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闫春生 李学霞
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人民医院(盐池 751500)
急性脑梗塞是脑血管病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已经严重给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如何有效的治疗和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是临床医护人员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目前大多文献报道康复治疗已经成为脑卒中单元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对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治疗,在帮助肢体神经功能恢复和防止继发障碍发生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选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38~72岁,平均为53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96±8.62);治疗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0~76岁,平均58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85±8.47)。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入院时病情、病程、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有脑梗塞病灶。排除标准:年龄>80岁;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出血、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史。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针对病情给予神经内科急性脑梗塞常规方案治疗,如及时给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及脑血液循环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脱水、维持脑代谢药物、补充能量等。有并发症者积极对症治疗,如抗感染、降血压、调节血糖等。治疗组则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康复功能训练主要采用:①Bobath法:该法主要以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和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来达到肢体运动功能协调一致为原则,在康复训练中主要以控制机体的某些关键点,关键点的有效控制能使机体的肢体肌肉达到协调。具体方法有:竖头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②运动再学习疗法[1](主要运用运动再学习技术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治疗时间为1h,1次/d,6次/周,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
疗效标准 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采取用药前及治疗7d、14d各评分1次的方法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有效率达94.4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例(%)
讨 论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是一组多病因、病情各异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笔者在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性脑梗塞患者康复辅助治疗,疗效甚佳。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部分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平衡功能,其机制可能是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并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3]。从研究结果来看,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有效率达94.4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可能使肢体的运动引起脑部功能区血供的改善,导致未受损伤神经元功能代偿性增强,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
对于康复治疗,大多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的选择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体能和技能训练,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1]高晓艳,谷 艳,夏彩秋,等.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18-19.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3]田秀辉.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