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和江青

2013-09-06 16:33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5期
关键词:江青定价

徐庆全

稍稍读点“红学”的人,都知道在这一领域里有两个著名的“小人物”——李希凡和蓝翎。这个称谓是毛泽东赋予的。1954年,他们二人合写的一篇与红学界泰斗俞平伯商榷的文章,因江青向毛泽东推荐得到毛的赏识而一夜走红,毛称他们为敢向“资产阶级”“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李希凡想去研究所工作,周扬转达毛泽东的意思表示反对,“那不是战斗的岗位”。于是,从1955年至1986年,李希凡就一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晚年又回归“红楼”。如今,八十多岁了开始盘点自己的历史,出版了这本《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向读者勾勒出一个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与“大人物”有了关系后,其生命轨迹中的种种偶然和必然。

在李希凡所走过的人生路上,毛泽东和江青当然是“大人物”,而毛的作用已经尽人皆知,但江青的作为知之者甚少,在读这本“自述”时,我格外注意这一点。

李希凡说,他一直到1964年才被“从没有见过面”的江青召去谈话的。“在这次谈话中,她(指江青)讲了一些别的问题”,李希凡写道:“如1954年《红楼梦》研究问题时,初期的情况她还知道,但很快她就得了重病……”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过去了,江青在这场批判运动中的作用就这样被淡化了。

引发这场大批判运动种种因素中,江青的作用是不可忽视:是江青首先读到了发表在《文史哲》的李、蓝的文章送给毛而引起毛的关注;又是江青到《人民日报》找邓拓转载此文。关于这一点,江青本人也从未回避过,她在“文革”中的讲话中以及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都直言不讳地说过的。而李希凡呢,当年对江青也显然心存感激,他出版过的书,譬如《寸心集》就“呈敬”“江青教正”。现在,李希凡对此语焉不详。

李希凡与江青另外一件事,就是所谓的“不识抬举”的问题。1964年,江青两次召李希凡谈话,并透露出要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意思。李认为,说《海瑞罢官》表现“三自一包”单干风,是“风马牛不相及”,就不表态,装糊涂——“我不说什么就是了”。

李希凡为什么“不识抬举”?赞扬多多。而以当时情势而言,这是他唯一的选择。首先,在江青谈到这一话题时,李觉得“和吴晗同志讨论的学术问题,已惹的历史学家很不满意了”——已经有了为难情绪了。而按照江青的要求上纲上线,那就将矛头对准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京市委。彭真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同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经常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当时比江青要显赫得多。在这种政治考量面前,李希凡当然要选择婉拒的态度了。其实,拒绝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真要接下这活,那倒真需要勇气的。其次,江青对李的拒绝也并不在意,在“文革”中还采取另一种方式保了李希凡——请文艺界的人士看样板戏时,江青一句“李希凡来了没有”,让李泪流满面。都说江青性格刁钻古怪,但在对待李的问题上倒不乏宽厚。这或许可以说明,江青当时也只是说说而已,也并没有真想在北京眼皮子底下来做这件事。再次,这次江青找李谈话,重点还是在于李曾批评过江青抓的《智取威虎山》,江青要李转变态度。这一点,李坚决按着江青的指示作了,回去后就写了4000多字的文章予以赞扬。其间谈《海瑞罢官》,也就扯了个闲篇吧。

如此说来,所谓李希凡“不识抬举”的问题,还是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好一些。

《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
作者:李希凡
出版:东方出版中心
定价:45元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作者:吳敬琏、郑永年、[美]亨利·基辛格等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39.8元
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各学者共同把脉政治时局和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
《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
作者:范泓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9.8元
战后台湾社会始终存在两股力量的对抗与角逐:代表国民党执政当局的公权力和代表台湾民众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反抗力量。
《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
作者:张明澍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39元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作者发现中国人想要的民主是:德治优先于法治,实质和内容优先于形式和程序,协商优先于表决的民主。
《在巴黎的天空下——巴黎历史文化旅行手册》
作者: 郑实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
作者精心设计的巴黎经典游览路线,将带领读者穿越2000年起伏跌宕的法国历史,同时感受到古典面纱之下世界之都的当代脉搏。
《台湾肚皮》
作者:焦桐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5元
作者从食物入手探讨台湾庶民文化的历史与记忆。

猜你喜欢
江青定价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毛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最新出版图书
欢迎邮购合订本
欢迎选购
江青的相面术
江青破碎的“国服梦”
为江青服务,就是为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