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高鑫
青岛2013年计划安排民生投入165.6亿元,办好12件、27项市办实事项目。
对幸福的回答,百种千样,但都不过一类范畴——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再次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无疑均在强化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将百姓诉求放于心间,坚持做好公共服务,这是民生幸福的根本。从2001年开始,每年为人民群众办一批实事,青岛市已坚持了12年。重温这份变化着的民生大单,可以勾勒出青岛市社会民生建设和民众生活的变迁。这其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对于民生越来越重视和投入越来越多。青岛在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道路上,始终将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
2012年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着力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感”的要求。青岛市委、市政府把扎实推进市办实事工作摆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座城市,公共事务繁多,民众诉求多样,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就得把事儿做到百姓心坎上。而要知道百姓在想什么、最缺什么,就必须深入广泛地调查论证,征求意见,科学决策。
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市办实事提报筛选工作启动,青岛市委、市政府都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下一年的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民政、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重要民生事项。青岛市的党政领导也会深入一线调研市区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民生项目进度,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群众炕头,面对面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对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提出解决措施。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特别是要让因病致贫的农民有保障、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好日子。”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一直牵挂着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连续三年元旦深入基层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家里没有上下水,使用公共厕所,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房内渗水漏雨。”市区危旧房内居民成为繁华都市中的孤岛。为了让这部分居民真正享受到青岛城市化的成果,数次调研中,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陡坡,认真察看一间间低矮破旧的危房简屋。“提高他们的居住生活质量,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当务之急,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克服。”
近年来,青岛市办实事提报筛选工作,都会充分依托“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网络在线问政活动等政民互动载体,充分听取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普惠可行”的原则进行筛选。以2013年青岛市办实事为例,旧城区改造、食品安全监管、城市交通等大批市民建议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被吸纳进市办实事初选项目中。经过青岛市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初步确定了20件实事项目,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2013年度12件、27项市办实事。
妇女在街道接受技能培训。
为了保证政府承诺如期落实,青岛还对这些民生实事实行公开挂牌督办,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邀请社会力量参与督办,主动接受社会评议。
民生实事关乎公众利益,也关乎地方政府的诚信形象。有人把市办实事比喻成一张考卷,对照这张考卷,这一年政府为老百姓做了些什么一目了然。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青岛为市民呈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2年1月,根据“人性化、普惠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原则,经过层层征集,通过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青岛市筛选确定了2012年10件市办实事,涉及21项工作。针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怎么样把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上,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命题,2012年3月份,青岛市在原有10件实事基础上,又再次在全社会征集市办民生项目,并通过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压缩缓建一批基本建设项目的方式,进一步加大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新增6件民生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逝”等多方面内容,旨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青岛市财政对民生投入较上年增长21.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8%,为城乡居民办的10件实事和6件新增民生事项如期完成。全市新增就业41.7万人。区、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12.7%和15.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翻了一番,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14.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4.3%和15.2%,农村扶贫标准提高了两倍。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200张。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31个,筹建房源2.4万套,配租、配售房源9214套。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3%。新增大型商贸设施60万平方米,完成15处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同时,青岛市启动了千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已开工272万平方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7%。启动百万平方米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完成94所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新建、改扩建253所农村幼儿园。免除农村中职学生学费和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作业本费用。配备623辆专用校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规划内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了城乡重大疾病、罕见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以上。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博物馆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活跃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新增社区健身设施778处。
交警进幼儿园传授安全常识。
胶州新型农村社区。
群众在享受合作医疗服务。
大学生孵化基地的大学生。
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是否能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老龄化日益严重,给养老、医疗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老龄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2012年,作为新增6项民生项目之一,青岛市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青岛实际,创造性地率先在全国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国内首创,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半失能和失能参保人晚年的生活照顾,把医和养结合起来。2012年7月1日,青岛市下发《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正式实施。目前,青岛市内共有143家社区和医院开展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业务,已经为7745名失能和半失能参保人员办理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2090名参保人统筹支付费用978.4万元。
一件件实事的完成,切实改善了青岛人民的生活。在普通的青岛市民的眼中,青岛市推出的市办实事,是真正的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加上有政府的支持、有资金上的保障,更能让普通百姓真正从中受益。市办实事正在逐步成为普通市民心中的一个响亮品牌。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1月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改善民生仍然是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青岛市长张新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3年,青岛市将加快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其中特别提出坚持保基本保公共保普惠保均等,围绕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期盼、最忧心的事情,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2013年计划安排民生投入165.6亿元,办好12件、27项市办实事项目。
纵观2013年青岛市办实事,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0000座、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农村低保家庭冬季取暖补助制度、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免费为幼儿园生活环境实时检测、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12件市办实事所选项目涉及市民的医、食、住、行、就业、幼、困等民生基本方面,市办实事关注的目光落在每个市民身上,把每一个关乎百姓冷暖的民生问题都当作大事来对待。而在城乡统筹、普惠大众的同时,除了大规模保障房建设、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之外,也将政府财力重点向农村和社会困难弱势群体倾斜,涉及财政总投资约52.2亿元。让百姓从中受益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把2013年和2012年青岛市的市办实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实事是在2012年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提升。其中每年都备受关注的低保提标问题,今年也如约而至。2013年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80元提高到5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420元,距离上次调整不足一年,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条件。2013年的青岛市办实事中,也有新亮点。食品安全、停车场建设首次被写进实事。这两个民生热点话题入围,让百姓看到了市政府整治和解决这两项民生问题的决心。而在其中,还首次建立农村低保家庭冬季取暖补助制度。
“务必贴近百姓生活,让广大市民直接受益”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建设理念,充分体现了青岛市让市办实事成为谋百姓福祉发动机的殷切之情。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000套,启动改造城区危旧房17000户,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农村危房3813户。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市区新增供热面积560万平方米,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0000座。
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新增更新节能环保型公交车400辆,新增农村专用校车600辆。
缓解老城区停车难,建设公共停车场9座,新增公共停车位2488个。
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建立城镇居民大额医疗补助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资金。
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支持市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处,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万批次。
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农村低保家庭冬季取暖补助制度。
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青岛生源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就业求职补贴;开工建设市创业就业实训基地。
提升人文关怀水平,免费实施全市孕产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免费为2012年以来完工的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室内环境质量和四市农村幼儿园饮用水卫生质量实施检测,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
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对市儿童福利院、市优抚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实施整体改造。
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成年重度残疾人发放就业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