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市湖里区山地公园管理中心 陈锦旋
二十一世纪是提倡健康的世纪,自行车运动是一项健康、环保、时尚的绿色运动,山地自行车运动集速度、耐力、力量、意志于一体,骑行于青山绿水之间,既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形式。建设山地白行车赛道,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建设合乎标准的赛道以承办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别等高规格的比赛,则需要参考国际自行车联盟的相关设计要求来建设。作者在规划建设厦门仙岳山山地自行车赛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本案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图1 赛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山地自行车,英义名为“MounTainBike”,缩写为MTB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青年为了寻求刺激,在摩托车比赛的越野场地上驾驶自行车进行花样比赛而派生发展起来的车型。以后越野运动逐渐在欧美流行,并形成赛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举行首次山地自行车比赛,1990年国际自行车联盟承认这项运动,1991年首次举行世界杯赛,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首次将其列人正式比赛项目。
自从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山地户外运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以来,到2012年,北京、贵阳、杭州、苏州、安徽省黯县、遵义凤冈县、安徽肥西、桂林千家峒等地建立了十余条山地自行车赛道,并举行了各种级别的比赛。
厦门市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已达到两万余人,拥有十余家山地自行车运动俱乐部,且该项运动的爱好者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参与群体庞大,逐渐成为厦门市继国际马拉松赛后另一张城市名片。促进了厦门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的身体素质。仙岳山山地自行车赛道位于厦门市湖里区仙岳山南麓,全长5.8公里,是厦门乃至全省首条地处城市中心的专业山地自行车赛道。
国际自行车联盟对山地自行车比赛分成以下几类:
越野绕圈赛(XC):比赛路线至少6公里一圈。
超长越野赛(PP):比赛路线应至少25公里,不超过100公里,有明显的海拔高度变化。
短程赛(SC):短程赛路线每圈最多6公里。起、终点须设在同一个地方。
速降赛必须全部为下坡。比赛路线应由单人道、跳跃地段、田野、森林道和砾石道混合组成。理想的路线长度应为最短1.5公里,最长3.5公里。
比赛路线中至少应包括80%的上坡骑行路段。
可以看出,不同的比赛类型,对赛道的要求有些不同,赛道的设计,要尽可能满足这些差异,使得各种比赛都可以在这里举行,充分发挥出场地的价值。
山地自行车赛道应尽可能包括森林公路、跑道、原野、土或砾石小道,需要有一些高低起伏较大的地形,以提高挑战性。
仙岳公园位于厦门岛几何中心,南临仙岳路,北靠南山路,东接嘉禾路,西至疏港路,面积233公顷,是一座以山林景观、自然野趣为特色,以登高揽胜、休闲度假、健身养性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公园。仙岳公园赛道选址主要基于以下优势:首先,地理位置优越,仙岳山地处厦门市中心,交通便利,便于爱好者训练、比赛和交流;第二,仙岳山的山体土质基本为红土拌少许的砾石,这样的土质条件“软和”,既便于建设施工,而且赛手摔倒后不容易受伤;第三,仙岳山上下山道宽敞,山体坡度不是很大,无悬崖峭壁,而且在仙岳山南麓的道路上,有很多天然路障,非常适合赛道建设,是一个理想的山地自行车运动场所。
山地自行车运动的比赛场地主要由起点、赛道、修理站、补给区、终点及其他设施等几部分组成。赛道起始点及线路的选择,须经现场踏勘,以尽量保持原生态、少破坏植被为原则,进行决策。赛道起点和终点均设在天竺岩寺的天街广场,整体为循环车道,设一处补给区、两个修理站,一座综合服务楼(图1)。
3.2.1 起点
起点开始段必须足够开阔,以便运动员能够安全出发,还要设置运动员的签到区和验车区。该区域在起点线后,并清楚标明。本案起点线前用垂直线划出8条宽75cm,长10m的停车道,使运动员按顺序排列。起点后250m(即:0+000+250)的宽度为6m。此段路较直且没有陡峭的下坡。出发后第一个狭窄处较平滑,运动员易于通过。第一个拐弯角度为85度。
3.2.2 赛道
由高速度下山路段、爬山路段、乡间路段、砂石路段、森林路段和短暂的水泥路段组成的环形赛道。要求:不论何种地面和气候条件,赛道100%能够骑行。设计赛道总长度约5.8公里(即0+000—5+800),其中0+000—0+250和5+550—5+800重合,宽度为6m;0+250—5+550宽度为3m,而0+250—0+600与5+520—5+550重合。中间有利用原有短暂的水泥公路和旅游步道。(图2)
图2 仙岳山山地自行车赛场图
图3 仙岳山山地自行车赛场修理站、补给区图
3.2.3 修理站、补给区
修理站是赛场的一部分,可供运动员更换车轮或整车。修理站和补给区应设置在骑行速度较慢,且地域开阔的平路或上缓坡的路段,不宜设在多石子路段或下坡段。修理站和补给区要足够宽、足够长,保证通过的运动员在进行修理时或取食物时相互间不受干扰;必须有清楚的开始、结束标记。
本案修理站为长60m、宽4m的区域;分为2道,彼此间用护栏分开。每道至少有2m宽度以备机械修理。此处为直道,没有人工障碍物。
