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河,林广华
(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288)
便秘是指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 不长,但由于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有40% ~65.38%的中风患者可伴有便秘的症状[1],长期卧床的中风偏瘫患者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以上[2]。保持大便通畅,对中风患者恢复尤为重要。我院针灸科采用速刺次髎配合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并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本研究所选的60例患者均来自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针灸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便秘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确定入组序号并进入相应的组别,随机分为治疗组(速刺次髎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 19例,女 11例;平均年龄(59.36±15.72)岁,平均病程(1.37±0.25)年。对照组男 18例,女 12 例;平均年龄(60.42 ±15.29)岁,平均病程(1.54±0.2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试行方案)》中缺血性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1.2.2 便秘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2006年国际“罗马Ⅲ诊断标准”有关便秘诊断标准制订。诊断标准需达到症状出现至诊断前至少6个月,并且最近3个月症状发作满足下述条件:①必须满足以下2点或以上:A.至少25%的排便存在排便费力;B.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C.至少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梗堵/阻塞感;E.至少25%的排便需要借助手法辅助(如:手指帮助排便、盆底辅助排便);F.每周排便少于3次。②不用通便药几乎没有松散的大便。③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肠易激综合证(IBS)。
1.2.3 便秘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①符合上述中风病诊断标准,中风病史6个月以上(包括刚满6个月)的患者;②符合上述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③中风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无智力障碍,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临床治疗者;④年龄40~75岁之间;⑤全部为住院患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常规针刺治疗选穴参照王启才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便秘的辨证分型选穴治疗,穴位定位均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穴位定位取穴治疗。
患者采用俯卧位,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0.5~1.5寸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华佗医疗仪器厂出产),按各穴位常规针刺治疗,根据部位及胖瘦,可刺入0.5~1.5寸,然后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用疏波,频率40次/min,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待全部出针后,选取一侧次髎穴,采用直刺法进针,针尖垂直皮肤表面稍向肛门方向刺入,进针1~1.5寸左右,用平补平泻法,行提插捻转手法,术者手下有坚韧感,继续向内刺入有沉紧涩感,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至针感传导至肛门后即可出针,然后按前法继续针刺另一侧次髎穴。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3.1.1 排便效果评价 参考《美国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处理指南》[3]对便秘的症状评分对治疗前后患者便秘症状进行评分。
3.1.2 简易结肠传输试验[4]通过口服一粒胃容胶囊,内装有直径为1 mm、长10 mm的钡条20根。分别于治疗开始的三天前及疗程结束的第二天进食早餐后口服钡条胶囊。48 h后拍摄X线腹平片,计算钡条在结肠中的分布情况。48 h后如>50%的钡条仍集聚在近端结肠,则在72 h再拍片1张观察分部情况。读片方法:从胸椎棘突至L5棘突作连线,再从第L5棘突向骨盆出口两侧作切线,将大肠分为右侧结肠区、左侧结肠区、直肠乙状结肠区3个区域。通过这3个区域来描述钡条位置。分别于第一次治疗前一天和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的一天进行实验观察。
3.2.1 中医临床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的疗效指数计算方法来制订。计算排便障碍分级量表评分积分比[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来判定疗效。临床治愈:证候基本消失,减少达到95%至100%;显效: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达到显效,减少75%以上;有效: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达到减少55%以上;无效:证候有效率较治疗前改善相比,未达到有效,减少50%以下。
3.2.2 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临床症状按半定量症状分组记分法记录,参见表1。(程度1=0分、程度2=2分、程度3=4分,兼症:出现一个症状者为0.5分,没有为0分。
表1 症状积分评定表
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分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3.4.1 排便障碍量表评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结果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后排便障碍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后量表积分疗效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障碍评分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障碍评分结果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0.78 ±8.21 9.18 ±4.32★▲对照组 30 21.19 ±8.42 15.08 ±5.1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例(%)
3.4.2 结肠传输试验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结肠传输情况均得到改善,钡条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右结肠区的钡条数的减少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表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检查肠内钡条总数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检查肠内钡条总数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7.12 ±3.26 6.84 ±2.77★▲对照组30 17.23 ±4.07 12.36 ±2.48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检查钡条分布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检查钡条分布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区域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右结肠区 11.14 ±5.24 2.35 ±3.91★ 11.23 ±4.17 3.84 ±4.40★左结肠区 6.71 ±4.15 4.47 ±2.78★▲ 6.67 ±4.29 7.05 ±4.35直肠区0.67 ±2.78 1.02 ±2.67 0.81 ±3.21 1.37 ±3.03
便秘虽病位在大肠,但与脏腑经络失调、气血津液改变、情志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中风的病位在脑,其病机本质为气血逆乱。中风后便秘的发生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便下行?大便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
次髎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最早在《素问·骨空论》中有“八髎在腰尻分间”的记载。次髎穴系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督脉、冲任及足少阴肾经之所过,膀胱经的经别下尻5寸,别入于肛。唐代《千金方》中记载:“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壮。”《针灸大成》指出:“(次髎)主肠鸣注泻。”均指出次髎对大便失调有调节作用。刺激次髎穴,可调节脏腑之气化功能,具有益肾气、清利下焦积滞、疏导水液、健脾除湿、泻热宣畅、鼓动大肠传导之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感应通过一定的方向和距离,到达患处,疗效较好,即为气至病所。次髎穴位于腰骶部,骶骨前方即是直肠,通过深刺次髎穴,即能起到近治作用,通过针感传导间接刺激病变部位。研究认为[5],次髎穴深刺可触及盆神经及阴部神经,使针感放射至肛门部,恢复肛管直肠的感觉与动力,纠正盆底肌协同失调。从解剖角度看,次髎穴区位于第二骶后孔,骼神经八孔及其旁侧所传出的神经内支配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外分布于前后二阴,排便的低级中枢(S2~S4)就位于此处,能通过刺激神经根所传出神经,被动引起盆底肌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增加二者之间的协调功能,从而调整排便反射,治疗便秘 。本研究证实,患者经2个月治疗后,排便障碍评分表得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右结肠区的钡条数的减少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笔者认为,速刺手法一定要深、快、轻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可减轻中风后便秘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张思超.便秘在脑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294 -295
[2]王艳斌.脑卒中患者便秘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56
[3]徐青,高飞,王磊,等.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美国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83 - 86
[4]赵云燕.从虚论治慢通过型便秘[J].新中医,2001,33(11):11
[5]陈朝明,金洵,蒋亚文.针灸对女性排便功能障碍两个亚型的治疗作用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6):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