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油田长6油藏富集规律研究

2013-09-05 07:51梁院科王洪君张建功杨飞涛
石油化工应用 2013年12期
关键词:岩性油层分流

梁院科,王洪君,张建功,杨飞涛,林 奇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02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时为一大型内陆淡水湖盆,经历了完整的湖进-湖退过程。长7沉积时湖盆进入全盛时期,长6沉积时湖盆开始收缩,周边的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向盆内不断地进积,整个盆地进入了填平补齐、收敛的沉积过程。其西北部沉积了盐池-定边三角洲及吴旗三角洲,使得盆地东北边缘形成了连续统一的湖岸线,组成了三角洲扇裙,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东北的物源强烈,深湖区明显收缩。

1 地质背景

1.1 地层特征

姬塬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构造活动微弱,地层产状平缓,沉积旋回性很强。长6油层组地层厚100~150 m,与下伏长7油层组整合接触,岩性以灰色钙泥质微~中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根据标志层及沉积旋回,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油层:长61、长62、长63;根据次级旋回可分为6个小层:长 611、长 612、长 621、长 622、长 631、长 632。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内部发育1个中期旋回,3个短期旋回和6个超短期旋回,长6油层组各小层厚度不等,延伸相对稳定,说明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水体深度变化不大,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1.2 构造特征

姬塬油田长6油藏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地质构造横跨陕北斜坡与天环坳陷两个构造单元,主要受陕北斜坡西倾单斜的影响,整体为一个宽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相对简单,局部发育鼻隆及裂缝等微构造类型,无二级、三级构造,地层展布陡缓不均,倾角平均坡度小于1°,每千米坡降6~7 m;同时各小层由西南向东北构造抬高,发育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鼻隆带,鼻隆带贯穿全区,宽约2~4 km不等,隆起幅度10~20 m不等。

2 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

2.1 沉积微相类型

根据岩芯观察、测井曲线及相关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姬塬油田长6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由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微相构成。各沉积微相特征表现如下:

(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正韵律沉积。测井曲线表现为由河道中心的高幅箱状向两侧过渡为高幅钟形。厚度一般大于15 m,最厚可达30 m,纵向上沿河道中心向两侧砂层厚度逐渐减薄,平面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有连续较厚的高渗段,岩芯分析渗透率一般大于0.5 mD,在砂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顶部盖层厚的基础上含油性相对较好,与河道侧向相比油层电阻高,一般在15 Ω·m以上,试油和投产产量高的井大多处在这一相带中。

(2)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多由粉砂质泥岩及泥岩等组成,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发育,也有沙纹层理及波痕,虫孔及生物扰动也较发育,测井曲线以低幅齿形为特征。分流间湾以泥岩为主,虽不含油,但它在油气富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上倾遮挡作用。

(3)河口坝微相:位于分支河道的河口处,反韵律沉积。测井曲线呈中、高幅的漏斗状。平面上表现为长轴圆形,在剖面上表现为透镜体,这种形态反映在单井点上表现为砂体厚度变化大,厚度在10~30 m不等,一般也在15 m左右,油层厚度变化较大,在5~15 m不等,总体上高渗段不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厚,油层电阻15 Ω·m 以上,自然电位幅度在-20~-45 mV,渗透率小于0.5 mD,试油产量较水下分流河道低。

2.2 沉积相展布特征

(1)长61期是在长62期基础上发生的更进一步湖退三角洲进积沉积作用;区内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两种。研究区内从东至西依次发育11条水下分流河道;以东北沉积体系为主,西北沉体系发育规模相对较小。

(2)长62期是在长63期基础上发生的进一步湖退三角洲进积沉积作用;区内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两种。研究区内从东至西依次发育14条水下分流河道;以西北沉积体系为主,东北沉积体系发育规模相对较小。

(3)长63期是在长7最大湖泛期基础上发生的湖退三角洲进积沉积作用;区内以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为主,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两种。研究区内从东至西依次发育11条水下分流河道,以东北体系为主,西北体系发育规模较小;半深湖-深湖浊积沉积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

3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薄片资料分析结合岩芯观察的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6储层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

3.1.1 碎屑成分 研究区储层的碎屑成分主要有长石、石英、各种岩屑,其中长石含量最高:42.48%,石英27.07%,岩屑10.42%。岩屑成分复杂多样,以变质岩屑为主,平均含量6.47%;其次为火成岩岩屑,平均含量2.57%;沉积岩屑只占少量,平均含量1.44%。都表现了研究区长6砂岩低成分成熟度的特征(见表1)。

表1 姬塬油田长6砂岩成分统计表

表2 姬塬油田长6储层填隙物成分统计表

3.1.2 填隙物成分 姬塬地区长6储层填隙物以高岭石、水云母、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为主,长61、长62东北绿泥石高于西北,而西北高岭石高于东北,长63水云母含量高(见表2)。

3.1.3 结构特征 姬塬油田长6储层总体以细砂为主(见表3),含有少量中砂和粗砂,从长63~长61粒度变粗;砂岩结构致密,颗粒分选性较好,主要粒径0.06~0.25 mm,磨圆度为次棱角状,结构成熟度中等。胶结类型主要以薄膜-孔隙式为主,其次为加大-孔隙。接触方式以点-线接触、点接触、线接触为主。