补给区1处,长20m、宽4m,80平方米,保证通过的运动员在取食物时相互间不受干扰。(图3)
3.2.4 终点
终点线前须有一个直的冲刺区,长度至少为200m,宽度至少6m(与起点后路段重合),须为平的或上坡路线。
起终点前后区域须无任何障碍物。以保证运动员有足够长的直道和开阔的视野,为运动员的终点冲刺、冲刺后的缓冲提供安全保证。终点线前100m与后50m区域须有护栏。
3.2.5 辅助设施
主要是为比赛提供方便的配套设施,本案的辅助设施主要包括:(1)综合服务楼:综合服务楼为一固定设施,二层建筑。一层布置公共休息间和医疗设施,以满足休息等待及公告的 功能;二层布置办公室、会议室及相关人员休息室;二层则是裁判、贵宾和官员休息室。(2)观礼台和主席台:观礼台和主席台为砖砌水泥抹曲,3排,长25m。(3)护栏:护栏为临时设施。
(4)路标:赛道路标(含标志牌及警示牌)要准确指明比赛路线和随后出现的路况变化,以及交叉路口和所有存在潜在危险情况的地段。路标要清晰、确保运动员沿正确的路线骑行。路标为宽20cm,长40cm。放置于地面高度1.5m的位置。指小箭头和义字要用对照鲜明的颜色在白底上印出来。(5)宣传牌,宣传牌为钢架结构。
在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设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4.1 路线要求
这项运动利用山体的自然道路进行建设,其间蜿蜒曲折、坡陡路难,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艰难之美和人克服困难的过程之美。因此,比赛场地要求越自然越好。赛道不求精雕细刻,整条赛道处在被郁郁葱葱的植物覆盖的山体中间,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路上还夹杂着砂石和杂草,走在赛道上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4.2 对自然环境、现有植被的影响
赛道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植被,应尽可能地把这种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尽量少挖土方,保留树木。对于新开挖的赛道形成的裸露路面,由于新的植被没有形成,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以利用工具来加固和夯实路面,也可种植各种耐踩踏的植物。
4.3 气候对施工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气候施工,掌握场地的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等,以便均衡施工。厦门地处沿海,台风暴雨季节较长,因此选择适于建设施工的季节非常重要,以免在施工期间的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及其它自然灾害。本案选择在9至12月期间组织施工,正是厦门秋高气爽的时节,台风暴雨季节已过,雨水较少,利于赛道的土方施工。
4.4 建设施工队作业的要求
山地自行车的赛道大部分在树林中绕行,防火是第一要务。山林中枯木、落叶较多,施工前须制定完善的防火措施,需切实落实禁用烟火的规定,在施工队进场前对安全用火做明确要求,防止工程期间发生火灾等意外。比如,林中严禁吸烟,禁止林区生火做饭,把工人的生活区设在用火安全区内等。
4.5 赛道建设质量
回填路段要压实,回填土中,不得含有草根、树根、垃圾等腐殖土;做好排水管涵,防止雨水会流后的冲刷,造成路基破坏;赛道下有陡坡的地方要做好加固;松软路段要清除软土,揭露出实土层。一些路段处在山林中间,不适合大型机械施工,效率较低。所以要提前做好人力、材料组织,做到有备无患,即使在使用人力施工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质量,避免工程建设因组织不力而中断。
4.6 现有山道的利用
赛道不必全部重新开挖,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山步游道,既可以节约投资,又可以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一些环山步游道已经过长时间的游人行走、踩踏,路面坚实,经简单拓宽、修整后就是很好的赛道。
4.7 赛道周边绿化对赛道周边地区进行绿化,增加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并选用了后期维护费用较低的植物品种,还种植了大量具有即时景观效果的常绿树、花、灌木及一、二年生花卉等。在一些区域,种植大面积抗旱性强的野生花卉。比如,适应山体南坡原来的树种情况,适量种植风铃木、火焰木、黄护、毛叶杜鹃花、红花撇木等乔灌木,美化赛道两边景观,提升运动员行进行的视觉感受,在陡坡的地方还可以起到防护栏的作用。
4.8 赛道定期维护
定期对赛道进行维护管理,有些路段因雨水冲刷或人为破坏后要及时修复,安全防护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设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或市政工程建设,赛道的不同路段对路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址、规划和建设时要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掌握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等,这对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和后期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