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和结构特征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

2013-09-03 02:26谢振忠张子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晋江工业化比重

谢振忠,张子荣

(1.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朝阳 100022;2.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朝阳 100048,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朝阳 100102)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的自身发展过程。县作为中国的基本和基层行政单位,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在大部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破解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一隅的晋江市,由于在历史传统、区域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多种特质,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工业化的前列。以一个县级行政区域为例,正确判断其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对于在县域层次上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及对晋江所处阶段的判断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与工业化的定义一样,在学术界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然而,学界对于工业化阶段的研究毕竟已经得出不少合理的结论或规律,可以成为判断晋江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参考依据。

霍夫曼早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值,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在4-6之间;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在1.5-3.5之间;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在0.5-1.5之间;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在1以下。由于缺乏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产值的统计数据,中国一般以轻工业与重工业的产值之比来替代。据测算,晋江的霍夫曼比例为3.3,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这种判断是存在问题的,与晋江工业化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晋江的工业化是以轻工业起步并渐成优势,且始终保持着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工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霍夫曼提出的标准,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考察的。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在政治控制力、资源禀赋、经济功能等方面与国家有着很大差别,其工业化也不可能重复“轻工业——重化工工业——深加工工业”的道路。

另一位经济学家钱纳里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他通过对101个国家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多国增长模式[2]。他把随着人均收入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分为6个时期、3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从人均GDP看,如果按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晋江人均GDP为60236元,约折合9561美元,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13895元,按汇率折算为18078美元。晋江的工业化水平处于钱纳里模型的第4个时期,即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与此同时,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反映出来。根据库兹涅茨、赛尔奎因、钱纳里、西姆库斯等人的研究,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具体的衡量标准为: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则到了后期阶段。2012年晋江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5∶67.7∶30.8,按照上述标准并综合其他因素,可以认为晋江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表1 :人均经济水平与发展阶段关系(钱纳里模型)

产业就业结构成为工业化水平的另一个判断标准。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在工业化过程中,表现为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通过其演变轨迹可以反映出工业化阶段。根据库兹涅茨等人的一般模式理论,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当工业化发展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不再显著,大量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上升。2012年晋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8.7%,根据这一判断标准,晋江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

还可以直接用工业化水平指数来判断工业化水平。晋江工业化水平指数(制造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为90.3%,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由于制造业比重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先提高,而后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后制造业的比重会下降,故用制造业增加值在商品生产增值(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合计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可以更好地衡量工业化水平。晋江这一指标值为90.3%,可以判断晋江经济处于工业化后期水平。

可以看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晋江的工业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霍夫曼定理,晋江工业化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相对初级的阶段;按照钱纳里标准,晋江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后期阶段;按照产业结构判断,晋江的工业化则处于中期阶段;而按照产业就业结构来判断,晋江则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按照工业化指数判断的晋江工业化则处于后期水平。当然,判断工业化的标准远不止以上几种,从而得出的晋江工业化发展水平也会有更大的差别。综合分析以上几种判断结果,同时考虑到晋江工业化的特定因素(如晋江工业的内部结构、产品结构),可以认为目前晋江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演进的阶段,即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工业化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过程。随着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晋江的工业化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工业产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表2 :以不同标准判断的晋江工业化阶段

(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工业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晋江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8.6∶35.1∶26.3调整为2012年的1.5∶67.7∶30.8,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产业就业结构方面,比例为8.7∶68.3∶23。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大量转移到第二产业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有所上升。与全国相比,晋江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更加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

表3:若干年份晋江和全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比例变化(单位:%)

(二)工业布局结构不断调整

晋江工业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聚集,这些产业集群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纺织服装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晋南;食品工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一带;陶瓷石材业集群集中在晋西和永和、东石两镇;制伞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石一带;玩具业集群集中在安海一带。近年来,按照“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的原则,调整城市和工业布局。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利于解决企业布局分散引发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产业组织结构持续优化

晋江工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呈现向规模企业集中的趋势。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4.6%提高到9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538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平均每个企业400人;工业总产值2671.8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17372万元。工业产业的链条进一步拉伸,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配套产业得到发展。

(四)工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晋江工业产品的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的提高。2012年全市有200多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很多企业或产品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证书、质量认证证书、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原产地标记注册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证书。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多种产品和商标获得全国、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但是,工业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产品能耗高,附加值低,占据的主要是低端市场。

三、县域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市场自发和政府推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了由国家投资为主,重点发展重工业的集中工业化发展战略。这样的工业化模式,并没有带动晋江的工业化进程。晋江的工业化的真正启动于改革开放后,在工业化的机制和内容上都与以前全国的工业化存在巨大差别。工业化的机制,就是工业化的推动力量是什么,是什么促成了工业化的启动和持续进行。如果做一个最简要的概括,可以说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两种力量。

晋江的工业化是由民间力量在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县域范围内、自下而上地自发发动的。按照不同的参照系,晋江的工业化同时具有“后发优势”和“先发优势”。从全国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晋江的工业化起步显然是滞后的。而从县域经济层面看,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行政区域相比,晋江无疑是工业化的先行者。作为后发者,晋江的工业化是在世界工业化和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上开始的。晋江工业化初期,联户集资企业的启动资金和厂房,部分来自海外华侨的侨汇和用侨汇资金兴建的房屋;工业化初期的工业产品,也主要是对由海外登陆晋江的“小洋货”的仿制,可以说晋江的工业化间接享受了世界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成果。“三来一补”阶段和“三资上路”阶段,则直接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世界工业化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为工业化的先发者,晋江则在工业化初期占尽先行优势。由于中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商品交易环境是卖方市场,所以不论晋江的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多低,质量多低劣,也总能找到销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江的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晋江的工业化也从而开始启动。从晋江的工业化起步到目前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市场机制始终是晋江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晋江在工业化初期,中国在经济体制上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体制环境,但是已经开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探索。晋江的联户集资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外的产物,从一开始就以市场为依托寻求发展。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证明,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晋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则在狭小的地域上以极端的事例证明,单一的公有制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晋江工业化的另一个主要推动力量是地方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晋江地方政府在晋江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保护者(甚至是庇护者)和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在联户集资企业的萌芽期,晋江政府采取默认的方式认可了这一体制外的经济实体。在民营企业初步发展期,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晋江地方政府采取策略性的保护措施保持了民营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农民办企业、农村办工业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企业主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这些在工业化的初期也许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这种局限性逐步被放大,甚至影响企业、产业发展。地方政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扭偏扶正作用。作为现代经济守夜人的晋江政府,从宏观和大局出发,通过改善服务创造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了晋江工业化的发展。

[1]雍红月、李松林:《谈工业化概念及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内蒙古统计》2002年第2期,36-38页。

[2]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版,56-78页。

[3]麦婉文:《广东省工业化阶段的探析》,《特区经济》2007年第3期,41-43页。

[4]陈佳贵、黄慧群、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4-15页。

猜你喜欢
晋江工业化比重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晋江经验”之探啧:梳理及评析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晋江奇迹,其他老区也要做到、也能做到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