有利于培养责任感,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0名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失业率、犯罪率、离异率以及心理疾病发生率都比那些爱干家务的孩子要高得多。
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古今中外,历来都把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宗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身心自然运动的过程,认为对于儿童的教育,要适合其好动的天性,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教育目的上,古希腊学者们强调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体格健壮而又思想敏捷。古罗马有句名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这说明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认识到教育应当是身心的全面教育,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身体与精神,使儿童体格的养育、情意教育、理性教育和谐并存。要让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内心,尚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