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霞 李福强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医院儿科(唐山 063300)
小儿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继发于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气候多变季节较常见。临床上我们采用加味旋覆夏麻汤配合西药治疗本病10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选100例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儿科住院患儿,西医参照《儿科学》[1]诊断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根据以咳嗽为主、可伴有咳痰、气促,恶寒发热,头痛、痰稀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确定本病为支气管炎风寒袭肺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1~3岁36例,3~7岁40例,7~14岁24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1~3岁34例,3~7岁38例,7~14岁28例,平均年龄6.7岁,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西医手段治疗,有缺氧表现者给予吸氧营养支持,同时给予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旋覆夏麻汤:旋覆花、生旱半夏各7g,生麻黄1.5g,茯苓6g,生姜、生白芍、甘草各3g为基本方,咽痛喉痒者,加桔梗、前胡各5g,薄荷2g,恶风、食少乏力,手足不温者加徐长卿10g,荆芥6g,久咳痰少粘稠加浙贝、桑叶各6g,水煎两次,分早中晚3次服。两组均14d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咳嗽、气促、恶寒发热、气促、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以及血象、X线等理化指标,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血象恢复正常,X线复查肺纹理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啰音减少,X线复查肺纹理较前好转;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均无改善或恶化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肺部X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肺部X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肺部X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肺部X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明显缩短。
讨 论 支气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本病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因粘膜纤毛受损而继发细菌感染。此病诊断不难,治疗上以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为总的治疗原则。但单纯西医治疗存在着副作用大、易反复、迁延不愈等治疗难题。
“旋覆夏麻汤”乃我国名医朱良春所创,用于外感久咳之证,临床上我们加味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效果颇佳。本方妙在轻用麻黄,通阳于外,少用茯苓,通阳于内,水气搏于外用麻黄,水气搏于内用茯苓两端兼顾,寓化气止咳,利水除痰之妙,旋覆花、半夏降逆,则气降咳自止。《本草正义》云:“旋覆花以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专主,其疏泄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飞扬之性本能上升”,伴半夏,生姜取三药之辛开,辛者能散能行,故能携麻黄宣散肺气达于体表,降中有宣,宣中有降。味咸又入肾,纳气下行以归根。白芍、甘草酸甘化合,益肺生津。又轻敛肺气,二药配伍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3],故有止咳作用。浙贝、桑叶、薄荷为治标之品,对治痰多咽痒诸证。纵观全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了支气管炎以咳嗽、痰喘为主症表现的特点,标本兼治,切中病机,故能取效。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3]邱志济.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