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大戟提取物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观察

2013-09-04 13:12:42秦海宏贾琳钰
山东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戟石油醚抗结核

秦海宏,贾琳钰,高 阳

(1 大连大学护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2 大连大学医学部;3 大连市结核病院)

我国肺结核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由于抗结核化学合成药物开发周期长、难度大、易产生耐药性,且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大多对肝脏、肾脏有较大的毒性,因此从中药资源中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已受到重视。红大戟又名红芽大戟、广大戟、南大戟,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干燥根,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等症[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抑制作用。2008年9月~2009年4月,我们对红大戟的水、甲醇、醋酸乙酯、氯仿、石油醚5种提取物进行了结核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旨在为红大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标准菌株为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菌株,由大连市结核病院提供。红大戟购自石家庄乐仁堂饮片厂。

1.2 方法

1.2.1 红大戟提取物制备 红大戟根晒干后制成粗粉,取100 g分别采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提取,将五种提取物回收溶剂后置4℃冰箱中备用。

1.2.2 含药培养基制备 参照文献[2]配制改良罗氏培养基。阴性培养基采用无药物的罗氏培养基。阳性培养基采用含5 mg/mL利福平的改良罗氏培养基。取2.1制备的红大戟各组分提取物,分别加入含1.5%Tween-80的培养基,配置成相当于含生药100 mg/mL浓度的培养基;再取100 mg/mL稀释的含药培养基4 mL,加入培养基(不含Tween-80)4 mL,混匀即成50 mg/mL稀释度;同法稀释,分别制成 25、12.5、6.25、3.125、1.56、0.78 mg/mL 共 8 个浓度,每个浓度装3个试管,各组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制成斜面培养基备用。

1.2.3 红大戟提取物对 H37RV的抑制作用观察[3]取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置于盛Tween-80生理盐水的试管中,研磨成混悬液,浓度调整至106个/mL,供接种用。取该菌液0.1 mL,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阴性培养基、阳性培养基及不同浓度红大戟提取物的含药培养基中,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连续观察4周,计录培养基表面H37RV生长情况。判断标准:以3个平行样品综合结果为准,结果不一致者为+,未见菌落增长为-,菌落数1~2个为+、2~6个为++、7~10个为+++,10个以上(或液面有菌膜生长)为++++。

2 结果

培养第2、3、4周,当红大戟浓度高于12.5 mg/mL时,5种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标准菌株H37RV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同药物浓度下水提取物的抑菌能力最弱,在6.25 mg/mL浓度下,第2周即出现了由“-”转“+”的现象;其次为甲醇提取物,在3.125 mg/mL浓度下第2周出现了由“-”转“+”的现象。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作用最强,且效果相当;高于1.56 mg/mL浓度下,第2~4周均未见H37RV生长,抑菌作用较为稳定。培养第4周时,阴性培养基菌落数为-,阳性培养基为++++。见表1。

表1 实验第2周各提取物对H37RV生长的抑制作用

表2 实验第3周各提取物对H37RV生长的抑制作用

表3 实验第4周各提取物对H37RV生长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目前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4],我国结核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5]。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结核杆菌对常用抗结核药形成了耐药性[6,7]。近年来,应用传统中药治疗结核病和体外抑制结核杆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传统中药中寻求新的抗结核成分和化合物已经成为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方向之一[8,9]。红大戟是我国珍稀中药材,以根入药,性味苦寒,归肺脾肾经,有小毒。《本草纲目》记载,红大戟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壮阳、利尿消肿、排毒养颜等功效。近年中医临床研究发现,红大戟治疗癌肿、痈肿、泻水、腹水等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尚未见到红大戟抗结核活性的报道。本研究采用系统分离法获得红大戟的水、甲醇、醋酸乙酯、氯仿、石油醚5个极性组分,发现当红大戟浓度高于12.5 mg/mL时,5种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标准菌株H37RV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相同药物浓度下水提取物的抑制菌作用最弱,其次为甲醇提取物,以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作用最强,尤其是当浓度高于1.56 mg/mL时,抑菌作用较为稳定。

现代药物化学研究发现,红大戟具有多种独特的化学成分[10]。袁珊琴等[11]从红芽大戟中分离得到2个蒽醌类化合物:1,3,5-三羟基-2-乙氧甲基-6-甲氧基蒽醌(Ⅰ)及 1,3-二羟基-2-乙氧甲基-蒽醌(Ⅱ),且化合物Ⅰ为新成分。王玉波等[12]从红芽大戟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醇苷成分,分别鉴定为槲皮素-7-O-α-L-阿拉伯糖-3-O-β-D-6-乙酰基吡喃葡糖苷、山奈酚-7-O-α-L-阿拉伯糖-3-O-β-D-吡喃葡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槲皮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糖苷。但究竟上述哪些成分发挥了抗结核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红大戟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的抗结核杆菌作用最强,为从红大戟中寻找有应用前景的抗结核天然活性产物和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实验依据。但本实验所用药物为粗提物,有待于进一步分离追踪有效成分。

[1]陆善旦,王建.红大戟十年走势分析及预测[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8):38-40.

[2]黄志强,张日东,吴智龙.新型改良罗氏培养基与罗氏酸基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9):1152-1153.

[3]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53-756.

[4]成诗明.我国结核病研究概况[J].中国防痨杂志,2011,23(9):525-526.

[5]李静,聂广.中药抗结核杆菌的实验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35-37.

[6]石磊.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及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1):1609-1610.

[7]任丽娟,王丽,文仲书,等.抗结核中药成分的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9,27(1):15-17.

[8]范君文,于录,马兰芝,等.29种中药提取物抗结核药物敏感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1-7.

[9]吴虢东,王玲.抗结核中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6):475-476.

[10]黄浩,韦鹏霄,岑秀芬.药用植物红芽大戟研究概况[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2):30-33.

[11]袁珊琴,赵毅民.红芽大戟的化学成分[J].药学学报,2006,41(8):735-737.

[12]王玉波,赵静峰,李干鹏,等.红芽大戟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04,33(6):439-441.

猜你喜欢
大戟石油醚抗结核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锦灯笼宿萼与果实的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①
UPLC法同时测定狼毒大戟中岩大戟内酯A和B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8
阿拉套大戟药渣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1:57
补肾活血汤石油醚提取物对BMSCs迁移过程中Wnt5a/PKC通路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26
细胞自噬对岩大戟内酯B诱导的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影响
烟草石油醚含量研究
农产品加工(2017年6期)2017-05-09 18:04:52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