3.2 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特征

3.2.1 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铸体薄片的观察,并结合压汞资料表明,长6储层孔隙结构以小孔、微细喉为主,孔隙结构较好,主流喉道半径较大,平均1.86 μm,平均孔隙半径 131.26 μm(见图1、表4)。

根据姬塬油田长6储层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和压汞测试数据统计可得,长6储层排驱压力较大,均值为1.23 MPa;中值压力也较大,均值为4.35 MPa;喉道中值半径较小,均值为0.17 μm;分选系数均值2.12,总体上分选较好;歪度分布均值0.48,呈负偏态;最大进汞饱和度较大,均值为74.61%,退汞效率较低,分布范围均值为31.23%(见表5)。

3.2.2 物性特征 根据180口岩心物性数据分析认为:长6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7.41%~15.4%,平均值为10.69%;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为0.09~1.89 mD,平均值为0.43 mD,为低孔超低渗储层。主流喉道半径比平均孔隙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更强,反映储层渗透率主要受喉道控制(见图2、图3)。

4 油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4.1 成藏条件

(1)姬塬地区大面积分布的长7油页岩为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受构造背景的影响,在晚三叠世形成了面积大、水域宽、深度浅、基底平缓和分割性小的淡水及微咸水湖泊,大面积分布的长7油页岩无疑为长6成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6储层与生油岩纵向相互叠置,横向交错,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优势。

表3 姬塬油田长6储层粒度统计表

表4 姬塬油田长6储层恒速压汞数据统计表

表5 姬塬油田长6储层孔隙结构参数表

(2)上倾方向的泥岩遮挡条件,为油藏圈闭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长6期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流间湾沉积分布范围广、宽度大、岩性主要为泥质沉积,夹有少量泥质粉砂岩和致密粉砂岩,岩性较纯,具有良好的圈闭性能。另外,分流间湾相泥质岩的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与该区的构造线走向基本平行,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得天独厚的上倾泥岩遮挡条件,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沉积相是长6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长6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主要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为主。由于长6水动力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水体变化较大,多数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具有不稳定、多期叠加的特点,平面上表现为河道分布位置多变,不稳定、摆动大、持续时间短,垂向上常是由多期短暂分流河道沉积叠加而成,分叉严重,砂层累加厚度大,但单层厚度小。沉积物的这种分布特征,造成了储层垂向和平面上非常强的非均质性,油藏复杂。相对而言,单期稳定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则具有砂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弱,更有利于油藏的富集。综合分析认为:长6油水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在平面上,油藏主要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主体带中,河口坝微相带有零星分布。

4.2 油藏类型

通过长6油层组油藏剖面的精细解剖,并结合储集砂体发育规律、构造特征、油气显示和试油试采等因素,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以岩性油藏为主,局部受到鼻状构造小幅隆起的影响。长6油藏基本上可分为岩性圈闭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岩性上倾歼灭油藏。

(1)岩性圈闭油藏:与物源方向近于垂直,油藏受砂体的控制,为砂岩透镜体分布特征。同时受西倾单斜构造的影响,从而在砂体上倾方向由于油气运移阻碍而形成有效圈闭。

(2)构造-岩性油藏:圈闭成因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在区域西倾单斜背景下,由于构造活动或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小规模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同时砂体受分流间湾分割的影响,形成了构造-岩性油藏。

(3)岩性上倾歼灭油藏:与长6油层组的物源方向垂直,砂体受分流间湾的切割,高孔渗性的砂岩沿上倾方向发生歼灭形成上倾歼灭圈闭,油气在该圈闭中集中而形成上倾歼灭油藏。

5 结论与认识

(1)姬塬油田长6油层组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其各小层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为该区长6油层组的主要储集体。

(2)长6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碎屑组分主要包括长石、石英和岩屑;以细砂岩为主,含有少量中砂和粗砂,砂岩结构致密,颗粒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为次棱角状。研究表明长6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征,储层渗透率主要受喉道控制。

(3)研究区位于盆地长7烃源岩西北中心区,油页岩发育,油源条件良好;有利的上倾泥岩遮挡条件,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长6油水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

(4)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包括岩性圈闭油藏和岩性上倾歼灭油藏,局部受到鼻状构造小幅隆起的影响,发育构造-岩性油藏。

[1]陈永峤,等.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沉积微相研究[J].油气藏,2008,20(4):43-46.

[2]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

[3]朱国华,等.陕北延长组成岩圈闭油藏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J].沉积学报,1988,6(4):1-l1.

[4]王卫红,田景春,李君文,等.鄂尔多斯盆地堡子湾地区延长组长6储集砂体发育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5):27-30.

[5]杨华,张文正.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5,34(2):147-154.

[6]陈欢庆,朱玉双,李庆印,等.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295-300.

[7]窦伟坦,田景春,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2):153-158.

猜你喜欢
岩性油层分流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NSA架构分流模式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低渗岩性气藏压降法计算库容量改进
七里村油田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