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梅,高 日,赵会东,聂 磊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1)试件尺寸:抗压件 100mm×100mm×100mm(3组),抗折件 100mm×100mm×400mm(3组);
2)搅拌成型工艺:将石英砂与钢纤维投入搅拌机内,干拌1 min,再将水泥、硅粉等胶凝材料投入搅拌机内,干拌2 min,1/2的用水量与减水剂均匀混合,加入搅拌机,搅拌2 min,剩余1/2水加入搅拌机内,搅拌5min,搅拌完成后,装入试模中,在振动台上振动2~4 min;
3)试件带模具放入养护室,养护温度(20±1)℃,养护时间24 h,拆模后,放入养护箱内,蒸汽养护,养护温度80℃,养护时间72 h。
表1为本次试验RPC的配合比。
表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合比 kg/m3
试验设计了长度4 550mm,宽度2 990mm的3块钢筋RPC道砟槽板,其抗压容许应力为65mPa,抗拉容许应力为9 MPa,抗主拉容许应力为6 MPa。按2%的配筋率,在板内上下布置了两层φ20@120钢筋,钢筋中心距板边缘3 cm。
对3 m×5m的钢筋RPC道砟槽板抗弯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测试其抗弯承载力、延性性能,观测其破坏形态、裂缝出现的位置和扩展方式等,从而对钢筋RPC道砟槽板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价。
1)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
试验按《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1992)进行,试验采取四点支撑的形式,四点分别支撑在钢墩上,板中央一点集中加载,加载方式如图1所示。试验主要量测荷载、跨中受拉边缘应变、钢筋应力、裂缝开展情况等。
图1 道砟槽板加载方式
采用2 000 kN千斤顶分别对3块道砟槽板进行集中加载,加载设备采用美国MTS拟静力试验系统,数据采集采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7V13数据采集器。量测仪器包括静态电阻应变仪、应变式位移传感器和电阻应变片,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定荷载值。为了准确地控制开裂,测定受弯构件的抗裂性能,在梁底与板底沿纵横向连续地布置了电阻应变片。量测应变所用的电阻应变片采用5mm×20mm的纸基电阻应变片,电阻值为(119.5±0.02%)Ω,灵敏系数为2.01±3.6。在跨中及两条肋上设置了电测位移计。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逐级加载,加载到开裂后放缓加载速度直到破坏。B1按每级50 kN增加一直加载到1 550 kN,B2按每级50 kN增加一直加载到1 650 kN,B3按每级50 kN增加一直加载到1 550 kN。
2)测点布置
应变片的布置:在板底及板顶纵横向共布置18个应变片,并在板底跨中凿两根钢筋出来,布置2个应变片。位移计的布置:在板底和两肋上布置3个位移计,测点布置见图2。
图2 测点布置(单位:mm)
钢筋RPC板的受拉侧(板底),在每50 kN分级加载条件下,当加载到250 kN左右时,开始出现第一条裂缝。当加载到700 kN左右,开始听到钢纤维拉断的声音,加载力达到1 000~1 100 kN,钢纤维拉断的声音加剧,板底裂缝扩展迅速。此时板虽然已经开裂,但是荷载—应变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这体现出钢纤维的承拉阻裂作用。当荷载超过1 000~1 100 kN,钢纤维被拉断或拔出,基本退出工作,受拉钢筋屈服,所有拉力均由屈服后的受拉钢筋承担,道砟槽板的荷载—应变曲线呈非线性变化。随着荷载继续增加,板破坏。B1加载到950 kN,对应板顶压应变约为1 200×10-6;B2加载到1 550 kN,对应板顶压应变约为3 900×10-6;B3加载到1 650 kN,对应板顶压应变约为4 100×10-6,峰值压应变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板提高约1 500×10-6。由试验得到的荷载和应变数据,分别从3块板数据中选取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做出板底跨中的荷载—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
图3曲线表明,钢筋RPC道砟槽板从加载到破坏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阶段Ⅰ:弹性阶段。道砟槽板在加载初期(≤250 kN),如图0A段。该阶段直线比较陡直,构件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塑性变形和应力都很小。道砟槽板中拉、压应力随高度呈线性变化,其荷载—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这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与普通混凝土板不同的是,配筋RPC板初裂缝的出现较晚,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在加载至破坏荷载的10%左右即出现初裂缝,而配筋RPC板的初裂荷载为破坏荷载的40%~45%左右。
图3 跨中荷载—应变曲线
阶段Ⅱ:裂缝扩展和纤维增强阶段(250 kN≤加载力≤700 kN),如图AB段。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弯矩逐渐增大,板受拉区边缘出现的裂缝逐渐向上发展,中和轴随之上移,RPC将原来由它承担的拉力转交给钢纤维和钢筋共同承担。尽管此时板已经开裂,但其荷载—应变曲线仍接近直线,裂缝高度的增长速度减缓,这体现出钢纤维的承拉阻裂作用。试验加载到700 kN左右,能听到钢纤维被拉断拔出的声音。
