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晖 葛雯
摘 要:本项目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入手,通过调研,剖析“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 “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提高高职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施晶晖(1965-),女,山东莱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师教育;葛雯(1984-),女,江西永修人,南昌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商贸英语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82-03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供职于有外贸业务的企业或部门,作为一线操作人员,企业对员工的动手能力及适应能力等实践操作及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都相对较高。而目前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层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理想,导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虽然较高,但时有发生无法胜任岗位要求的现象。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多采用“两线三段”的形式进行,因此探讨“两线三段”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调查
(一)“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两线三段”式培养模式中的“两线”是指在培养高职人才时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分学校和企业两条线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段”分别为:第一阶段的教学是指从学生入学开始到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第二阶段的教学主要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期间,分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或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训两条线进行教学,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实训教师现场辅导;第三阶段的教学是以企业实践教学为主线,即学生通过在对外贸易相关的企业内进行实习,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去完成企业安排的相关工作,并通过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来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调查结果
项目组选择实施“二线三段”实践教学模式的4所高职院校,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89.74%的学生认为学校所采取的”二线三段”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对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要求。
1.毕业生与企业对工作岗位技能需求调研。在具体技能需求方面,毕业生和企业大致相同,但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和企业两条线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是来自于学校”二线三段”实践模式的训练。毕业生认为工作岗位最需要的技能排序为前三的是商务操作技能(84.62%),人际沟通能力(74.36%),商务专业知识(53.85%);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排序为前三的是对企业的忠诚(93.68%),商务操作技能(62.63%),交流能力(57.37%)。但毕业生认为自己掌握商务英语实践技能的途径依次是:工作后参加专门的培训和实践积累(79.49%),自学(10.26%),在校时参加相关社会实践(7.69%)。
2.毕业生和在校生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认为是英语教学过多,商务教学过少(78.97%),尤其表现在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能完成单项强化实训的占(57.51%),如商务信函的格式、询盘、报盘和还盘等;大部分学校缺乏综合模拟训练,这与综合模拟实训室建设有直接关系,而综合模拟训练直接影响学生岗位胜任力。
3.在第三阶段以企业实践为主实践教学中,在校生期望顶岗实习的工作依次为单证类(39.79%),营销类(31.63%),进出口货运类(15.3%);用人单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的工作依次为文秘类(68.42%),营销类(42.11%),单证类(36.84%)。可以看出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之间有差异,调查中有76.83%的学生认为实习与专业不符,同时还有许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专业无关。
4.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现状。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多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基本没有商务外贸背景。例如仅有5.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教学中的案例有实践意义。
二、“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就目前“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与结果来看,确实存在问题。根据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认为,“两线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因素。
1.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两条线所完成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互补,成为真正具有教育学意义的教学安排,即学校教学能否成为企业实践的理论支撑,而企业实践能否实现学校教学内容的实践验证。调研中发现:在”二线三段”实践教学中存在“线与线”和“段与段”之间脱节现象。
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没有与后期的实训衔接不够。高职层次商务英语专业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教授英语基础课程,如精读、泛读等,没有涉及商务背景知识和企业文化等。商务背景及企业文化知识在第一阶段的缺省导致学生在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出现难适应企业生活的现象,也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实践课程过少且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涉足的岗位也随之呈现多元化,但是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并没有及时关注职业岗位的延伸,仍然维持着“老三样”: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及单证实训,忽略了企业在录用人才时看重的电子数据编辑、筹划组织会议、业务拓展能力等问题。虽然部分院校也会聘请相关企业的一线员工给学生上课,但往往是讲座性质,学生在这类课堂上就犹如走马观花。而同时即使学校有相应的实训平台,但是针对商务英语的实训不过是老师以书本上的案例为训练课题,组织学生模拟练习相关商务业务工作。由于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训练,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会逐渐的淡忘,等到第六学期开始实行第三阶段的实践操作时,已有很大部分的知识被遗忘而无法真正的完成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这一教学目标。
2.三阶段之间能否做到对接,即三个阶段的课程群能否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设置,在发挥培养相应职业能力方面进行功能上的整合,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对实践教学中彼此的责任和任务的理解和认同。
