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3-09-04 09:08周保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2期
关键词:硫辛酸神经病电针

周保安

(湖北省襄阳市东风人民医院 襄阳 441004)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其临床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灼热感及感觉迟钝),有时痛觉过敏,随后肢端对称性持续疼痛,双下肢多见,患者痛苦难忍,夜间难以入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其主要病理基础为糖代谢异常和循环障碍导致周围神经损伤。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升高,糖尿病外周神经病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近年采用电针联合硫辛酸注射治疗DPN,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140例,男76例,女64例,年龄 40~75岁,糖尿病病程(8.5±4.2)年,DPN病程(2±1.5)年。随机分为四组,各35例。四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纳入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有外周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有中等程度的四肢(至少双下肢)持续性疼痛和/或感觉障碍;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低于同一年龄平均值1 m/s以上。病例排除标准:(1)严重的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及有3次以上的糖尿病昏迷史;(2)存在有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的非糖尿病因素;(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4)孕妇及残障者;(5)参与对试验有影响的其他研究或不能配合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根据血糖情况选择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的治疗,控制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8.0 mmol/L。治疗组①(电针治疗组):取主穴:膈俞、脾俞、肝俞、肾俞,下肢麻木疼痛者加足三里、承山、委中、阳陵泉、太溪;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手法:采用毫针直刺法,要求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法,针感在深部传导或局部扩散。然后下肢在足三里、太溪,上肢在曲池、外关接G6805-2型电针仪,选连续波,频率为15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1次/d,15 d为1个疗程。治疗组②(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组):硫辛酸注射液0.6 g加入0.9%NS 250 mL中避光静脉注射,1次/d,15 d为1个疗程。治疗组③(电针联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组):联合电针治疗和硫辛酸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降糖治疗。

1.3 疗效评估方法 (1)采用肌电图仪测定双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 (SNCV)和运动传导速度(MNCV)。(2)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3)询问患者自我症状改善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均提高5 m/s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 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或提高不足3 m/s。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四组比较,三个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③疗效优于治疗组①和治疗组②;治疗组①和治疗组②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

表1 四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神经传导速度 见表2、表3。四组治疗前双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SNCV和MNCV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①、治疗组②和治疗组③双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SNCV和MNCV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双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SNCV和MNCV无明显改善;治疗组③治疗后双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SNCV和MNCV较治疗组①和治疗组②均有明显改善。

表2 四组治疗前后MNCV的变化 (±S)m/s

表2 四组治疗前后MNCV的变化 (±S)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①治疗后比较,△P<0.05;与治疗组②治疗后比较,#P<0.05。

左右组别 n 时间 正中神经 腓浅神经 正中神经 腓浅神经治疗前 45.18±5.24 42.46±5.91 45.32±5.92 42.22±5.84治疗组①35治疗后 50.32±5.88*48.44±6.38*50.46±6.35*48.13±6.46*治疗前 44.93±6.16 42.15±6.26 44.68±6.22 42.18±6.04治疗组②35治疗后 50.13±6.72*49.12±6.88*50.63±6.84*49.86±6.34*治疗前 44.81±4.59 42.13±5.91 45.21±4.90 42.31±5.45治疗组③ 35 治疗后 54.62±5.63*△#53.43±6.95*△#54.42±5.91*△#52.13±6.96*△#治疗前 44.73±4.19 41.92±6.12 44.66±4.42 41.14±5.95对照组 35治疗后 45.55±4.24 43.34±6.92 45.16±4.65 42.83±5.19

表3 四组治疗前后SNCV的变化 (±S)m/s

表3 四组治疗前后SNCV的变化 (±S)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①治疗后比较,△P<0.05;与治疗组②治疗后比较,#P<0.05。

左右组别 n 时间 正中神经 腓浅神经 正中神经 腓浅神经治疗前42.43±4.01 41.46±4.31 41.92±5.41 40.60±6.09治疗组①35治疗后47.61±5.15*46.44±5.02* 46.86±4.87*47.02±5.22*治疗前41.23±4.93 43.15±5.39 42.38±5.22 41.94±5.35治疗组②35治疗后46.90±6.49*48.12±5.73* 47.61±5.84*46.90±4.81*治疗前41.80±4.37 40.13±6.10 42.21±5.94 40.31±6.02治疗组③35治疗后 52.61±5.43*△#51.43±5.52*△#51.72±6.11*△#50.75±6.87*△#治疗前41.72±3.99 40.92±4.98 40.56±4.42 42.07±4.86对照组 35治疗后42.53±4.03 41.34±5.76 41.29±5.59 43.93±4.74

2.3 血液流变学 见表4。四组治疗前血浆黏度值、低切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相对黏度、高切相对黏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治疗组①和治疗组③治疗后血浆黏度值、低切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相对黏度、高切相对黏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组①和治疗组③治疗后血浆黏度值、低切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相对黏度、高切相对黏度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②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表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S)mPa·s

