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云
作者:沈伟云,嵊州市马寅初中学初中部(312400)。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探究性教学又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究竟怎么样?近日,作为校长,笔者随机听了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实验课,两节课下来,感触颇深,那可是两节教学风格截然不同的实验课。
一位教师是这样的: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接着演示一遍实验,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在开展实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严守纪律,不许交谈、走动;在实验结束时,教师作小结讲评,并布置有关该实验的习题。
另一位教师却是另一模样:一开始就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实验欲望,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强调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允许学生走动;实验结束时,组织学生评价、学习小结,布置作业是要求学生去查找有关该实验的资料。
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同时作为科学教师,笔者陷入了深思:实验课应该怎样上?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体现“学生中心”呢?
一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实验课也不例外,不仅要准备实验器材,更应该准备学生,只有准备好学生,才能在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
首先在备实验时,要实实在在去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全方位预设实验不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特别是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如稀释浓硫酸实验,如何做好防范措施;也要高度关注危毒药品的使用和及时处理)。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为实验教学中的“学生中心”做好铺垫。
其次在备学生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对学生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中出现的困难,以及实验探究中的注意点、难点,做好适当启发和引导的准备。当然更重要的是平时教师要加强学习,充分掌握实验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中心”的技巧,以致出现任何情况时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触类旁通。
教育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而优化教育的前提在于熟知学生。教师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其可贵的品质;二是发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作为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它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三是发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实验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实验课的准备,备学生才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在时间方面的分配,直接反映出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科学实验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时必须有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教师,需要明确在指导过程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教师指导太少,学生无从下手,就会挫伤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教师指导过多,变成教师在做研究,学生仅仅成为旁观者,就失去了原本的目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摆正位置”呢?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多应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所以在做学生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杜绝许多时间的“喋喋不休”,而是尽可能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记录!
科学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其特点是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更不要求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的一致,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实验问题,通过实验分析交流、实验评价等手段来优化实验设计,筛选出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最佳方法。
如在学习机械运动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说龟兔赛跑看谁先到终点;有的说把2个乒乓球从斜面同一高度滚下,看哪个球滚得远;有的说让两个同学同时起跑,比较2分钟内谁跑的路程多;有的说用多媒体展示赛车比赛;等等。当然,学生设计实验也不一定很科学很合理,教师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多鼓励、多调动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调动了,才能充分体现“学生中心”的地位。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现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从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有一次在用球和灯模拟实验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后,从学生闪亮的眼中,笔者觉得实验并没有结束,于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宇宙天体的兴趣,趁机提出一个课题:若在月球上观察地球也即“地相”变化,又会怎么样呢?此举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在探讨结束后,笔者告知学生,随着科技进步,观察“地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可能,其中有待于同学们努力学习。
作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局限在校内范围,应该拓展深度、拓宽视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储正能量!这也是实验教学中“学生中心”的真正目的意义所在。
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这样的局面有待扭转,为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十分注重“听”学生的话,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下结论。比如制H2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偏偏要锌粒与稀硫酸反应,而不用其他金属?为此,笔者专门准备了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并且由他们来分析总结。
具体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加入锌粒(金属);
3)加稀硫酸;
4)打开活塞开始反应;
5)收集。
装置图如图1所示。
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情况:
图1
Na与H2SO4反应,反应非常激烈,不敢收集,有点怕;
Mg与H2SO4反应,想收集时,反应已经停止了,来不及收集;
Fe与H2SO4反应,等了很长时间,才收集这么一点点,大费时;
Cu与H2SO4反应,结果一个气泡都没有,白忙活一场!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确了用Zn与H2SO4制H2是比较合理的方案。知识要靠学习者自主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来提供,能力需要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体验则是学生由“知识通往智慧的中介和桥梁”。
又如在讲授“植物一生”一节时,笔者先分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蚕豆荚、几粒几米种子、解剖刀、放大镜,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图自己逐步解剖,自己触摸,亲眼观察,从而对种子的结构有了感性认识。组织学生联系实物小结,豆荚就是果皮,里面的豆粒就是种子,种子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的知识就一清二楚了。
综上所述,现在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给予自主时间,鼓动发散思维,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实验教学手段、内容在不断改进,但“学生中心”却是实验教学的永恒主题,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凸现以生为本,有待不懈努力探索。
[1]胡涛.教育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J].人民教育,2013(Z1).
[2]黄峰.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的系数与指数[J].现代教学,2013(3).
[3]姚晓江.开展化学实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现代教学,2013(3).
[4]虞峥.有效组织模拟实验[J].探秘:科学课,2012(7):20-21.
[5]杭仲兵.浅谈怎样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