校内实训以专项训练居多,主要是集中在国际贸易单证的训练当中,而综合模拟训练由于投入较大,需要计算机设备、模拟场景建设和模拟实训软件系统三大部分,以及公司、海关、商检、保险、码头、仓储等仿真场景,使得许多学校难以完成,造成校内实训无法铺垫企业实训;而同时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未明确自身的责任,企业没有意识到自身在人才培养中也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响应。因此尽管学校从课程安排和设置上都有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机会,但是顶岗实习的实施与预期有很大的差异。目前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学校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而对外贸易企业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且交易时间、方式等也受到合同的严格控制,例如对外贸易方面的单证制作不容出错,如有出错可能会延误货物的生产或者发送,更严重者会因此无法履行合同而导致企业赔款。所以相关单位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在企业员工经常无暇顾及实习学生,也可能对实习生不予以信任,不给予安排实际操作工作,甚至给实习生安排的工作多为简单的影印工作等,不具有专业性及可学习性,长期下来学生真正掌握的商务英语相关实践操作知识少之又少。
3.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英语文学方向的毕业生,即使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培训,教师在相关课程上也能够讲解清晰,但在实践操作课程上对学生的指导也很有限,而且缺乏职业体验。大部分高职院校安排给教师的培训也多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在假期举办的教师研修班,在研修班上主要培训的内容为英语语言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类课程,涉及到商务类知识较少,涉及商务实训的更少。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经验的缺失以及聘请一线商务英语类兼职教师的机会有限,因此合格的师资是制约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瓶颈之一。
三、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两线三段”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约束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之路,校企合作的有效落实仅靠学校单方面的主动是不够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通过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国务院2005年第35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但文件颁布了7年之后,仍然有许多企业和学校根本就不知道可以享受哪些相应的税收优惠及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应办理哪些相应的手续等信息。高职院校也应与企业通力合作,达成共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同时,学校应灵活制定合作教学和实训时间,使商务英语类实践教学更多样化。
(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增强实践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首先,为使第二阶段实训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吻合,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实训课程的设计当中,前置式参与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前置式参与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是指企业在高职学生第一阶段学习期间就参与到课程设置的工作中,让高职院校在第一阶段教学期间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围绕企业用人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内容,为后阶段的实训及顶岗实习打下基础,强调企业的需求对课程的设计、安排及教材的编写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根据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以确保校内实训课程与企业岗位工作紧密衔接。其次,实训学习领域的构建是实现校内课程与职场需求相衔接的途径。随着EDI的普及,对外贸易对毕业生又提出了新要求,即通过信息网络对整个对外贸易及货物流通全过程进行管理,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贸易成本。这些变化都极少的出现在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中。
(三)加强学生角色转换指导,提高顶岗实习的培训质量
顶岗实习是指通常高职院校在学生第六学期期间安排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参与企业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和修养及团队合作精神。实习期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使学生又是员工,既有学习任务也有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实习生制定实习计划,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生活。首先,学校应该在学生参加实习前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其次,积极推进职场化教学,在第二阶段的实训教学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设计相应“职场”,通过模拟职场的形式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际训练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学生通过职场化教学了解各个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以职场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让他们培养出自我检查的意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质量。第三,引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可将企业文化列入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对外贸易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员工及行业骨干来校开设相应的合作课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今后能迅速融入企业团队工作奠定基础。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师资培养环境,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条件,在目前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有企业经验的情况下,双师型团队的建设比盲目要求每位教师都达到“双师”更有可能性和现实性,根据专业特点合理配置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今后职教师资发展的趋势。教师深入企业了解职业岗位与职业人谈职业技能有较大的差异,对现有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升,如何提供多元的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采取灵活方式,以弥补教师英语语言文学教育背景的局限性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2]鄢凤霞.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3]刘云江.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
[4]郭家星,屈有安.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5]宋梅梅.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建设[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6]张佐成.试论商务英语的发展模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
责任编辑 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