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Ⅰ号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疗效观察

2013-09-04 09:09吴蔚清徐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2期
关键词:川芎嗪中风神经功能

吴蔚清 徐云

(湖北省通城县中医医院 通城 437400)

自2009年3月~2010年12月来,我科采用中风Ⅰ号颗粒加磷酸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比较。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住院病例,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扫描确诊,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33~69岁;对照组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0~68岁。所有患者均首次发生脑梗死,40例无意识障碍,38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3例大面积脑梗死,47例有定位体征的腔隙性脑梗死。肌力0~1级(重型)22例,2~3级(普遍型)42例,4级或接近5级(轻型)64例。

1.2 中医证候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分型,其中治疗组肝阳暴亢证10例,痰热腑实证15例,风痰阻络证6例,气虚血瘀证10例,阴虚风动证6例,风火闭窍证3例,痰火闭窍证10例,痰湿蒙窍证 4 例;对照组以上证型分别为 10、14、10、14、4、4、6、2 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中风Ⅰ号颗粒以益气健脾化痰、平肝潜阳通络、滋阴补肾清火,方剂组成:黄芪 40 g、白术 15 g、防风 6 g、天麻 10 g、钩藤 15 g、石决明20 g、黄芩8 g、川牛膝10 g、川芎10 g、赤芍10 g、当归 15 g、僵蚕 10 g、桑枝 15 g、桑寄生 12 g、葛根15 g、丹参15 g、石菖蒲10 g、夏枯草10 g、淮山15 g、山楂 20 g、决明子 12 g、水蛭 6 g、法半夏 10 g、砂仁8 g,由本院药剂科加工提炼成颗粒剂,每副中药3小袋,每袋15 g,每次1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3周为1个疗程。同时用磷酸川芎嗪(国药准字H20041744)200 m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治疗组用磷酸川芎嗪。两组基础用药相同,如脱水: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护脑:清开灵,抗凝剂:肠溶阿斯匹林,神经细胞活化剂:维生素E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适当加降压、降糖药,并早期康复介入。禁忌证:(1)对注射用磷酸川芎嗪有过敏史者。(2)有出血倾向患者(PT、APTT较正常延长)。(3)高钠血症、低血压患者慎用。

1.4 测定指标 两组治疗后第25天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停药第二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全部病例首诊时均作头颅CT扫描,有33例患者未发现责任病灶,入院第2天或第3天复查CT,治疗满4周后再次复查头颅CT。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根据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基本治愈加显著进步为显效,显效加进步为总有效。

2.2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治疗组 64 22.16±7.45 13.17±6.84▲*对照组 64 21.92±8.37 16.18±7.43△

2.4 梗死体积 两组治疗前后梗死灶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T梗死灶体积比较 (±S)cm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T梗死灶体积比较 (±S)cm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4 16.15±3.40 9.96±4.20▲对照组 64 15.74±5.30 11.94±5.30△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传统医学认为,中风病机不外风、火、痰、虚、气、血六端,主要在于患者素体气血不足或肝肾阴亏,在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作用下,致使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随血逆,内风时起,内风夹痰、夹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因此,风、火、痰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3]。中风Ⅰ号颗粒以天麻、夏枯草、钩藤、白僵蚕、石决明、水蛭平肝熄风通络;以黄芪、白术、法半夏益气健脾化痰;以黄芩、桑枝、桑寄生、川牛膝滋阴补肾清火。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中闭塞性病变,而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局部脑组织代谢得不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导致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增加,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电荷降低,使血流速度减慢,最终发生脑梗死。中风Ⅰ号颗粒中,赤芍、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石菖蒲、砂仁芳香开窍,醒脑强心,化浊行气,助水蛭、白僵蚕活血化瘀通经络,抑制凝血;黄芪、白术、淮山配伍防风益气健脾,养血祛风,鼓舞胃气,以防水蛭伤正;夏枯草、决明子、山楂、葛根降脂降压;当归活血补血,治气滞血瘀;川芎行气活血,其生物碱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风Ⅰ号颗粒经中风Ⅰ号协定方加工提炼而成,保存了其有效成分,故也具有改善循环、抗凝及抗血液黏稠性、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抑制和延缓脑梗死的发生,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降低病残率。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38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

猜你喜欢
川芎嗪中风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