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涛 郭胜利 王英芳
河南省洛宁县妇幼保健院外科,河南洛宁 471700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组织处于高分解应激状态,多出现营养不良[1]、免疫功能低下[2]及各种并发症[3],治疗困难,严重者可致肢体障碍或死亡。研究表明,早期营养支持可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纠正全身代谢紊乱,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率,已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必要手段[4-5]。本文对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颅脑外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7例。入选标准:①伤后24 h内入院,并由CT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②持续昏迷,GCS评分5~8分,没有自主进食能力;③伤前营养状况良好。排除标准:①消化道病史;②重要器质性病变;③代谢性、内分泌疾病及癌症。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男 21 例,女 13 例,年龄 17~69 岁,平均(44.1±7.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跌落6例,重物砸伤6例;GCS评分(6.7±1.3)分;损伤类型:中脑挫裂伤21例,合并脑干损伤7例,单纯脑干挫裂伤6例。对照组(普通营养干预):男21例,女 12 例,年龄 18~66 岁,平均(42.1±6.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跌落5例,重物砸伤7例;GCS评分(6.8±1.2)分。损伤类型:中脑挫裂伤19例,合并脑干损伤7例,单纯脑干挫裂伤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营养状态、损伤类型和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观察组 患者人院后或手术后1~2 d内插入胃管,无明显胃潴留即给予小剂量流质饮食,2 d后开始采用管饲要素饮食,24 h持续滴注。以输液泵控制滴注速度,根据患者情况设肠内营养全量为1 500~2 000 ml,第1天滴注总量1/4,第2天增量为1/2,之后根据患者情况每天递增1/5~1/4,5~6 d后全量滴注,并用肠外营养补充肠内营养不足的能量。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延迟性胃肠营养疗法,早期完全给予肠外营养,4~6次/d。伤后1周左右出现肠鸣音后,给予鼻饲饮食,由流质逐渐过渡到匀浆食物。
营养指标: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感染和代谢紊乱;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血清 C-反应蛋白(CRP)。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TP和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P和ALB水平均升高,观察组TP和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g/L,±s)
表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g/L,±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TP治疗前 治疗后ALB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66.18±11.23 65.94±11.26 79.24±13.86*72.76±14.09 29.69±5.51 30.04±5.09 37.84±6.67*33.31±5.27
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治疗后观察组IgG、Ig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n(%)]
表3 两组各免疫指标的比较(g/L,±s)
表3 两组各免疫指标的比较(g/L,±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IgG IgM IgA CRP观察组对照组34 33 12.96±3.02*9.91±2.13 1.48±0.39*0.97±.21 2.77±0.49 2.60±0.52 3.81±1.36*7.78±2.93
颅脑损伤患者多出现全身反应,尤其重度损伤患者,过度增加了能量消耗,致使蛋白质分解多于合成,临床可出现高糖血症、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等[6-7],因此,如何进行营养支持和补充能量是重度颅脑损伤治疗的第一步。
本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血浆TP和ALB的水平。TP和ALB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指标,当患者有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或消化道疾病时,TP和ALB的合成就会减少,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由于蛋白质过度分解,TP和ALB水平会显著低于正常人。另外,ALB还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在病态的环境下,ALB可以通过对渗透压的调整起到持久的降压作用。因此,早期肠内营养通过提高TP和ALB水平,一方面补充了足够的能量和氮源,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颅内压,利于患者正氮平衡和热量平衡恢复,为患者进一步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
早期肠内营养可加强患者免疫功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机体恢复。随着研究深入,临床逐渐认识到,除了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要素外,预防胃肠黏膜萎缩,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减少感染等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也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72 h内会出现代谢紊乱和免疫[8]、消化系统[9]功能抑制,此时过早地给予肠外营养,会加重胃肠道负担[10]。本研究表明,普通肠外营养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由此可见,肠外营养虽然可以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但也存在较大风险。因为在胃排空状态下,胃黏膜血管暴露于胃酸之中,加之黏膜血运障碍,极有可能导致广泛的黏膜糜烂,形成胃胀、胃痛、腹泻、出血或感染。本文早期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较高。CRP反映机体对损伤刺激的反应能力,研究证实,颅脑损伤后CRP值开始升高,之后逐渐下降,重型颅脑损伤组CRP峰值明显高于中度、轻度患者,且下降延迟,即颅脑损伤伴随着CRP异常升高,升高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CRP的降低可以反映伤情好转或康复。本文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提高,CRP显著降低,提示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这是其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加强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和营养吸收功能的原因。
综上所述,传统营养支持起效慢,并发症多,难以满足重型颅脑外伤早期高代谢和负氮平衡的需求,多数患者预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治疗过程中伴随感染、代谢紊乱、消化道反应等多种并发症。早期合理应用肠内营养可提升患者营养水平,并能有效维护患者免疫功能,加快机体功能恢复,值得应用。
[1]乔志正.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389-390.
[2]赵静文,吴冰.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68-1069.
[3]陈小枫,叶纪录,叶军,等.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结局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2,20(2):108-111.
[4]程新富,张志强,陈红庆,等.肠内营养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6):595-597.
[5]黄品超.重型颅脑外伤的急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25-726.
[6]周妙兵.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45-1246.
[7]邓民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6):14-16.
[8]谢浩芬,蔺志清,周圣军,等.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1):9-11.
[9]谭敏,朱京慈,王惠君,等.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4):316-319.
[10]韦洪江,黄耀宁.严重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