当加载到极限荷载的65%左右(1 000~1 100 kN)时,纵向受拉钢筋已经屈服,受拉区边缘钢纤维被拉断拔出,其增强效果基本消失。此时荷载—应变曲线出现明显拐点,板底的裂缝迅速扩展,板侧面裂缝向上迅速扩展,如图BC段。此后,钢筋RPC道砟槽板的挠度增长相比之前迅速。
阶段Ⅲ:破坏阶段,如图CD段。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的95%左右(1 500~1 600 kN)时,纵向受拉钢筋达到抗拉极限强度,此时裂缝宽度很大(板侧面的最大裂缝宽度可达1.8 mm左右)。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裂缝宽度扩大,板的挠度继续增长,但速度较平缓,这体现出钢筋RPC材料具有良好的峰值后软化特性。为了试验的安全与保护试验器材,并未将其加载到彻底破坏。
加载和卸载后,分别绘出3块板板底和板侧的裂缝情况,图4为B2板底和板侧的裂缝图。
图4 道砟槽板裂缝示意
钢筋RPC道砟槽板裂缝出现、发展及破坏形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板破坏形态类似。加载初期,钢筋RPC道砟槽板处于弹性阶段,达到开裂荷载(极限荷载的40% ~45%左右)时,跨中附近出现第一条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加,裂缝逐渐向上并且向板侧、两肋扩展。当加载到700 kN左右时可以听到稀疏的钢纤维拔出的声音。荷载达到极限荷载的50%~60%左右时,1/4跨处出现新裂缝;当加载到1 000 kN左右以后,能听到明显的开裂声,板底裂缝扩展迅速,并且已经扩展到板的侧面;当加载到1 200 kN左右时,板侧有三道主裂缝出现,随着加载的继续进行,次生裂缝逐渐增多。钢纤维的掺入使梁的抗拉应力得到显著提高,改变了混凝土的破坏形态,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道砟槽板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破坏形式属于延性破坏。
根据各试验板在开裂及破坏时的荷载,由试验所得数据求得试验板B2和B3的开裂弯矩实测值、极限弯矩实测值以及电算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根据已有RPC参数,混凝土采用Solid65单元,钢筋采用Link8单元,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模拟计算。
表2 板的弯矩值 kN·m
由表2可以看出,电算结果和试验测得数据接近,相比偏小一些,这是由于ANSYS不能较好模拟RPC里钢纤维的原因,但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1)钢筋RPC道砟槽板从开始加载到完全破坏整个过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板相似。但在裂缝发展状态,受拉区RPC的承拉作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别。在普通混凝土的计算分析中,常将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忽略,近似认为混凝土不能承担拉应力,尤其是一旦拉应力区出现裂缝后,就认为混凝土退出工作。含钢纤维的RPC材料不但具有比普通混凝土高的极限抗拉强度,而且具有更好的峰值后软化特性。
2)在250~1 000 kN的加载过程中,钢筋RPC道砟槽板虽然已经开裂,但由于钢纤维的承拉阻裂增强作用,其荷载—应变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当荷载超过1 000 kN,钢纤维被拉断拔除,基本退出工作,钢筋RPC道砟槽板的荷载—应变曲线呈非线性变化。
3)钢纤维的掺入使梁的抗拉应力显著提高,改变了混凝土的破坏形态,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道砟槽板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破坏形式属于延性破坏。
[1]闫光杰,阎贵平,方有亮.RPC200人行道板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2]GERARD B,JEROME D,ARNNUD B.The use of RPC in cross-flow cooling towers[C]//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an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Canada:University of Sherbrooke,1998:59-73.
[3]BONNEAU O,POULIN C,DUGAT J,et al.Reactive powder concrete:From theory to practice[J].Concrete International,1996,18(4):47-49.
[4]BLAIS P Y,COUTURE M.Precast prestressed pedestrian bridge-world's first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structure[J].PCI Journal,1999(9/10):60-71.
[5]王兆宁.RPC配筋梁弯曲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6]于涛涛.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王振宁,丁建彤,郭玉顺.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D].北京:清华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