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胜建
俄、乌两国都有着较为雄厚的科研基础,但眼下两国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意识都较为欠缺;建议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切入点,发挥互补优势,加强俄、乌两国在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高技术与浙江传统产业的对接
2012年岁末,应俄、乌两国相关单位的邀请,我们先后走访考察了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和科技型创业企业,着重考察两国知识产权现状,并就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等议题与考察单位进行了探讨。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对俄、乌两国的知识产权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择其要点,简述如下:
——俄罗斯知识产权的基本状况。在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重建的过程中,俄罗斯用了两年的时间(即1991—1992年)迅速重新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于1992年建立了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俄罗斯专利商标局,取代了苏联时期的国家发明发现委员会。俄罗斯专利商标局是一家授权对发明、实用新型、工业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原产地名称实行批准、注册和维护权利的联邦执行机构,同时也对俄罗斯联邦计算机程序、数据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进行注册。它起到俄罗斯国家专利局的功能,同时也是保护计算机程序、数据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机构。1999年4月,俄罗斯专利商标局又被授权开展版权和相关权利方面的国际合作及与其他公共组织的交往。
俄罗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按照法律保护的客体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专利类,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二是商标类,包括商标、服务标记、原产地名称以及商号等;三是版权类:包括版权、相关权、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保障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是法律保护的重要客体之一。现代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知识产权转让与交易数量的增加。但由于在原苏联所有科学技术成果都属于国家,没有国内的许可制度,许可仅存在于对外经济交往中。国内许可贸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种全新现象。目前,俄罗斯专利法中设有专利许可等相关条文,但对技术转让没有专门的法律管理,签署技术秘密合同是实施技术转让的通行方式。对于俄罗斯知识产权的现状,俄当局表示不满,正在着手制定新的知识产权战略。
——乌克兰知识产权的基本状况。乌克兰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乌克兰知识产权领域的中央执行机构是国家知识产权服务部。
乌克兰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按照法律保护的客体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专利、商标和版权。目前,虽然乌克兰已经通过大量法律,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在防止非法产品生产上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该国仍然是盗版产品从俄罗斯运往欧洲各国的主要中转国,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驰名消费品牌的国内外企业来说,普遍存在商标侵权问题。由于保护与管理不力,企业难以寄希望于执法机构来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对于含有知识产权的货物,海关的货物注册程序则较为繁琐。
乌克兰工农业均较为发达,在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加工、造船、航天、航空等领域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产业基础,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独立后的乌克兰由于政局不稳和法律不健全,加之在创新领域存在滥用职权问题,严重削弱了乌克兰的创新资源,并导致科研系统配置能力低效,大量科技实力闲置,致使乌克兰产业的技术水平逐渐下降。同1990年相比,达到国内外最优产品技术水平的新产品减少了1/3。同时,人才流失严重。概言之,乌克兰经济转型并不成功,国家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知识产权的发展与保护现状都不容乐观。
——俄、乌两国都有着较为雄厚的科研基础,尤其是人才资源,但眼下两国的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意识都较为欠缺。也许长期来缺乏许可制度或受“技术秘密”观念的影响,我们在考察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虽具有150多年的历史,是俄罗斯理工类重点大学和国防技术类高校,其机械、电子、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材料学、激光等学科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发明专利也不过80多项。浙江大学2012年的专利授权量就达1709项。两校在科研实力上讲,浙大并不占优,但从专利总量上看,实在是相距甚远。另据统计,俄罗斯科学研究成果中申请专利的比例仅为0.38%,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乌克兰也同样存在。此行考察的乌克兰科学院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巴顿焊接技术研究所”更是以无缝焊接技术闻名于世,但由于经济转型后乌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不作为阻碍了知识产权市场的繁荣,加之科技投入不足,经费预算仅占GDP的0.51%,远低于乌法定的1.7%,致使大量科技实力闲置,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下降。
——俄、乌两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与浙江省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的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俄、乌两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与浙江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是可以预见的,但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更加深了对这一互补性的认识。从产业结构上,俄、乌两国是“重”强“轻”弱,浙江省是“轻”强“重”弱;从市场需求看,俄、乌两国是的资源丰富而轻纺产品不足,浙江省是资源不足而轻纺产品产能大;从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俄、乌两国基础扎实,市场开发欠缺,浙江省则基础弱,而市场意识相对强些。三者之间的强弱对比十分鲜明,恰恰说明三方合作的潜力大,市场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此外,从合作的国际背景分析,俄、乌两国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与俄、乌两国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符合国家层面的战略合作方向,风险度低。尤其是当下浙江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浙江的产业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俄、乌两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无疑是最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选择之一!
当然,在操作层面上,我们感觉到,各方都必须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外方对技术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顾虑。
建议一: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切入点,发挥互补优势,加强俄、乌两国在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高技术与浙江传统产业的对接,优化与完善浙江产业结构,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引进、合作,其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做到“有的放矢”。在浙江省与俄、乌两国的前期合作中就有鲜明的例证。巨化集团与俄方合作的砩化工项目,合作目标明确,成效显著;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建立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国(嘉兴)中心”,则进展不大,问题也许就是目标不明确。俄、乌两国与浙江省合作的重点,应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切入点。浙江传统产业大多以民生为主,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但均处产业链的末端,缺乏机器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支撑,长期处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窘境的明证。事实上,只有落后的产业技术,而没有落后的产业。从浙江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不能因噎废食,片面追求“腾笼换鸟”,而通过“高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对接,这才是实现浙江传统产业迈向现代产业集聚——这一“凤凰涅槃”般重生的唯一出路!而俄、乌两国在机器设备制造业技术上具有优势,正好可以为我所用。
建议二:积极展开与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的激光系统技术和乌克兰“巴顿焊接技术研究所”的焊接技术的项目合作。具体操作模式:(1)以激光技术开发运用为目标,以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为主体,开展与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的激光系统研究所的合作开发,以全面提升温州激光与光电技术集聚区的技术开发能力与产业规模;(2)在“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国(嘉兴)中心”的基础上,以引进巴顿焊接技术研究所的焊接技术为重点,加强与舟山船舶制造业、永康五金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合作,全面提升上述产业的焊接技术(包括材料技术)水平和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设有专利研究所,有关专利技术的许可、转让与合作,可以直接与该所对接协商。有必要强调,在开展与俄、乌两国技术合作的过程中,特别注意:(1)要注重人才引进与技术引进并重。从长期看,更应充分发挥俄、乌两国的技术人才优势。(2)要切实做到尊重俄、乌两国的知识产权与强化自主创新的相结合。一方面,增进互信,有利于建立健全长期可持续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合作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知识产权的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