表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S)mPa·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血浆黏度值 低切还原黏度 高切还原黏度 低切相对黏度 高切相对黏度 红细胞压积治疗前 1.76±0.24 44.46±7.91 8.16±2.44 14.02±1.72 3.42±0.74 0.46±0.35治疗组① 35 治疗后 1.54±0.18*△ 40.68±6.38*△ 6.96±2.04*△ 12.32±1.55*△ 3.06±0.56*△ 0.47±0.12治疗前 1.73±0.23 44.45±8.26 7.96±2.13 13.98±1.76 3.38±0.69 0.48±0.36治疗组② 35 治疗后 1.71±0.14 43.69±7.08 7.88±1.95 14.36±1.74 3.26±0.54 0.49±0.38治疗前 1.75±0.23 44.53±8.22 8.18±0.24 14.21±1.90 3.42±0.72 0.49±0.36治疗组③ 35 治疗后 1.51±0.16*△ 40.34±6.25*△ 7.06±1.94*△ 12.42±1.61*△ 3.01±0.46*△ 0.50±0.30治疗前 1.74±0.22 44.50±8.42 8.06±2.32 13.96±1.82 3.40±0.70 0.49±0.33对照组 35 治疗后 1.70±0.20 44.14±7.82 8.10±2.24 13.95±1.85 3.39±0.69 0.47±0.32

3 讨论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有多种学说:如多元醇代谢途径的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神经内膜代谢的改变、神经营养支持的缺乏、神经血流速度的减慢等;但单独一种机制均不能解释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全部过程。近来氧化应激学说受到重视,长期高血糖状态产生大量活性氧和自由基,直接破坏组织蛋白、脂肪和核酸反应,同时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多元醇通路和己糖胺通路、蛋白激酶C激活等途径,促进体内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1]。传统中医学则认为系糖尿病经久不愈,引起气血亏虚、瘀血阻络,进而演变而成,其病理机制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脏器亏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瘀血阻络为主[2]。临床上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先出现肢体感觉异常,后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神经传导速度是检测糖尿病神经功能的最常用指标,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糖尿病出现神经病变的一个先兆,临床上许多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在出现明显的运动、感觉障碍之前已有明显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

硫辛酸可以同时在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环境下发挥作用,是唯一兼具脂溶性与水溶性的万能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山梨醇增多所导致神经细胞鞘膜水肿、脱髓鞘改变、轴突纤维化,从而缓解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所引起的下肢麻木疼痛等不适[4]。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都是强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还原循环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氧化剂,提高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水平,减弱氧化应激反应,纠正高血糖引起的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和NO的异常,调节NO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修正神经肽缺陷,使神经肽Y神经生长因子及P物质恢复正常。通过以上机制,硫辛酸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5]。

自1984年上海华山医院报道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以来[6],国内外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临床报道相继增多。目前认为针灸能够改善微血管病变,促进损伤神经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加速局部变形、坏死、崩解产物的吸收,有效促进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再生[7]。电针则具有操作简便、刺激参数规范的优点,可促进损伤神经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加速局部变性、坏死、崩解产物的吸收,有效促进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再生,所以电针刺激损伤神经支配区域内的穴位,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病行之有效[8~9]。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流黏稠度高,微血管壁脂肪和糖蛋白沉积引起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变性下降,纤溶活性下降,血小板聚集、黏附,血液处于高凝的病理状态[10]。本研究显示,电针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达到促进周围神经恢复的目的。本实验取膈俞、脾俞、肝俞、肾俞为主穴,其中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脾俞、肝俞、肾俞为脾肝肾之背俞穴,为脾肝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该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调节气血阴阳作用。同时根据患者症状近部取穴,下肢麻木疼痛者加足三里、承山、委中、阳陵泉、太溪;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可以益气扶正,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实验结果证实了电针法具有良好的防治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通过联合应用电针和硫辛酸,有效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恢复神经传导速度,与单用电针组和单用硫辛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电针能够促进损伤神经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加速局部变形、坏死、崩解产物的吸收,有效促进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再生[11],同时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与硫辛酸的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从而改善受损神经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促进病损的恢复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善。因此,电针和硫辛酸联合应用在作用机制上互补,可取得进一步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Callaghan BC,Cheng HT,Stables CL,et al.Diabetic neuropathy: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urrent treatments[J].Lancet Neurol,2012,11(6):521-534

[2]张兰蓉,魏丹蕾.经方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综述[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58-60

[3]张美英,熊艳,秦淑兰,等.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与电生理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5(9):56-57

[4]潘晓燕,郑景晨,龚小花,等.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5):372-373

[5]徐志刚,吴晨光,王丽,等.α-硫辛酸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1(1):15-17

[6]刘国真,陈明辉.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与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5):261-264

[7]黎永富,范冠杰.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6,22(1):53-55

[8]周昊,丁新生,黄红莉,等.电针联合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的保护作用 [J].临床荟萃,2012,27(12):1 054-1 057

[9]金泽,张边防,尚丽霞,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J].中国针灸,2011,31(7):613-616

[10]Capellini VK,Celotto AC,Baldo CF,et al.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basic concepts of nitric oxide physiology,endothelial dysfunc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J].Curr Vasc Pharmacol,2010,8(4):526-544

[11]张秋娟,施茵,张云云,等.电针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2(16):3 069-3 073

猜你喜欢
硫辛酸神经病电针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强电场对硫辛酸分子性质的影响
越测越开心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